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蜱蟲活躍期 合肥醫院已有死亡病例
每年4月到10月都是蜱蟲叮咬高發期,記者從安醫大第二附屬醫院了解到,和往年相比,今年該院收治的蜱蟲叮咬患者有所減少,但是危重病人的死亡率仍較高,一個多月來,已經死亡三例。
在安醫大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病科住院病房,記者見到了64歲的蜱蟲叮咬患者彭宗蓮,彭大姐來自霍山縣東西溪鄉,今年四月中旬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樣上山採茶,不幸被蜱蟲咬傷。一開始,彭大姐並沒有在意。
彭大姐以為是頸椎病發作,又拖了四五天,眼見高熱不退,才到村衛生院就診。彭大姐隨後被家人緊急送到了霍山縣醫院。
眼見病情越來越危急,家人又將彭大姐轉到了安醫大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病科,經過檢查,彭大姐被確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所幸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目前恢復良好。
蜱蟲兇猛 如被叮咬應及時就醫
近日,舒城縣湯池鎮魯畈村一位五十多歲的大姐,也是因為在山上採茶時,被蜱蟲咬傷,不幸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經過十幾天的救治,於5月7日深夜在安醫大第二附屬醫院去世。
湯磊介紹,每逢採茶季,皖南、皖西山區,都是蜱蟲傷人的高發地區。
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
所以採茶工、伐木工、
以及喜歡去野外活動的驢友、兒童等,
需要特別注意做好相關防護。
如果被叮咬後,
發現有黃豆大小的「血泡」,
這個「血泡」還長著八條腿,
那麼就是被蜱蟲咬傷了。
如果發現被蜱蟲叮咬,應該及時去醫院取出蜱蟲,不要自行取拿。而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更應及早就醫。湯醫生特別強調,處於活躍期的新型布尼亞病毒也可能通過血液、體液等途徑傳播,所以要小心人際間二次傳播感染。
被蜱蟲咬傷的案例每年都有發生,
有些可以倖免於難,
但有些被蜱蟲咬傷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
看完是否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
蜱蟲究竟是什麼?
咬一口居然還會致命?!
蜱,也叫壁蝨,俗稱草爬子、草蜱蟲。蜱的幼蟲、若蟲、雌雄成蟲都吸血。不吸血時,小的蜱蟲如乾癟綠豆般或米粒般大小。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般大小,有的甚至可達指甲蓋大。
蜱蟲呈橢圓形,成蟲身長2-10毫米,是僅次於蚊的世界上第二種最常見的可傳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多出現在4-10月份。
一些被蜱蟲叮咬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血小板減少、臟器衰竭等嚴重症狀,如不及時治療,極有可能會危及生命!
平時我們被蟲子叮咬了,通常也就是出現患處紅腫瘙癢,重者出現皰疹或潰爛等症狀,為什麼被蜱蟲咬傷後會那麼嚴重呢?那是因為蜱蟲咬人的時候會分泌麻醉成分的毒素,被咬的人往往察覺不到。
1
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外出遊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灑驅蟲液,穿著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著或叮咬。
2
在家養寵物身上,特別是耳朵裡、腳趾間、耳朵外沿,時常可看到蜱蟲的身影。因此,一定要注意對寵物進行及時清潔,或儘量與寵物保持距離。
3
當從可能有蜱出沒的地方回家後,換掉所有的衣物,立即洗澡,並在洗澡時特別注意自己的頭皮、耳後、頸部、腋窩、膕部、手腕、腹股溝等這些有皮膚褶皺的地方,是否有蜱蟲。
4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應當及早就醫,即使未發現被蜱叮咬,從疫區旅行回來的人員也應當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發現有發熱等症狀及時就診,並與醫生講清楚有無與蜱蟲接觸,避免更大的損失。
夏季,各種昆蟲十分活躍,除了蜱蟲之外,還需要提防恙蟲、隱刺蟲、蟎蟲、毛蟲等蟲子。
這些蟲子體型雖小,
但卻不能輕視它們的毒性。
如果被咬後出現不適,
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
轉發擴散給更多朋友!
來源:合肥晚報 綜合 安徽公共頻道 人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