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涉及選校、調學籍等諸多事項,在小升初階段選擇國際教育建議至少提前一年準備。 圖/視覺中國
小升初階段是學生從公立教育體系轉入國際學校的一個小高峰,也有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提前適應國際教育氛圍,選擇在小學中、高年級為孩子辦理轉學。家長如何為孩子選定合適的轉學時機?針對國際學校的入學考試又該做好哪些準備?
轉學時機 小學五升六時相對合適
北京愛迪國際學校副校長劉麗認為,何時為孩子轉入國際學校主要取決於家庭對孩子未來發展的規劃和孩子的學習情況。「如果確定孩子將讀國際化初中、高中,儘早進入並適應這類課業環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如果孩子在當前公立小學的環境中能夠持續進步,學習情況也比較好,則可以在小學課程結束後轉入國際初中,而不建議打斷孩子的正常就學過程。反之,如果孩子在小學四、五年級已經出現厭學、偏科等情況,或是由於課業壓力和教學環境導致壓抑,甚至不願意跟家長溝通學習相關問題,可儘快考慮離開當前的環境,著手準備轉學。」
從國際學校的實際招生和課程設置情況來看,北京世青國際學校校長助理李錳認為孩子在五年級升六年級時轉入國際學校比較科學。「國際教育學校的小學課程只有五年,六年級是初中的第一年。在這個時間點轉入可以確保教育項目的完整性,等到小升初時轉學實際上是晚了一年,同時也會面對更激烈的入學競爭。」
選校提醒 提前一年關注學校信息
李錳介紹,「國際學校一般是提前一年就要進行網上報名,因為招生規模比較小,許多學校只有10個到50個名額,所以有的學校在1月份就關閉報名通道了。」劉麗也表示,如果決定讓孩子在小升初階段轉入國際學校,家長在五年級就應該著手了解相關信息。「因為涉及選學校、調學籍等很多事項,整個過程並不容易,提前準備才能遊刃有餘,確保經過充分比較和考慮,做出合理的決定。否則當身邊其他家長逐漸選定學校時,會對『起步晚』的家長產生無形的壓力,出現家長拽著孩子到處盲目參加考試的情況,甚至匆忙下決定。」
劉麗提醒家長,在選擇國際學校時首先要確認學校的辦學資質,不能被完備的硬體設施迷惑。「我們曾碰到好幾個學生,想從其他國際學校轉學過來時沒有學籍,建議家長先查看學校是否有相關資質證明,確保所選學校是教委批准成立,在教委有備案,孩子學籍一旦中斷,未來為出國留學準備相關資料文件時會遇到很多問題。」
入學考試 先提升英語寫作能力
在幼升小階段,多數國際學校僅設置面試環節,而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多數國際學校的入學考試都包括筆試部分,考試科目一般為:英語、數學、中文三科。
李錳認為,在入學考試中,數學的難度一般不會超越孩子所在年齡段的能力,但由於可能面對英文註解的數學題目,所以學生需要提前搜索資料熟悉相關詞彙,以免因為看不懂題目而無法作答。
此外,李錳特別強調英文寫作能力的重要性。「部分國際學校二到五年級的英文測試中已經包括個人論述題型,六年級開始會增加英文現場寫作2-3篇。對以往的考生而言,這也是最難的部分。」因此,李錳建議學生加大英文閱讀量,提前有計劃地提升英語寫作能力,如寫英文日記等。
在劉麗看來,入學考核是學校全方位了解家長和孩子的機會,有助於後續的教學和規劃,因此希望學生在面試中能真實表現自己能力、性格和價值觀。「孩子可以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藝、所獲成績,但不建議進行過多突擊性的準備。以英語為例,能力提升需要長期積累,高強度的突擊性學習反而容易引起孩子對英語的厭倦和反感,可能得不償失。」
除了對學生的考核,很多學校也有家長面試的環節。劉麗表示,確實曾經出現過因為學生家長的原因而沒有給予錄取的情況。「小學階段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比較大,家長的引導十分必要。因此,我們對家長參與教育是有要求的,希望在家長面試中看到家長關心孩子成長,樂於與學校協作,付出家庭的一份力量;有的家長忙於事業或者生意,做『甩手掌柜』,對孩子過於放縱,這類家長我們是不能接受的。」
認知調整 家長不要存攀比心態
從公辦教育轉到國際教育,不僅對學生自身是一次轉變,家長更需要主動進行認知和心態上的調適。
李錳認為,家長需要增加對差異化教育的了解,切莫葉公好龍。他舉例說:「初中的家庭作業很多已經變成以寫論文為主,幾周交一次,學生需要很多時間來調研、準備和思考。很多家長習慣了孩子埋頭做卷子和練習冊的狀態,看到孩子仿佛在『發愣』就感到憂心忡忡。」劉麗也表示,國際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方式都與公立學校不同,需要家長認可學校的理念,而不是急於與其他學校的孩子做比較。「在學生的培養方向上,我們希望能夠與家長達成共識。」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