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概況
地情概要
【地理位置】 棗莊市位於山東省南部,地跨東經116°48′—117°49′,北緯34°27′—35°19′。東與臨沂市平邑縣、費縣、蘭陵縣接壤,南與江蘇省徐州市的銅山縣、賈汪區、邳州市為鄰,西瀕微山湖,北與濟寧市的鄒城市毗連。東西最寬56公裡,南北最長96公裡,總面積4564平方公裡,佔全省總面積的2.97%。
【建置區劃】 棗莊市境域原為嶧縣、滕縣轄地。夏朝,境域南屬鄫國,北和西部屬滕國和薛國。商朝,今棗莊市西北部為滕國、郳國和薛國,東北部屬鄫國,中部為蔇國,南部為偪陽國。西周,今棗莊市東部屬鄫國,南部屬偪陽國,西部屬薛國,北部屬滕、郳(魯國附庸國)二國。春秋時期,今棗莊市東屬鄫國,南屬宋之偪陽國,西部屬薛國,北部屬齊之滕國和小邾國。宋滅偪陽國後,改偪陽為傅陽。齊國南進佔領薛國後,薛國更名為舒州。戰國時期,東部為蘭陵,南部為傅陽,西為齊之舒州,北部仍為齊之滕國。後舒州又改稱薛國後,小邾、傅陽、蘭陵皆屬楚國,公元前254年,全境屬於楚國。秦朝,廢分封制,置郡、縣,棗莊境東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為傅陽縣,西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漢,撤小邾置蕃縣,西北部先後屬魯國、沛國,東南部分屬琅琊國、彭城國,置氶縣、鄫縣、陰平縣,全境均屬東海郡。三國時,今棗莊地區屬魏。魏沿襲秦制。晉,仍襲漢制。隋朝,升滕縣為滕郡,郡治滕縣,廢鄫州,改蘭陵縣為氶縣,不久改氶縣為蘭陵縣。唐朝,北置滕縣,南置蘭陵縣,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蘭陵為氶縣,隸屬沂州琅琊郡。滕縣屬彭城郡。宋朝,仍為北置滕縣,南置氶縣。金元代,置滕陽州和嶧州,後滕陽州又改為滕縣,屬山東西路。明朝,北置滕縣,南置嶧州,後嶧州降為嶧縣。先屬濟寧府,後屬兗州府。清循明制。民國時期,仍為嶧、滕兩縣,屬山東省西區。抗日戰爭時期,嶧縣於1939年1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屬魯南專區。滕縣分滕東、滕西兩縣,分屬魯南專區和湖西專區。1944年建立滕縣抗日政府,屬魯南行署二專區。還先後建立白彥、臨城、麓水、雙山、鳧山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嶧、滕兩縣分屬臺棗專區和尼山專區。1950年,嶧、滕兩縣屬滕縣專區。1953年改屬濟寧專區。1958年嶧縣機關遷至棗莊鎮。1960年,嶧縣改為縣級棗莊市。1961年9月12日棗莊建制為地級省直轄市,轄齊村、臺兒莊、嶧城、薛城4個區及棗莊鎮,56處人民公社。1976年7月12日,設立市中區,將齊村區所轄部分劃歸市中區。滕縣於1979年劃歸棗莊市。1983年11月齊村區改為山亭區。至1985年,全市轄5區(市中區、薛城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山亭區)1縣(滕縣),5個街道辦事處,53個鄉,32個鎮。1988年5月,滕縣改為滕州市(縣級)。2001年3月,棗莊市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共減少鄉鎮30個,減少比例為33%。全市共設14個街道辦事處,42個鎮,5個鄉。此後,全市所設街道辦事處、鎮、鄉略有調整。2018年,棗莊市轄市中區、薛城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山亭區、滕州市等6個區(市),設64個鄉(鎮、街道),2536個村(社區)。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底,棗莊市戶籍總人口422.56萬人,其中男性222.27萬人,女性200.29萬人。人口出生率12.0‰,死亡率4.74‰;自然增長率7.26‰。全市常住人口392.73萬人。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市有44個少數民族,即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傈僳族、佤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土族、達斡爾族、仡佬族、京族、布朗族、畲族、俄羅斯族、基諾族、撒拉族、鄂溫克族、塔吉克族、黎族、景頗族、羌族、錫伯族、普米族、烏孜別克族、德昂族、裕固族、門巴族、怒族。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4209人。其中,回族13043人,居少數民族人口首位。
【自然環境】 地貌 棗莊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區,屬於黃淮衝擊平原的一部分。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呈東北向西南傾伏狀。北部山亭區境內的高山海拔620米,為全市最高點。蓮青山、抱犢崮等海拔500米以上群山連綿起伏,橫亙在市北部。抱犢崮海拔580米,謂「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西部濱湖及沿運地帶地勢最低,地面平坦,海拔30~40米,最低處海拔24.5米。境內地形地貌比較複雜,形成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灘、沿湖窪地等多類型地貌特徵。丘陵約佔總面積的54.6%,平原約佔總面積的26.6%,窪地約佔總面積的18.8%。
