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歲老兵陳光華:謝謝大陸愛心人士的關心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臺灣百歲老兵陳光華:謝謝大陸愛心人士的關心

    臺灣百歲老兵陳光華身體健朗,10月26日下午,他在臺北萬華區青年公園旁邊散步,步履穩健。

  中新社臺北10月26日電 題:臺灣百歲老兵陳光華:「謝謝大陸愛心人士的關心!」

  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

  「謝謝大陸愛心人士的關心,我十分感謝!大家都是同胞,我把他們當親人一樣!」26日,臺灣百歲老兵陳光華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到。

  26日午後,在臺北市萬華區忠貞裡裡長林錫祺的幫助下,記者在萬華區青年公園旁邊的青年路52號樓下,見到了這位百歲抗日老兵陳光華。

  自稱平常不太與人聊天的陳光華,精神不錯,身體健朗,面對記者顯得健談。

  日前,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在臺北街頭隨機訪問到的百歲抗戰老兵「陳爺爺」,其百歲高齡仍在作資源回收,遺憾地表示從未回過江西老家後,引起大陸網友熱烈反響,要求尋人並願提供協助。

  陳光華參加過抗日戰爭,曾經挖壕溝、毀橋梁、打日軍,阻斷日軍侵略的步伐。「電視報導後,我成了公眾人物,『抗日英雄』啊,很高興,不少人見了我就恭喜,說要請我去旅遊,給我紅包。」談及這次上鏡的影響,陳光華高興中也很淡定。他說,雖然有人願意出錢,請他坐飛機、坐觀光大巴什麼的,但考慮到身體等方面的原因,他都拒絕了。

  陳光華告訴記者,他老家的大地名是江西省清江縣樟樹鎮,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過去都在老家務農,租種地主的土地。他說,「我到臺灣的時候他們就不在了」,日本投降後,我到過長沙,但沒有回老家。」

  陳光華回憶說,1947年左右來到臺灣後,他先後回過大陸4次,2000年三次到長沙訪友,還有一次是到哈爾濱,在那裡他找到了現在的太太,兩人結婚至今已有10年。

  陳光華現在住在青年路52號大樓的三樓。據該樓住戶介紹,這幢大樓為政府所有,過去提供給單身人士住,多為安置眷村的人。現在提供給低收入等人士租住。

  陳光華是這一兩年才搬到這裡,每月需付租金和水電等費用約3000多元新臺幣。他的收入來源主要是每月約一萬三千多元的公費贍養金,度日不易。「錢不夠用」,於是他就在附近「做做環保,回收一些資源以補家用。」

  訪談中,陳光華都是一副樂哈哈的樣子。談及其長壽秘訣,陳光華說,為人要樂觀,多做善事,多活動,不要吃得太好,注意防病。他告訴記者,自己喜歡走路,平時上下樓都靠一雙腳,有電梯也不坐;到青島西路一帶的教會,他走25分鐘左右。有時在老人活動中心唱唱卡拉OK,跳跳舞,打打麻將。

  26日下午4點,陳光華要到附近一所小學、5點到華泰銀行附近去撿拾可回收的資源。「有些人把不要的衣物放在垃圾筒旁邊,那一次我撿到一大堆衣物,一個鐘頭賣了600元呢。」說到此事,這位百歲老人發出爽朗的笑聲。(完)

