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豐 李佳霖/文
相約隊旗下,兩代人的隊禮——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2019年少先隊入隊儀式
「你好,新時代——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入隊儀式
走進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華師附小」),典雅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校園內騰飛樓外牆上,「讓學生享受一流的基礎教育,使學生奠定終生發展的基礎」一行大字分外醒目。在榮譽牆上,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廣東省中小學特色學校建設成果一等獎、非遺進校園「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展現了學校在教學創新與辦學理念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
多年來,華師附小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走出了一條以「美好教育,教育美好」為模式的辦學之路。「倡導美好教育,努力讓每一個孩子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華師附小校長張錦庭說,學校圍繞「美好教育」構建了相應的課程體系,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培養出全面發展、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學生為目標,讓學校的師生都得到「美好」發展。
美好教育從課堂出發
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什麼樣的?是美好的!既然為追求美好而生,那麼追求美好教育的道路應如何鋪設?在華師附小,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就是構建「智慧·生命·有效」的美好課堂和「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校有品牌,班有特色,人有個性,國有棟梁——這是指引華師附小進行特色班級建設的航標。張錦庭介紹,學校根據師生特點和家長特質,大力構建各個班級的特色文化,確立班級和而不同的目標追求。
該校通過開展「430課程」,開設了上百項科目,並提供個性化課後服務。「430課程」有別於學校的常規課程教育和社會培訓班,致力於建立美好課堂,重在普及知識、激發興趣、陶冶性情,包括課業輔導、手工製作、自主閱讀、體育運動、藝術薰陶、科普活動開展等,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挖掘學生潛能。「美好課堂是美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張錦庭表示,美好課堂推動教師探索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師生共同成長。
建立美好課堂,需要學校在傳統教學方法上創新思路,使教育教學由平凡走向卓越,滿足學生的成長教育需求。華師附小副校長江偉英及華師大附小教師、南粵優秀教師姚霞暉的教學活動,就是該校教學創新的生動寫照。
江偉英從教26年,一直致力於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她創立了「導圖導學」教學法,提出導圖與語文讀寫教學結合的模式,發展了知識可視化理論,並成功開發多套課程幫助學生高效學習。她還利用「導圖導學」法幫助特殊孩子及學困生跨越學習的障礙,同時引領5000多名教師應用導圖提升專業水平。該教學法在全國各地學校得到採用和推廣,成效喜人。《利用思維導圖提高小學生讀寫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獲得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姚霞暉老師帶領的國學經典研究團隊為學校創建了以經典吟誦法和「三步五徑」法為核心的國學經典課堂教學模式。「三步五徑」法即是通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課前自學、課堂研討、課後鞏固等活動,完成「知詩人,解詩題」「讀詩文,正詩音」「釋詩意,明詩境」「想詩畫,誦詩情」「拓詩篇,悟詩魂」五個環節的詩歌學習任務,從而達到吃透詩歌內涵、提升學生國學素養的教學目標。
讓傳統文化浸潤美好童年
6月10日,著名漫塑大師王增豐走進華師附小,為一年級的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班級會。除了傳授漫塑知識,王增豐還演示了漫塑的製作過程。一擠一壓、一揉一捏,每個動作均引起了學生們的濃厚興趣。這場班級會,是「華南師大附小傳承傳統民間藝術大學堂——大師與你面對面」系列活動之一。
上述活動是華師附小推動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美好教育的縮影。該校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作為學校思想道德建設的有力抓手,充實美好教育課程體系內涵,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
「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的根,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張錦庭表示,傳統文化和美好教育相結合,既能更好地傳承文化,也能讓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植根於每一位華師附小人心中。
在該系列活動中,華師附小創造性地提出「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遺」的課程方案,開設了31項非遺課程,把非遺技藝體驗作為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這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挑戰。據了解,該校以自然班為單位,每個年級一個系列,各班的課程各具特色。其中,一年級開設了古琴藝術、紙雕藝術、京劇文化、皮影戲、民族扎染、民間口技;二年級開設了龍舟說唱、吟誦書法、剪紙藝術、嶺南建築、周易文化;三年級開設了景泰藍、崑曲文化、傳統刺繡、木版年畫、漢服文化;四年級開設了二十四節氣、太極拳、經典潮劇、中國象棋、傳統漆畫;五年級開設了中國燈彩、魯班傳說、中國圍棋、廣東涼茶、龍舞文化;六年級開設了青花藝術、南國風箏、川劇變臉、傳統節慶、南國粵劇。
與此同時,每個班級都根據本班的非遺項目布置了課堂環境,讓學生們在傳承傳統民間藝術中,了解其起源以及背後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華師附小還建設了一支相對穩定的傳承項目的師資隊伍,聘請31個傳統項目的傳承人每周到校進行授課。
非遺課程的設置讓學生們收穫滿滿。在該校的教學開放日上,31個班級準備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展演活動,南國醒獅《獅躍龍門步步高》、南國粵劇《彩雲追月》、廣東音樂《步步高》等多個非遺項目展演,獲得了在場嘉賓的高度讚揚。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巡視員陳杭評價,承載著厚重文化內涵的非遺在華師附小得到了廣泛宣傳和推廣。學校做到了「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遺」,整個校園就是一座「非遺博物館」,使得學生們能夠近距離接觸到傳統文化,親身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探索非遺進校園的「廣東模式」
現今,傳統文化已成為社會教育的主題和使命之一。華師附小緊緊圍繞「施行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的工作思路,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育的全過程,讓傳統文化以多種形式走進校園、走入課堂,從而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在「非遺進校園」方面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華師附小大範圍、成系統、有規模地將非遺文化在全校深入鋪開的做法,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2018年2月,該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傳承項目為傳統民間藝術。該校還獲得廣東省中小學特色學校建設成果一等獎、非遺進校園「示範學校」榮譽稱號,還被列為廣東省非遺文化融入小學課程學習的重要實踐基地。
對於傳統與現代如何在校園中碰撞出火花,陳杭希望,華師附小在開展非遺系列活動中,進一步探索非遺進校園的「廣東模式」,通過「定標準、強師資、育新人」,讓非遺走進課本、走進家庭,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據介紹,華師附小正逐步將其美育經驗帶給其他學校。該校與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城關二小結成教育幫扶對子。赫章縣城關二小教師席躍端跟崗學習時感受到,華師附小美好教育課程體系讓教師教學不斷提升精進,學生自由發展。
據悉,華師附小將繼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上積累更多經驗,讓傳承傳統之風吹遍學校的每一個角落,並為各級各類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藝術教育改革、提高藝術教育質量發揮更大的示範、輻射作用。華師附小還將積極爭取成為全國傳承傳統民間藝術的示範性學校,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華師附小代代相傳,傳之久遠。(中國文化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