土壤 本市土壤分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個土類,80個土種。土壤總面積521.39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79.59%。
河流 棗莊市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運河水系。大小河流共有24條,京航運河棗莊段為大型河流,橫穿市南部,境內全長39公裡。中型河流(伊家河、嶧城大沙河、城郭河)3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8條,流域面積在30至100平方公裡的河流12條。除京杭運河棗莊段為南四湖洩洪河道外,其它主要河流均發源於東北部山區,分別流入南四湖和運河。
氣候 棗莊市處於中緯度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兼有南方溫溼氣候和北方乾冷氣候的特點,受自然地理環境、太陽輻射和季風的影響,具有光照好、積溫高、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的氣候特點,光、熱、水、氣等條件優越。氣候四季變化明顯,春季氣候多變,西南風較多,降水較少,常乾旱。夏季炎熱,空氣溼潤,降水集中。秋季雲雨較少,以秋高氣爽為主要特徵。冬季寒冷而乾旱,多西北風。2018年,全市年平均氣溫15.5℃,較常年偏高1.1℃;平均日照時數2089.8小時,較常年偏少31.2小時;平均降水量862.3毫米,較常年偏多75.0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棗莊市土地總面積456.35千公頃。其中,耕地保有量239.84千公頃,基本農田面積212.99千公頃。
礦產資源 棗莊市境內已發現礦種57種,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2種。其中,煤炭保有量171771萬噸,鐵礦石保有量4178萬噸,銅礦石保有量98萬噸,鋁土石保有量164萬噸,石膏保有量44258萬噸,水泥用灰巖保有量224981萬噸,磷保有量9008萬噸,耐火粘土保有量892萬噸,熔劑用灰巖保有量183萬噸,水泥用粘土保有量550萬噸,電石用灰巖保有量531萬噸,飾面用花崗巖保有量394萬立方米。
水資源 棗莊河川年徑流量為10.7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滕州市最大,徑流量為3.253億立方米,最小為臺兒莊區,徑流量為1.02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中等豐富,主要補給來源於大氣降水,其次是水庫、塘壩等蓄水工程和河川徑流。已探明水源地有十裡泉、丁莊、東王莊、羊莊、荊泉、清涼泉、渴口、嶧城等8處,均以巖溶水和孔隙水為主。全市地下水資源量年均6.6億立方米。
【歷史文化】 棗莊歷史悠久,四五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北辛文化」,是迄今為止黃淮地區考古發現最古老的文化,也是東夷文化的源頭。先秦時期,棗莊境內分布著薛國、滕國、邾國、倪國、小邾國、繒國、偪陽國7座古城邦,是中國古都城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棗莊的歷史和運河緊密相連,運河文化仍有遺存。據考古發現,境內最早的運河——偪陽運河,開鑿於春秋時期,距今約2700年。京杭運河棗莊段(泇運河),開鑿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現流經市境內臺兒莊、嶧城、薛城、滕州,全長93.9公裡。這段運河由夏鎮李家港至邳州直河口入黃河,因為泇河為主要補充水源,史稱泇運河。它的開通,改變了因黃河泛濫致使京杭運道不通的局面,幾百年來,為南糧北運,物資流通,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也推動著沿運河地區的經濟繁榮。沿岸的臺兒莊迅速發展成為「魯南重鎮」,商賈雲集、屋宇猛增、集市爆棚。《嶧縣誌》記載:「臺兒莊瀕運河,商賈輻輳,田匱櫛比,亦徐兗間一都會也。」商賈的雲集帶來了文化的交融,臺兒莊古城也成為運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京杭大運河上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最鮮明的特徵。
棗莊素稱魯南煤城,採煤歷史悠久、煤質優良。李鴻章曾稱棗莊煤「較日本上等煤尤佳,與英國松白煤相仿」。清光緒三十年《嶧縣誌》載:「礦務之見於三代前者也……訖唐五代不廢。」又有記載:「棗莊礦區內有唐宋時舊井甚多,土人所開淺井遍地皆是。」清代已大量開採煤炭並外運。清光緒四年(1878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準清廷、派直隸知縣戴華藻籌資5萬元,在棗莊開辦嶧縣中興礦局。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兗沂曹濟兵備道張蓮芬經清政府批准來棗莊合辦棗莊煤礦,創辦「商辦山東嶧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的股份制企業,並發行了中國第一張股票。兩任民國總統黎元洪、徐世昌都曾擔任過董事長,張學良也是最大的股東之一。上世紀30年代,中興公司就採用機械化採煤,成為僅次於日資撫順、中英合資開灤的全國第三大煤礦。憑藉其業績和規模,中興公司對中國歷史產生著深遠影響,它是中國的第一條鐵路京浦線最大的股東;修建了隴海線;參與建造了青島港、連雲港、漢口港、江陰港和上海港;復旦大學和山東大學第一任校董會校長由中興公司派遣。中興公司在中華民族工業史上,成為一個標誌性的企業。棗莊也因此成為近代民族工業文明的發源地。新中國成立之後,它又成為新中國的老工業基地。