相關焦點

  • 臺灣裡長送「老兵」回家 到過大陸17個省份
    一棟老舊的四層樓房前,他彎腰湊近百歲老人趙劍霓的耳邊大聲說道,而後扶著老人回到房間用餐。回到辦公室,劉德文說起老人們的故事,如數家珍。大約10平米的小屋一角,掛著一面錦旗,上面寫著:「德文裡長助人濟事似親人,遠隔兩岸成就靖魂回故裡」,落款是「山西老兵張靖山親屬」。「這些從大陸來臺灣的『老兵』,一輩子獨身,他們視我為兒子,我也把他們當作父親。」
  • 保定愛心人士自發慰問抗戰及抗美援朝老戰士!
    △愛心人士慰問周維義老人 八一前夕,我市一些愛心人士走進徐水區,看完和慰問了抗戰老戰士賈正喜和抗美援朝老戰士周維義 直播民生▏我市愛心人士自發慰問抗戰及抗美援朝老戰士 昨天上午,這些愛心人士不顧高溫首先來到了抗美援朝老戰士,94歲的周維義老人家中。
  • 愛心人士紛紛認購「愛心大米」老兵們表示感謝
    近日,中國吉林網以《張鳳英老兵大院稻花香大米豐收 「愛心大米」開始搶購了》為題,報導了老兵大院弱鹼性大米銷售難的事,得到眾多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關注,紛紛認購「愛心大米」,表達他們對為保家衛國做出貢獻的老英雄們的關愛和敬意,令老兵們非常感動。
  • 1949年背井離鄉去臺灣的60萬大陸老兵,在1987年力挽狂瀾
    那麼1987年臺灣當局為什麼會放開老兵赴大陸探親,他們又對後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臺灣老兵回到大陸後登上長城1949年從大陸潰退,幾十萬老兵從此背井離鄉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強佔50年之久的寶島臺灣終於回到了中國的懷抱。
  • 帶回上百大陸老兵骨灰 高秉涵入選感動中國人物
    帶回上百大陸老兵骨灰 高秉涵入選感動中國人物     78歲老律師高秉涵,日前到樹林「忠靈祠」領取素昧平生的大陸女子亡父骨灰,代為運送回大陸。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抗戰老兵在臺灣
    根據臺灣軍方公布的資料,當年核定有條件領取補償金的人數,高達53萬多人,迄今已領取補償金的人數已達到45萬多人,已領取比率約佔八成五,但尚有約8萬張戰士授田證尚未兌領現金,而且大多屬於已經在臺亡故的老兵,尚待老兵在大陸的親屬提出申領請求。比較特殊的是,到目前為止,這些等待遺族申領的戰士授田證補償金的領取年限仍是設定為「無限期」,不像政府的其他補償金通常設定了嚴格的申領年限。
  • 大陸作家歐之德為臺灣老兵寫書記錄鄉愁
    近日,大陸作家歐之德帶著近期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臺海滇雲》到臺灣參與新書分享會。他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老兵不要被遺忘。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中新社臺北1月12日電 題:大陸作家歐之德為臺灣老兵寫書記錄鄉愁  中新社記者 陳林 陳小願  帶著剛剛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臺海滇雲》,大陸作家、雲南省作協原副主席歐之德第二次來到臺灣。  上一次來還是兩年前。
  • 臺灣裡長一諾千金,替離世老兵尋找親人,赴臺老兵終回故土
    他把臺灣老兵的骨灰盒帶回大陸,以實現老兵回家鄉的最後願望。有人說,劉是現實世界中的靈魂船夫,他在祖國大陸和臺灣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劉祖籍臺灣屏東縣高樹。他來了,在平靜中努力工作,最後在這裡定居下來。李相赫是一個有許多老兵的特殊地方。20世紀40年代末,他們隨國民黨軍隊來到這裡。
  • 大陸首部反映臺灣老兵返鄉題材劇將播 收視望"破4"
    五年磨一劇,賠錢也要拍   《原鄉》以1987年臺灣地區宣布開放探親為背景,還原居住在眷村的老兵們因思念家鄉,爭取回大陸探親機會的故事。張國立對這段歷史了解並不多,第一次接觸有關臺灣老兵的報告文學時,卻淚水漣漣,「眼淚一直掉,可擦乾了眼淚還是要接著看。」
  • 漢川籍臺灣老兵三年前離世,在大陸的弟弟盼迎回骨灰
    近日老人告訴記者,二哥胡四元於1949年去臺灣,直到1987年才與大陸取得聯繫。2016年在臺灣去世後,骨灰一直留在那裡。圖為年已85歲的胡五元少小當兵離鄉去臺1946年,漢川縣城隍鎮閘口村的胡四元還是一名15歲少年。
  • 老兵精神:抗戰時用剪刀取大腿裡的彈片,百歲高齡堅持用冷水洗澡
    在南京郵電大學的家屬院裡住著一位百歲老人,名叫秦華禮,一個被稱為「老通訊」的抗戰老兵,1913年出生在四川省通江縣大巴山深處的一個窮苦家庭。1933年,他隨部隊走過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是一名名副其實的老兵。
