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進入了年關,天氣也開始變冷,到了冬天之後,市場上應季的水果少了很多,相比於夏天的時候,買水果的人也少了,也許就是天氣冷,人們吃水果的頻率有所降低,需求量少了很多。現在雖然沒有夏天的水果品種多,但也有一些應季的水果,比如橙子、柚子、柑橘、冬棗等。
今年的水果市場行情普遍不是很好,大家應該記得夏天的時候,各個地區的西瓜滯銷,產地賣出了白菜價,讓農民遭受了一定的損失。農產品的市場就是這樣,價格並不穩定,即使去年的市場行情很好,不能保證今年也有這麼好的行情。農民可以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技術,能夠保證合適的產量,但很難預測市場價格,這也就給農民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前幾年的時候,水果的價格普遍要比農作物價格高,很多的農民發展果樹種植,帶來了豐厚的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進來,導致水果產量激增。因此,每次到了水果大量上市的季節,總能聽到滯銷的聲音,很多的種植戶對此也是見怪不怪,似乎這已成了一種正常的現象。
今年,河北滄縣地區種植的冬棗獲得了豐收,但果農並沒有表現出喜悅的心情,主要是因為當地的冬棗發生了滯銷。滄縣雖然在北方,但這裡的土壤特別適合冬棗的生長,農民採取大棚種植的方式,每年到了10月份就有新鮮的冬棗上市。通過這幾年的發展,種植的規模越來越大,在當地已經形成了支柱的產業,每年的產量達到了上億斤,銷售到全國各個地區。
到了11月份,也正是冬棗上市的高峰期,在當地的水果批發市場,商家的鋪面堆滿了冬棗,幾乎達到了泛濫的地步,可就是沒有多少買家前來購買。冬棗在剛開始上市的時候,銷售情況還好,並沒有發生滯銷,但是隨著產地的冬棗大量上市,市場上的需求已經飽和,很難在消耗市面上的庫存,進而發生了滯銷,產地的冬棗根本就賣不動。
據滄縣的一些種植戶介紹,當地果農採摘了25萬斤的冬棗,由於當地市場行情不好,根本就沒有商家前來收購,這些冬棗堆在果園裡像山一樣,另外樹上還有9萬多斤沒有採摘,果農正在想辦法處理這批滯銷的冬棗。現在產地的冬棗價格跌入了谷底,1000斤起批的話,價格是1.5元一斤,如果是500斤以下的購買量,價格是2元。為了能夠趕早上市,當地都是採用大棚種植,以這樣的價格賣出去,基本只能維持成本,想賺錢就不太可能。
如今,產地的果農也是採取多種銷售方式,除了批發以外,還採取網上直播賣貨的方式進行零售,產地直接對應消費者,希望能夠解決這些滯銷的冬棗。
其實,收購商不來也有原因,現在冬棗在市場上不好賣,拿的貨還沒有脫手,不急於再進貨,市場行情變化很快,他們也在持觀望態度,在合適的時機再入手。對於『25萬斤摘下來堆成山,樹上還掛著9萬斤,收購商不來,到底咋了』這一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