棗莊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近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發生了多次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1938年,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領導下,以臺兒莊為重心的廣大魯南地區與侵華日軍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臺兒莊會戰,中國軍隊贏得了自抗戰以來一次空前勝利。194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棗莊成立的鐵道遊擊隊與日軍鬥智鬥勇,以遊擊戰術擊敗日本侵略者。
棗莊歷代名人輩出,豪俊迭興,孕育了人類造車鼻祖奚仲,主張「兼愛、非攻」的科聖墨子,「好客養士」的孟嘗君,足智多謀、能言善辯、勇於自薦的毛遂,「鑿壁偷光」的西漢名相匡衡,《金瓶梅》的作者賈三近。這裡還是當代著名詩人、文學藝術大師賀敬之、著名書法家王學仲的故鄉。
經濟和社會發展
【概況】 2018年末,全市公安戶籍總人口422.56萬人,其中男性222.27萬人,女性200.29萬人。常住人口392.73萬人。出生率12.0‰,死亡率4.74‰,自然增長率7.26‰。
201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402.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56.89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1219.65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1025.84億元,增長4.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5∶51.9∶41.6,調整為6.5∶50.8∶42.7。人均生產總值61226元,增長4.1%。
城鎮新增就業4.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低於3.5%的控制目標。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35億元,直接扶持1015人創業,帶動就業8923人。
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7%,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9%;消費品價格上漲2.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9.0%,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0.7%;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7%。
【改革】 爭取國家、省級改革試點18項,按時間節點落實改革任務241項。組建產業集團或集團化一級企業7個。「四稅」佔比提高5.6個百分點。63%的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新建省級美麗鄉村83個,改造農村危房2284戶、旱廁11.6萬戶;新建改造「四好農村路」632公裡,新增「戶戶通」村居1006個。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2家,市級以上累計達到357家;新增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5家、省級23家、市級27家,市級以上累計達到498家;新增省級家庭農場9家,市級37家,市級以上累計達到130家。新認定「三品一標」70個,3個農產品入選山東省第三批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市級以上一村一品示範村鎮達到52個。
過剩產能化解率達到80%以上,減稅降費30多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為83.61元,比上年減少1.36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32.95%。高端裝備、高端化工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1%。
新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50478戶,增長18.65%。民營市場主體培育良好,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50194戶,增加18.6%;新登記註冊資本650.95億元,增長4.82%;新登記從業人員18.28萬人,增長16.62%。
【農林牧漁業】 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71.37億元,增長3.1%。其中,農業增加值增長4.2%,林業增加值下降5.3%,牧業增加值增長2.3%,漁業增加值下降13.2%,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4%。
