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庫裡道路較寬,不用太擔心看格言影響行車安全。
站在車庫轉角處,一眼可以望見七八條勵志格言。
羅先生在朋友圈發的雞湯車庫
上周六,在渝北區同茂大道一家機構上班的羅先生,駕車到南岸區彈子石一家商場時,被商場停車庫裡的一幕吸引住了——進入停車樓層前,先要經過三層螺旋環道,兩側牆體上不是尋常所見的商業廣告,而是各類勵志格言。羅先生頗有感觸,發下一條朋友圈,「車庫都想得到,我們還有啥子理由不努力呢?」
這個雞湯車庫到底什麼樣?重慶晚報記者昨日循跡打探。
重慶晚報記者 李卓然 攝影報導
螺旋形車庫寫滿勵志金句
從彈子石環道進入澤科·星澤匯的車庫,除了進口處的牆體上寫著「歡迎光臨」和一些商場設施通行信息外,接下來就進入了一條勵志格言通道——三層螺旋形車庫環道兩側,寫滿了諸如「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朝著夢想的方向自信地走下去,把生活過成你想像的樣子」「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丟下一些包袱後,你會驚訝到,自己竟能飛得那麼高」之類的金句,而且還是中英文對照版本。
重慶晚報記者注意到,除了這些勵志雞湯外,還有一些經典電影臺詞,如《阿甘正傳》裡「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讓人感覺是在暗示駕車經過這裡的車主,這條環道也像一盒巧克力,不知道轉過下一個彎後,會有哪一碗雞湯等著你喝。
其實,在這些勵志標語出現之前,這個車庫就曾因為螺旋環道多、轉彎角度大,在網上走紅過一次。現在這個車庫環道上又出現大量勵志標語,會不會有車主因為關註標語而在這些急彎中出現安全問題?重慶晚報記者就此體驗發現,進車庫的這條環道是單向兩車道,相比重慶許多其它地下車庫來說,其實已算得上十分寬敞了。
「各類車庫裡的一股清流」
有意思的是,重慶晚報記者在車庫中隨機採訪了幾位剛停好車的市民,大多數覺得開車進庫裡彎道太急,根本沒有細看牆體上的這些勵志標語,更不會因此而分神。相反,會在螺旋車道上更謹慎地行車。
也有市民對這些標語印象深刻。家住在彈子石片區的市民陳婷昨日相約從江北區過來的堂姐陳夢潔一起在商場看電影,兩人對這些標語的感受大相逕庭。
「感覺是各類車庫裡的一股清流。」用陳夢潔的話說,平時去一些車庫,兩旁多是房地產、汽車或整形醫院的廣告牌,「他們(指商場)這裡算有點特別,如果不是妹妹提醒我看的話,我還以為是注意急轉彎之類的提示。這種做法應該算一種弘揚正能量的方式,所以我覺得,如果能把標語換成燈箱廣告之類更醒目的方式,效果可能會更好。」
陳婷來過這裡幾次,之前就看到過這些標語,「至少兩個月前就有了吧。第一次看是感覺有點新鮮,但多看幾次就沒啥感覺了。怎麼說呢,勵志不是看幾句標語就能實現了,而且有幾句比如放下包袱啊、明天又是新一天啊之類的,明顯只能糊弄小孩子,成年人工作和生活壓力這麼大,說放下就能放下嗎?結合商場這個地點,絕大多數人是來購物、娛樂的,本就應輕輕鬆鬆的,這倒好,還沒開始玩就給我來一碗雞湯,讓人完全沒有放鬆的心情了。」陳婷還給出建議,與其放上這些東西,不如針對顧客的需要多放點實用信息,比如哪個商家有活動、位於哪一層樓等等,這樣顧客停好車就可以直奔主題。
不過,像陳婷這樣反感雞湯的人只佔少數,隨機採訪中更多的車主還是表示了歡迎,「至少比看那些垃圾廣告強一些吧。」
「視覺上需要進行一些調整」
這樣一種創意是怎樣萌生的?重慶晚報記者隨後找到澤科·星澤匯企劃部負責人吳靜宜。她的回應讓人感到有點意外:「有時候我們自己進出車庫看到這些標語,都會覺得眼睛漲。」
吳靜宜說,企劃部也把那裡稱作雞湯車庫,原本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覺得年輕人會喜歡這種有點小清新的標語,和商場想提供一種青春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購物體驗的特性非常契合。
雖然這個想法沒什麼問題,但當標語上牆之後,吳靜宜和她的同事們很多都覺得效果不算特別理想,「倒是傳遞了一種朝氣和活力,但可能在視覺上需要進行一些調整。」她表示,後期應該會對標語的內容和形態進行改變,一方面是顧客總看這幾句話可能會產生審美疲勞,需要更新內容;另一方面則是改用燈箱等方式加以視覺美化。
「沒觸及消費痛點脫離服務本質」
對於車庫裡的勵志雞湯,社會心理學者、重慶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譚剛強認為,「從客觀上說,給顧客看這類標語,情懷大於勵志。」
譚剛強說,這屬於誇大了心靈雞湯的作用,實際上它真正的作用是通過視覺刺激,給冷冰冰的車庫帶來一點熱情,拉近了商場和顧客的關係,更多地屬於親和力的範疇。
譚剛強分析,一般的車庫喜歡放上一些廣告牌,從營銷學角度講,就是商家利用任何機會進行營銷,只不過把車庫變得更加冷冰冰,難免引人反感。
「當然,像這樣貼滿勵志標語的正能量泛化,本質上和廣告沒有區別,因為在服務上都沒有觸及到消費者的痛點。」譚剛強舉例說明,開車去商場購物休閒,進入車庫後最想獲得的其實是良好的停車體驗,「比如我要怎麼進出,哪裡離電梯近,去超市或進餐廳要上幾樓,哪個區域剩餘車位比較多,出門收費在哪裡,這些才是車庫應該指示標明的信息,用過多的小青年情懷固然可能抓住部分消費者的愛好,但脫離了服務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