盛宣懷共娶過七房太太,刁夫人最受寵愛。可刁夫人卻死得猝不及防,讓盛宣懷心痛自責。七個夫人中,在盛氏宗譜中有專傳的僅她一人,可見刁夫人之地位。
盛氏宗譜中,對刁夫人極盡溢美之詞。說她從18歲就開始服侍盛宣懷,娘家是安徽望族,後經戰亂流離失所,故「不能詳其系」。
而盛家後人卻說,刁夫人原系青樓中人,為盛氏贖出。她聰明伶俐,十分能幹,對長輩和原配董夫人均非常有禮,在盛府上下很得人緣。董夫人也不吃醋,以妹妹視之。
兩人「分工」明確。董夫人坐鎮盛府,生兒育女;刁夫人跟隨盛宣懷走南闖北,朝夕服侍在側,像個「外勤夫人」。
有一年,盛宣懷奉旨北上賑災,一路風餐露宿又勞累過度,受了風寒,哮喘病大發,以致不能平臥床上。刁夫人服侍在旁,衣帶不解,終日為之按摩,以至臂痛不能抬舉。
有一段時間,盛宣懷和父親盛康碰巧都在河北、山東一帶做官,刁夫人問安侍善,曲盡婦道,「公深嘉其孝」。
董夫人見刁夫人聰明賢惠,又深得丈夫寵愛,她不僅不吃醋,還在臨終前對丈夫說:「刁氏賢,我死,請即升其為繼室吧!」盛宣懷未置可否。
董夫人去世後十餘年間,盛宣懷未再續娶。
大家庭裡裡外外均有刁氏操持,不僅大家庭相處和睦圓融,親戚、鄰裡往來也十分周到。
但盛宣懷始終沒有把她扶正,到底為什麼?誰也講不清楚。
因為一直沒「扶正」,所以才有了刁夫人後來的決絕而「去」。
刁夫人不僅擅長「內政」,於外交上也極有魄力。
盛宣懷到山東賑災時,自己帶頭捐款捐物,刁夫人看在眼裡,亦掏出千金不吝。先是為山東賑銀一千五百兩,後又為江蘇賑銀一千兩。
兩地巡撫聞之甚為感動,都上報朝廷為其請功,結果奉旨賞給「樂善好施」四字,以旌表建坊。
1877年始,整個北方連續兩年大旱(史稱「丁戊奇荒」),死人無數。
慈禧、慈安帶著年僅六歲的光緒連夜祈雨,盛宣懷又奉命北上賑災,刁夫人隨之前往。盛宣懷見災情嚴重,首創捐款捐物,費金巨萬。刁夫人也不示弱,再次拿出一筆私蓄,授衣,拯救無依兒童數以百計。
盛宣懷一生為賑災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應當說這裡面也有刁夫人一半的功勞。
刁夫人撫恤獨孤出了名,「寒者衣之,飢者食之,無依者周之,歷久不倦」。
因而,在她去世舉殯之日,「東海貧民以至於乞丐,皆長跪塞途痛哭失聲,蓋感之深者」。
如此俠肝義膽之刁夫人,確實令人敬佩!
盛氏宗譜中,對刁夫人也有極高的評價。
不僅盛宣懷的其他六位妻妾無法與之相比,就連整個盛氏大家庭的所有夫人,包括太夫人,均無法望其項背。
盛家一位90歲的老人說,刁夫人出自青樓,不僅私蓄甚多,且見多識廣,盛宣懷與外國人周旋的場合,也常有刁夫人助之,碰到事有繁難之處,常有刁夫人出謀劃策……
由此看來,刁夫人的身世該不會有大錯了。
刁夫人與盛宣懷共同生活了15年,對盛家情周意至,無可挑剔。
然而不知為什麼,她的身份始終未被「扶正」。
礙於自尊,盛世宗譜中說,她從未「幹嫡正之禮」。
但對於自己在盛家人心目中究竟是個什麼地位,刁夫人還是極為敏感的。
盛宣懷的女兒:盛七小姐
有一天,她看到一個孩子寫來的家信,那孩子在信中稱她為「姨娘」,這下她明白了,她在盛家人心目中永遠是個「姨娘」!
全心交付盛家的刁夫人,頓覺無趣,心一橫,竟然「自掛東南枝」了!
死得實在讓人猝不及防!
刁夫人去世後,盛宣懷悲痛自責,寢食難安,精神恍惚了很長時間。
他後悔自己一心忙於事業,卻沒有仔細揣摩、體恤刁夫人內心深處真正在意的身份地位。
一路走來,自己無論有什麼困難,刁夫人不離左右鼎力相助;
而功成名就之後,自己卻沒有顧及她的自尊心,起碼沒有教育好孩子如何尊重她……
盛宣懷痛心疾首,自覺非常對不住刁氏。
身前未能「扶正」,只好在死後彌補了。
於是他以繼室夫人的規格給予厚葬,以慰藉刁夫人的亡靈。
後人亦遵其囑,在盛宣懷下世之後,將刁氏與原配董氏共同安葬在盛氏身側,刁夫人終於在地下擁有了正式夫人的地位。
若靈魂有知,應該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