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21.17萬畝,糧食總產172萬噸,單產408.38公斤/畝。蔬菜種植面積135.31萬畝,下降1.0%;產量518.16萬噸,增長3.7%。油料種植面積32.15萬畝,增長1.4%;總產量8.94萬噸,增長1.4%。年末果園面積22.46萬畝,下降5.9%;水果25.48萬噸,增長2.6%。
農機裝備總量提升、結構優化,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00.31千瓦,增長3.5%。
造林面積完成4489公頃,林木蓄積量達到5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4.25%。新建提升城鄉綠色生態廊道415公裡,新育苗面積840公頃。成功創建山東省森林鄉鎮3個、山東省森林村居25個。加強溼地資源保護,溼地保護率達到70%。
【工業】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0%。其中,輕工業增長2.9%;重工業增長4.4%,重工業快於輕工業1.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8%。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36.7%。
在統的35個行業大類中,21個行業實現增加值增長,行業增長面達60.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造紙和紙製品業等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增長10.7%、18.5%、10.1%和21.8%。
在統的56種重點產品中,27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其中,乙烯、甲醇、金屬切削工具機、水泥等主要產品產量比上年分別增長24.8%、14.0%、14.0%、12.3%。
【房地產投資和建築業】 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43.82億元,增長45.0%,增幅居全省第2位。房屋施工面積2191.81萬平方米,增長13.2%;房屋竣工面積372.87萬平方米,增長7.8%。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424.51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228.15億元,增長12.2%。
建築業增加值147.40億元,增長10.8%。年末三級及以上資質建築企業240家,比上年增加2家。籤訂合同額500.89億元,增長8.7%。完成產值343.98億元,增長10.0%。建築業總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有73家,產值過5億元的企業13家,產值過10億元的7家,佔全部企業個數的比例分別為30.4%、5.4%和2.9%。
【國內貿易】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50.3億元,增長8.6%。其中,限額以上單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254.5億元,增長5.1%。按行業分,商品零售額823.0億元,增長8.4%;餐飲收入額127.3億元,增長9.8%。按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90.3億元,增長7.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260.0億元,增長11.6%。
在限上法人企業零售額中,在統的22個商品類別有17個實現正增長。消費升級類商品累計實現零售額19.5億元,增長8.3%;汽車類零售額累計實現36.9億元,增長5.4%;石油及製品類累計實現零售額18.8億元,增長1.7%;基本生活類商品實現零售額27.6億元,增長1.1%。
【對外經濟】 進出口總額106.07億元,增長5.0%,其中,出口99.02億元,增長11.2%。實際使用外資10498萬美元,增長16.5%。進出口實績企業469家,增長11.7%。進出口過億元的企業20家,實現進出口64.16億元,增長2.8%,佔全市進出口總額60.5%。其中,進出口過5億元的企業4家,實現進出口29.34億元,增長11.9%。
「棗莊製造」出口國家和地區的數量達到169個,增長3.1%。對歐盟、美國、韓國分別出口17.82億元、13.66億元、6.25億元,分別增長14.9%、1.1%、7.7%;對「金磚國家」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分別出口3.55億元、2.35億元、1.48億元、0.97億元,分別增長44.2%、18.5%、10.2%、23.5%。對東協出口10.36億元,增長19.2%。共有315家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進出口37.88億元,增長8.9%,佔全市進出口總額35.7%。
【交通郵電】 公路客運量2464萬人,下降1.4%,旅客周轉量182447萬人公裡,增長2.9%;公路貨運量6928萬噸,貨物周轉量1547990萬噸公裡,分別增長10.2%和3.2%。全市完成水路客運量103.84萬人,客運周轉量361.66萬人公裡,分別下降0.5%和2.6%;水路貨運量848.86萬噸,貨物周轉量342515.94萬噸公裡,分別增長2.1%和2.0%。港口貨物吞吐量1416.26萬噸,增長93.7%。
交通基礎設施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4億元,增長29.9%。2018年末公路通車裡程達到8776.6公裡,公路密度達到192.3公裡/百平方公裡,其中國道281.2公裡、省道641.1公裡、縣道687.7公裡、鄉道908.6公裡、專用道34.0公裡、村道6224.0公裡。
