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滿臉失落的說道:你終究比不上你哥哥的一絲一毫。
一位中年媽媽,大街上指著孩子怒吼道:你就是個廢物。
一位中年父親,咬牙拍打著方向盤訓斥著:我上輩子造了什麼孽,生了這麼個兒子。
小時候,父母總是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較,這個傷痕深深刻印在孩子心中。
可見,父母的比較對孩子的傷害很大,以至於他們到成年之後記憶還是如此深。
心理學上普遍認為:孩子在成長階段心靈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
父母通過比較的方式去管控著孩子,他們企圖通過這種形式,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的模樣,讓他們一輩子都逃脫不出這樣的陰影。
網友們紛紛表示深有體會:「聽到耳朵生繭,無感了。」「一直活在被人陰影裡,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簡直一無是處。」
據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50%的孩子都活在一邊被父母比較和打擊,一輩子求父母點讚的狀態下。
每個孩子都是未經打磨的寶石,我們家長能做的,是找到正確的方式讓孩子散發獨特的光芒,不要讓比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一個一年級的男孩自從上了小學,變得沉默內向,以前回家總喜歡跟在媽媽後面一會要吃好吃的,一會想去遊樂園。現在卻經常對著牆,拆自己的玩具,不時自言自語。也不喜歡和朋友,甚至害怕和父母溝通。
家裡人都嚇壞了,四處求醫,以為孩子得了抑鬱症。多次心理輔導後,男孩說了一句話,父母當場淚奔:「媽媽總拿我跟同學比較,讓我覺得很沒面子。」
原來孩子成績沒有朋友好,而媽媽一直拿他倆成績做比較,一直誇自己朋友,感覺自己好笨,甚至懷疑媽媽更喜歡朋友,不喜歡自己。
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一旦出現比較,引發的負面效應往往是巨大的。比較對象的出現,意味著孩子被數落、埋怨甚至批評的接踵而至,並且導致孩子誤以為自己不被愛。
心理專家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對比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往往忽略了這點,他們打擊孩子,盲目樹立榜樣。卻不曾想,這種打擊不傷身,但攻心,會讓孩子們懷疑父母的愛,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收穫的只是一個內向、自卑的孩子。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無端的對比、否定、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會把精力都轉移到對自我能力的懷疑上,沒有辦法專注在做該做的事。不僅沒有達成自己最初的目標,反而會造成孩子敏感、自卑的性格,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
放下比較,讓孩子活出自己的美麗人生,去關注孩子自身優點的發展,尊重並引導,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傳奇母親」王淑貞,憑藉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培養13個頂尖大學的博士,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享有31個博士學位的「華人神探」李昌鈺博士。
李昌鈺博士說:「母親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13個興趣點不同,但我很感謝母親,母親從沒拿我們和別人比較過,哪怕在我們兄弟姐妹幾個之間也沒有過。」
因為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而不是盲目比較,所以得以讓每一個孩子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活出自己。
香港有個13歲女孩葉礽僖,她對電腦編程非常感興趣,想開發一個適合未成年人的社交APP。因為和同齡人愛好不同,在學校經常遭受排擠和欺凌。極度抑鬱,甚至會感覺自己是另類。
媽媽卻十分欣賞孩子,鼓勵孩子把方案寫下來,在媽媽的肯定和支持下,葉礽僖真的把這款APP做了出來,用戶遍布全球50個國家,她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13歲的她就當上了CEO。
教育家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一個自小被打擊和一個自小被激勵的孩子,內在的力量是完全兩樣的。
用欣賞和肯定代替打擊和比較,孩子對某件事有興趣的時候,主動鼓勵孩子勇於嘗試,而不是拿我們的觀念否定或者評斷孩子的未來。
一、停止與他人比較,避免孩子產生嫉妒心理
小黎是一個聰明漂亮而且學習很好的女孩,班裡的同學老師都很喜歡她。可漸漸的她發現,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她的卷子都會不翼而飛,時間久了就開始找原因,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發現是她的同桌每次都把她的卷子撕了。
同桌嫉妒她漂亮招人喜歡,但又不敢做出什麼別的舉動,就開始撕她作業和卷子,然後扔掉。
人在嫉妒的時候,難免有時情緒會失控,同桌的這種做法明顯是不可取的。很多家長覺得要培養一個有競爭能力的孩子,所以從小就給孩子灌輸競爭的意識,就覺得一定要比別人好,一定要比別人強,要比別人優秀。但是這個世界強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優秀的人也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比不完,而且會讓自己和孩子都陷入焦慮中,更讓孩子產生嫉妒心理。
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引導孩子正確理性的看待他人的成績,學會欣賞別人,同時相信自己,孩子才能把嫉妒變成內心的力量。
二、停止與父母比較,避免孩子活在父母的陰影裡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會做飯了,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會洗衣服了,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是不是很熟悉的話語呢?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動作慢,學不會,一著急就會脫口而出這些話,以為龍生龍鳳生鳳,但發現自己的孩子還不如自己的時候,就開始著急上火,開始比較。
不同時代造就不同的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只是時代變了,比較的標準也變了,但無論怎麼比較,其實都是不公平的。尊重孩子的成長,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自己體味,父母只要做好引導就好。
三、停止對孩子自己的比較,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
有些父母會拿孩子現在的成績同過去相比較。考得好的時候,覺得之前考得太差;考得差的時候,覺得現在的自己退步了。無論是與過去光彩的自己比較,還是與過去不光彩的自己的比較,都是對自己的不接納,要麼對過去的自己的不接納,要麼對現在的自己的不接納。
我們每一個人,只有接納自己過去或者當下的不完美,我們才能真正接納自己。
《莫裡斯和他的橙色連衣裙》故事主角莫裡斯,經常穿著橙色連衣裙而被朋友嘲笑是女孩子。時間久了,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問題,做一個喜歡連衣裙的男孩子是不對的嗎?他向媽媽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和無助。但媽媽的鼓勵讓他重拾信心,勇敢地接納了真正的自己。
為人父母,我們要引導孩子接納自己,而最好的引導就是停止對孩子的比較,讓他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人。如果我們要停止對孩子比較,首先要停止的是對自己的比較。很多人以為,想要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就要戰勝大多數或者戰勝自己。但是在這個競爭的社會裡,要戰勝的不是別人,也不是自己,而是那個讓我們退卻逃避的想法。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父母的信任和肯定,它是最強韌的聯結,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話語都能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底,給孩子直面挑戰的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