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衣無銀,不成盛裝。」
從很多影視劇和網絡上的新聞中,我們總是能看見一些身著苗銀的漂亮小姐姐。她們穿著苗族傳統服飾,佩戴精緻的苗銀首飾,載歌載舞,婀娜多姿。
閃亮的銀片,精美的圖案,纖細的腰肢,那是讓人過目難忘的風情!
苗族女子佩戴的首飾,都是由苗銀純手工打造而成,長久以來都是苗族的重要首飾和婚嫁用品。
苗銀首飾圖案精美而又富有寓意。苗銀藝術萌芽於巫術圖騰活動之中,古時苗民篤信銀器能夠驅除邪祟、消散陰氣。
苗族人視蚩尤為祖先,聞名遐邇的苗族大銀角,其造型就源於蚩尤「頭有角」的造型。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苗族多聚居於有山有水的地區,山之巍峨,水之浩渺,培養了苗族人開放、博大的性格和獨特的審美意識。
吳水根,國家級苗族銀飾製作技藝傳承人,吳家銀匠第八代傳人,已經從事銀飾加工36年了。
從七八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習加工銀飾的技術,早些年生活條件比較差,加工銀飾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收入,但吳水根堅持了下來。
拉絲是銀飾加工的基礎,也是一項費時費工的活。把銀條拉成毫米級的銀絲,要經過至少30次的牽拉。
苗族銀飾技藝包括編絲、盤絲和雕刻等方面。編絲是將銀絲編成動物、花鳥圖案後,貼在銀片上,再將銀片剪下來進行雕刻。
盤絲是用磨具將銀片敲打出圖案後,再將銀絲盤在周圍。
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刻、寥、鏤等工藝,製作出精美紋樣,最後進行焊接成型。
吳水根銀飾焊接不用焊條,而是用空心的銅製導管吹火焊接。如今,這種嘴吹焊接的古老技法已不多見。
一件銀飾要經過近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經過浴火重生,最終化身為精美繁複的女子嫁衣。
吳水根在銀飾加工的創作過程中,加入了很多的創新,吳水根設計開發了200多種產品,包括耳環、鐲子、龍頭,銀飾加工製作生意越來越好,收入漸高。
1993年,吳水根就憑藉著這門手藝,掙到了4萬塊,在老家起了一座漂亮的樓房。
2016年,他的純收入已達20萬元。在施洞這個古樸的苗族小鎮裡,這樣的收入足以讓他無需擔憂地享受輕鬆舒適的生活。
然而,吳水根卻始終忙於奔波,不為名利,而是努力教會更多的人,去弘揚和傳承優秀的苗族傳統技藝。
「我們這個地方有個規矩,一般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但是我想覺得沒有這句話,他們太封閉了。把這門手藝傳到外面,就會有更的人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通過開公司、收徒弟、請幫手等形式,吳水根傾囊相授自己的技藝,培養了一大批年輕藝人,帶動村裡面銀飾加工行業的發展,使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今天的吳水根,已經成為施洞銀飾加工工藝的一張「名片」。
苗族有一個傳統,女兒從一出生開始,父母就開始請工匠為其準備嫁妝,主要是嫁衣和首飾兩大塊兒。
條件差一點的人家,給女兒準備的就只有一個頭釵,但吳水根給女兒準備的一套足有四十斤。
吳水根親自為女兒設計並打造了銀冠、銀衣服、銀項圈、銀手鐲、銀八字鏈整套行頭,妻子為女兒繡了6件衣服,有3條是裙子。
他們把這些當成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來完成,一針一線、一釘一錘,都凝聚著父母的愛意。
苗族銀飾一般平常帶的比較少,但在苗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比較隆重的就是「姊妹節」和「出嫁」。
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五,施洞鎮的清水河畔,有「東方情人節」之稱的苗族姊妹節就會在此上演,苗族姑娘們都會按照苗族的衣著傳統,盛裝打扮。
在苗族,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衣無銀,不成盛裝。」
銀飾可以說是苗族女子穿戴在身上的圖騰和美的象徵,也凝聚了苗銀匠人們的匠心和傳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