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李繼成
2015-12-03 14:57 來源:澎湃新聞
從「江山寧和」到「遠古的迴響」、再到「海派風情」、「天地穿梭」,即將開通的上海地鐵13號線江寧路站~世博大道站,通過車站主題來宣傳地域文化特色,成為城市中心的一條地下風景線。
澎湃新聞記者12月3日從上海地鐵申通集團獲悉, 13號線工程(江寧路站~世博大道站)與近日通過通車試運營專家評審,目前,13號線已進入最後階段的全線運營演練階段。年底開通試運營後,13號線累計運營線路長度達到21.9公裡,新增9座車站,全部運營車站達到19座,市中心線網密度也將進一步提高。
工人在12號13號線的換乘站漢中路為地面打蠟。 剩餘工程預計2018年完成13號線是一條穿越了上海城市核心區域、強化城市西北至東南溝通的一條骨幹線路。因串聯市區西北地塊居民出行,途經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新天地等市中心繁華地段而倍受市民乘客的關注。
記者從項目公司了解到,13號線工程共分三期實施建設,一期工程為金運路站~南京西路站;二期工程為南京西路站~華夏中路站;三期工程為華夏中路站~張江路站。本著先建成,先開通服務市民的原則,本次通車段為13號線一期工程江寧路站~南京西路站及二期工程中淮海中路站~世博大道站。線路主要沿長壽路、恆豐路、石門一路、瑞金一路、下穿復興公園、馬當路、黃浦江,運營線路長度9.85公裡,設9座地下車站。其中,馬當路站~世博大道站在世博會時已建成並臨時通車服務世博會觀光客流,世博會後停運。本次通車對該段工程按正式通車線路的要求,對設施設備進行了整修、改造和完善。
項目公司負責人透露,從長清路站至張江路站的剩餘部分,預計將在2018年建成,其中還包括了多個換乘站,如成山路站(換乘8號線)、東明路站(換乘6號線)、蓮溪路站(換乘規劃18號線)、華夏中路站(換乘16號線)。
上海地鐵13號線漢中路站。一站一特色,車站也是地標13號線新開通區段縱向串連起市中心多個商業區,設計者結合每座車站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精心打造出富有上海風格的車站裝飾,形成了一站一特色的文化地標。
在江寧路站的站廳牆面上,一幅長24米、高2.7米的鋁板彩色噴繪巨幅山水畫引人注目。在這幅主題為「江山寧和」的畫作中,設計者還用景德鎮彩陶表現山巒。由於該站距離玉佛寺只有100米的距離,車站的吊、牆面以灰色調為主,立柱配上木紋的框架,古樸凝重,與臨近的滬上百年古剎玉佛寺相得益彰。
自然博物館主題為「遠古的迴響」。站臺通過橫向紋理的巖石質感牆面展現時間億萬年的衝刷與積澱,站廳通過弧形的邊牆和吊頂相連的紅色砂巖條塊裝飾,猶如翻轉進入了時空隧道,而車站兩端從天花垂吊而下的藍鯨與遊魚造型裝置,又似乎將乘客帶往海洋深處。
淮海中路站主題為「海派風情」。通過老洋房式的小地磚與紅磚牆裝飾,見證百年淮海路的歲月變遷,在站臺兩側的鑲嵌鵝卵石的燈廂壁上,選取淮海路周邊的優秀歷史建築圖片,用黑白的影調訴說著她改變的容顏和不變的浪漫。
新天地站主題為「天地穿梭」。在老式壁燈的氛圍營造下,站廳層嵌入在青磚牆的七座石庫門形態的顯示器,用視頻影片滾動展現上海的早晨和傍晚,風情與民俗,乘客透過門窗之間,跨越時空,與上海的過去未來穿梭交匯。
12號、13號線換乘站,漢中路站內裝飾。攻克「超深」車站和區間穿越等眾多難題13號線由於從地下穿越城市中心區域的多個繁華商業地塊和多條地鐵線路,施工環境複雜,情況多變,在本次投入試運營的9座車站中,「超深」是建設過程中尤為顯著的一個難點,淮海中路站~新天地站區間是目前上海地鐵埋深最深,集各種困難與複雜條件於一身的地鐵區間之一,所經區域存有大量地下建築結構及障礙物,並且線路需要下穿地鐵1號線區間隧道、50萬伏電力隧道、南北高架橋樁基、原盧灣區政府大樓樁基等重要設施。因此,施工難度遠超其他各車站,淮海中路站的基坑深達到了33米,地下連續牆更是達到71米,創上海地鐵建設之最。在區間隧道的推進中,更是實現了原盧灣區政府大樓樁基託換、兩臺盾構上下重疊穿越南北高架地下樁基狹窄空間等高難度施工節點。這些工程難題的攻克為今後在上海同類工況下的施工,提供了借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上海地鐵,13號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