  • 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為完成老兵們的祈願,劉德文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從臺灣到大陸千裡送歸。1,回不去的故鄉飛機落地後,劉德文在機場出口找到了接機的人。赴臺老兵,一個即將被時光遺忘的群體。1948年到1950年,中國開啟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離別,上百萬人從大陸湧向臺灣。當年去臺灣的士兵最小的才13歲。離開家門時,所有人都以為還會回到故鄉,和父母共享天倫之樂。
  • 新年收到特殊禮物 九江愛心人士為老兵送精神食糧
    2021年上班第一天,快60歲的孤膽英雄、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趙春金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這讓他喜出望外。趙春金告訴記者,他拿到報紙的那一刻非常開心,第一時間就坐下來仔細地閱讀了一番。趙春金說:「我以前從未收到過『報紙新年禮』,這份禮物真的很珍貴,它解決了我在手機上看新聞吃力的難題,將是我2021年一年的精神食糧。」
  • 臺灣老兵——大陸人不曾體會過的生活的辛酸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導語1949年國民黨撤退到臺灣以後,臺灣多出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臺灣人眼中的「外省人」;國民黨政府眼中的「榮民」;老年的他們是社會的「邊緣人」。當然,今天的這些人,已經不在,有的人落葉歸根,但是更多的人早已客死他鄉,沒能回到大陸。
  • 大陸人士移居臺灣的四大方式!
    那麼,大陸人士究竟通過什麼方式才能在可愛的中國臺灣長期居留呢?今天給大家分享下大陸人移居中國臺灣的四大方式!接下來,每年必須在臺灣居住183天以上,連續四年,即可申請中國臺灣永久居民身份,兩年後,再放棄中國大陸身份,即可申請臺灣身份證和護照哦!早期辦理了中國香港身分的大陸人士,若已經取得港澳永久居民身份,並且已經放棄了中國大陸身份(提供戶籍註銷證明+辦理回鄉證),即可依照《港澳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申請中國臺灣移居。
  • 國臺辦:歡迎臺灣抗戰老兵參加紀念活動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24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關活動的籌備工作正在進行,歡迎廣大臺灣民眾、各界人士以及參與過抗戰的老兵和他們的親屬、後代來大陸參加紀念活動。 他說,國臺辦多次指出並且強調,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民族的偉大勝利,無論是敵後戰場還是正面戰場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臺灣退伍老兵不滿反課綱學生 被罵滾回大陸
    臺灣退伍老兵不滿反課綱學生 被罵滾回大陸
  • 一路走來,感恩有你——致全市慈善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的感謝信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嶽陽市慈善總會(市特困家庭大病醫療慈善救助基金會)特向所有關心、支持嶽陽慈善事業,為嶽陽慈善事業奉獻真情的捐贈單位和各位愛心人士真誠地道一聲「感謝」!感謝你們,扶貧幫困,樂善好施。在過去的一年裡,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慈善事業,全市廣大慈善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在躊躇滿志、揮汗如雨的奮鬥之時,始終懷著「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的初心,秉著「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牽掛,對困難群眾施以慈悲之心,廣行仁心善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慈善一日捐」共收到來自237家愛心單位的15747位愛心人士的慈善捐款近320萬元。
  • 臺灣體育人士明年有望在大陸「持證上崗」國臺辦明確表態
    央視網消息:據報導,大陸惠臺「26條措施」推出後,臺灣體育界十分關心涉及兩岸體育交流的內容,對此,朱鳳蓮在今天(27日)表示,歡迎臺灣運動員來大陸參加全國性體育比賽和職業聯賽,預計臺灣體育人士明年有望在大陸「持證上崗」。
  • 臺灣醫學和教育界人士:為大陸抗擊疫情提供必要幫助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臺灣醫學和教育界人士呼籲:為大陸抗擊疫情提供必要幫助本報臺北2月2日電 (記者陳曉星、孫立極)多位臺灣醫學和教育界人士日前在臺北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召開記者會,呼籲臺灣人民共體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