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2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於12月7日至8日以線上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辦。12月8日晚,會議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國申報的4項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選,分別是福建省福清天寶陂、陝西省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省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省佛山桑園圍。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23項。
天寶陂
天寶陂位於福建省福清市的龍江中段,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6年),故稱「天寶陂」,其壩體長216米,高約3.5米,其中150米為唐至明代所修的舊壩。天寶陂選址精妙、結構先進,在宋代就採用澆灌鐵汁的方式加固壩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鹹水利工程,為福清農業發展和人口聚集作出重要貢獻,見證了福清從一個斥滷之地變為全國百強縣的發展歷程。時至今日,天寶陂周邊城市建築林立,但依然保存古有的工程布局,灌溉著下遊1.9萬畝耕地。千年天寶陂見證了福清的滄桑巨變,也完美詮釋了古人「擇水而居」的理念。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地處黃河二級支流北洛河下遊、秦東平原渭洛河階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記· 河渠書》記載,漢武帝採納臨晉郡守莊熊羆建議修築龍首渠,因在3.5公裡隧洞施工中首創了「井渠法」,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渠」,成為祖國水利科技寶庫中的一筆珍貴財富。其後,引洛灌溉代有傳承,各具特色。1933年,由楊虎城將軍倡修、李儀祉先生規劃,在龍首渠基礎上修建了「關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發展至今,灌溉農田74.3萬畝,惠及人口69萬,是陝西省重要的名優糧果基地。
白沙溪三十六堰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堰壩引水灌溉工程。公元27年輔國大將軍盧文臺歸隱此地首築白沙堰,此後百餘年的時間裡,其部下及後人陸續建成了橫跨45公裡,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針對白沙溪落差大,深潭多的特點,摸索出「以潭築堰」的科學方式。其引水灌溉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使浙中地區成為我國歷史上重要糧倉之一。為表彰盧文臺功績,歷代朝廷對其先後七次追封,百姓尊稱其為「白沙老爺」,供奉廟宇百座之多。新中國成立後,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庫和金蘭水庫,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繼續發揮著引水灌溉作用,灌溉農田達27.8萬畝。
桑園圍
申報視頻(英文版)
桑園圍始建於北宋徽宗年間,地跨佛山市南海、順德兩區,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歷史上因種植大片桑樹而得名,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圍堤全長64.84公裡,圍內土地面積265.4平方公裡,農田灌溉面積6.2萬畝。桑園圍水利工程的建設開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基圍農耕開發的歷史,發揮了灌溉、防洪排澇、水運等效益,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水利發展和佛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為區域灌溉農業發展和人居環境安全提供了基礎支撐。
灌溉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優秀的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今年與我國的4項遺產同時列入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還有來自印度、伊朗、日本、韓國、南非的10個項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量已達到105項,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的16個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水利建設的國家之一,灌溉工程的建設發展伴隨和支撐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特有的自然氣候條件,使灌溉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歷史上產生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許多至今仍在發揮功能。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幾乎涵蓋了灌溉工程的所有類型,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灌溉工程遺產是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保護灌溉工程遺產體系、挖掘傳承區域特色水利歷史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延續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都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範例,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申報與可持續保護利用為契機,深入挖掘並向世界展現我國灌溉歷史文化,研究總結其科學技術、文化價值及管理經驗,對助推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成立於1950年,是以國際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應用推廣為宗旨的的專業類國際組織,成員包括80個國家和地區委員會,覆蓋了全球95%以上的灌溉面積。
來源 | 中國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
1
END
1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剛剛!我國新增4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