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參與野外實踐。
學生在野外探路。
參加「青少年成長計劃」理論課程學習的學生。
寒假已經溜走了很多天,你是怎麼過得?是「穿梭」在一個個枯燥的課程輔導班,還是「宅」在家裡看電視、玩電腦放鬆心情,抑或是還有更有意思的假期生活方式?
有這麼一些中學生,他們放下書本,走出家門,拒絕課程輔導班,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並且享受著成長的快樂。她們有的做義工,陪伴殘障朋友爬山、看書、k歌;有的參加野外鍛鍊課程,和小夥伴們一起背著十幾斤重的背包徒步幾十公裡,學得很多生存新本領;有的則踐行環保,準備和夥伴辦一場慈善環保音樂會,為環保募捐……
有意義的假期生活方式也許還有很多,但「快樂」、「成長」應該是孩子假期生活所應有的主題詞。採訪中,一位媽媽告訴記者,她的女兒學習成績中等,但她從未在假期為她報過任何形式的課程補習班。因為在她看來,人生道路很長,成績只是評價孩子的一個方面,有很多事情還值得孩子去努力,「我想讓孩子在童年是快樂的,因為畢竟童年一去後不會再來」,這位媽媽說。
陪殘障朋友接觸大自然
分享人:張為、陳晨
參加野外鍛鍊課程學戶外生存
這個假期對於育才三中初一年級的張為、陳晨兩個女孩來說,顯得有點與眾不同,因為她們參加了深圳登山戶外運動協會「青少年成長計劃」野外鍛鍊科課程。
兩個女孩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個假期她們不但系統地學習了一些急救常識、逃生技能、戶外生存本領,也學會了團隊合作、堅持、有耐性等品質。「這次訓練讓我真正了解了書本上的知識,比如等高線是幹嘛的,怎麼用真不知道」。張為說,她還告訴記者,課程設置是理論課程與野外實踐相結合,讓她們能夠邊學邊用,真正掌握一些技能,「如果你理論課上沒搞清楚指北針怎麼用,那接下來的戶外訓練中就很可能因為這個多走冤枉路。」
戶外訓練讓兩人印象深刻,因為不但要自己準備戶外生活所需的食物、帳篷等物品,還要背著這些十多斤的大背包徒步20公裡左右。「準備的食物必須是高營養、易消化、易保存的,而且每個人都要自己背包,女孩子也不例外。記得一次徒步了很久,已經特別累了,而還要繼續爬一個很陡的坡,想放棄。但看著其他團員都在堅持,無形中鼓勵我們,於是就堅持了下來。最後到達終點時,雖然特別累,但感覺特別有成就感」,張為說。而陳晨也表示,每次訓練堅持走了比想像中多的路,會為自己不斷突破而高興,辛苦也會隨之而去,又變成精力充沛。
「學到挺多東西的,比如中暑怎麼解決、遇到蛇該怎麼辦、被馬蜂蟄了、腳扭了該怎麼辦,如果不是這次訓練,有可能真不會接觸到」。她們還認真地向記者介紹,比如遇到馬蜂,不要驚動它,要先蹲下來,等到馬蜂飛走後再起身,而假如被馬蜂蟄了,首先要評估傷勢,用清水處理傷口,把毒針拔出來再上藥,沒有鑷子拔毒針時,用比較硬的東西比如證件也可將毒針刮出來。而遇到戶外提示有蛇出沒,隊伍應該不要發出大動靜去驚動蛇,不要靠近草叢,要往路中間走。
說起在野外做飯,陳晨很興奮。她告訴記者,她在家也做飯,但這次經歷讓她知道在戶外和家裡做飯完全是兩碼事。「洗菜要走很長的山路,生火也很有講究,忙活了大半天,看到組員最終吃到我們做的飯,感覺很欣喜、滿足。而且在家做飯爸爸媽媽比較包容,即使不好吃也不會打擊我們,在野外做飯,做得不好會遭受組員的打擊。」
通過這小半個假期的訓練,兩個女孩覺得自己正在或已經改變。張為說原來的她做作業經常會拖拉,而且效率不高。而課程中做每件事情要制定詳細計劃的訓練,她感覺做作業的速度有所提升、質量也高了一些。而陳晨也說現在做事更有計劃性,效率也有所提高,「我們訓練中要寫旅程日誌、計劃書,而且必須制定嚴密的計劃。比如原來我可能只會想著帶面巾紙,但計劃書要求我們詳細到要帶幾張面巾紙。」
劉冉告訴記者,做義工的經歷,讓她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樂觀、更堅強。幾個同學知道了她的故事,還主動要求加入「幫扶隊伍」,並且已經有同學陪同盲人朋友去爬山、唱歌。全班同學還跟著她學習了手語,在學校一次演出時表演。「看到自己在慢慢影響身邊的人,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殘障群體,真正地關心、幫助殘障朋友,我覺得很有意義,也很開心。」
對於為何支持女兒參加義工活動,劉媽媽則說,像小冉這樣在深圳長大的孩子,沒怎麼吃過苦,她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女兒知道有很多生活的辛苦、遇到很多挫折的人,讓她學會勇敢、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一些挫折,也希望女兒能夠善良地對待每個人,能夠給予需要幫助的人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她很善良,對待身邊的每個人都很寬容,無論怎樣的孩子,她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願意跟她做朋友。可能一些孩子不願意跟學習不好的孩子做同桌,我女兒就不會,她不會輕易地從學習成績上去評判一個人。在街上碰到一些殘障人士,她也不會像一些人一樣出現厭惡情緒,而是充分理解、尊重並給予幫助。」
今年下半年,劉冉就要升入初三,緊接著就是競爭激烈的中考。面對緊張的學業壓力,劉冉身邊很多同學都報名去上課程輔導班,當她們知道劉冉沒有「泡」輔導班,而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擊劍學習,都表示「羨慕」。劉冉說,她覺得擊劍很有意思,而且可以鍛鍊身體。從小到大,她沒有上過任何的輔導班,父母會充分尊重她的選擇,支持她報名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舞蹈。
「看到很多同學去補習班,我開始也會覺得萬一落下了怎麼辦,後來發現其實只要努力了,上課認真聽,並不會差很多,沒有必要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輔導班上,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要去做」,劉冉說,她希望自己了解、嘗試更多有意思的東西,「我喜歡結識新的朋友、新的事物,就像我小時候很怕狗、貓這些小動物,我現在就會去嘗試跟它們接觸,這個假期我試著抱了狗狗,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其實關鍵是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
而劉媽媽也認為,人生道路很長,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努力,成績只是一方面,孩子學習成績好並不能代表其就很成功,關鍵是要發揮孩子的優勢,「我們的童年基本上是屬於放養的狀態,她很快樂,我也想讓孩子童年快樂一些,假期好好地玩,因為畢竟童年一去後不會再來。」
「想讓孩子童年快樂一些」
假期就該以玩為主
別看陳晨年齡尚小,她已不是第一次參加這樣有點「刺激」的活動。她告訴記者,她從來沒有在假期上過任何培訓補習班,她的父母認為在假期就應該以玩為主,而且父母也喜歡出去進行戶外活動,希望讓她多跟大自然接觸,父母還會帶著她一起去挖野菜、放風箏,「可能因為爸媽工作經常調動的原因,他們也習慣到處走動,這也影響著我,我們一家人出去爬山,不喜歡走常規的路線,就喜歡自己找小路走。」
陳晨說,假期父母在徵求她的意見後,經常會給她報名夏令營,讓她多去其他城市看看。陳晨記得,她5歲就去了內蒙古,住蒙古包、騎馬、捕獵、燒烤等等項目都是由孩子們安排,跟隨著去的家長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她6歲時就攀巖,並且很喜歡這項運動,「很刺激。」
陳晨說,每當假期快來臨,父母會提前幫她選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她也會列出自己想參加的活動,討論後最終作出決定,「父母比較尊重我的意見,像這次本來之前打算去海南衝浪、潛水,但後來還是想選一個既能鍛鍊成長,又能學到一些本領的活動,所以最終留在深圳參加野外訓練課程,自己露營、小組做飯、徒步探險這些都很吸引我。」陳晨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喜歡探險,對新生事物充滿興趣,雖然很多人說小孩子的夢想變化很快,但至少到現在,她的夢想依然是當一名探險家。
2月3日參加完香港西貢的露營,陳晨還有一項「任務」:因為其小姨要帶孩子去香港,對香港不熟悉的陳晨要獨自為她們擔任「導遊」。為此,這些天她也忙活著做香港的旅遊攻略、計劃,「爸媽開玩笑說希望我參加了這次課程後,能把家裡以後的旅行都安排得更正規、有計劃一些。」
相比陳晨,張為這個假期更開心一些。她告訴記者,雖然父母也會為她的假期安排一些出遊,但她之前的假期基本上還是以上補習班為主,奧數、英語、奧英這些補習班她基本都上過,「有些是我自己要求報的,但往往上到最後也感覺很厭煩、很枯燥。」張為說,她覺得爸媽慢慢在轉變,開始認為不僅書本知識要學,一些生活技能、常識也要學習,「她們很希望我多接觸大自然」。張為說,假期父母將野外鍛鍊課程介紹給她,她想了一天後便決定參加,「想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很享受這個假期跟大自然接觸,也讓自己多了成長的機會。這個假期我開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