郵政行業業務收入8.34億元,增長29.7%。其中快遞業務收入4.67億元,增長47.5%。電信業務總量4.51億元,增長9.0%。行動電話業務總量85.63億元,增長37.1%。固定電話用戶23.41萬戶,下降3.3%。行動電話用戶365.40萬戶,增長3.9%。
【財政和金融】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46.7億元,增長1.0%。其中,稅收收入107.17億元,增長5.1%,稅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73.1%,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259.63億元,增長5.8%。
全口徑稅收收入(含海關代徵)186.71億元,增長7.7%。全口徑稅收佔GDP的比重達到7.8%,與上年同期持平。
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市級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發起省內首支規模30億元的新舊動能轉換跨境創投類母基金。35家企業完成股改,2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037.72億元,比年初增加209.44億元。其中住戶存款1302.74億元,比年初增加127.22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344.29億元,比年初增加131.90億元。
實現保費收入81.04億元,增長10.3%。其中,財產險收入17.48億元,增長6.3%;人身險收入63.55億元,增長11.5%。賠款與給付21.62億元,增長2.6%。其中,財產險9.23億元,增長7.0%;人身險12.39億元,下降0.5%。
【科技】 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1項。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7家,總數達到138家;86家企業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認定市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02家、科技小巨人企業20家。新增省級以上各類科技創新平臺25個(其中國家級2個),總數達到62個,增長67.57%。培育市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42個,其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1個、重點實驗室29個、科技企業孵化器10個、科技協同創新中心42個。柔性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16人。
有效發明專利1249件,增長27.3%,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19件,較上年提高0.66件。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2081件,同比增長68.0%,發明專利授權量228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為9件,增長80.0%。
【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普通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1380人,畢業17199人,在校生42495人。普通高中招生22591人,畢業24551人,在校生71287人。普通初中招生50605人,畢業41905人,在校生125898人。小學招生61460人,畢業54024人,在校生359333人。幼兒園在園兒童93723人。
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博物館19個;公共圖書館7個,總流通49.8萬人次;文化館7個。有線電視用戶32.17萬戶。
衛生機構數2583家,其中,醫院82家;衛生院48家;衛生防疫防治機構5家;婦幼衛生機構7家。衛生技術人員3430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326人;註冊護士13267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人員51人;婦幼衛生機構人員3208人。衛生機構床位數23443張,其中,醫院17480張;衛生院3471張;婦幼機構1686張。
舉辦2018棗莊國際馬拉松比賽、市第八屆全民健身運動會,2018中國大運河(臺兒莊)國家龍舟比賽等活動。共派出近50人參加全國以上各類比賽,獲得世界冠軍3個,全國冠軍20個、亞軍15個、季軍18個。3名運動員參加18屆亞運會,獲金牌3枚、銅牌1枚。
【城鄉建設】 城鎮常住人口達到231.2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88%,比上年提高1.56個百分點。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31.5億元,增長11.6%。新建改造城區道路57條,累計建成海綿城市面積30.8平方公裡。公共汽車運營線路累計達到179條。
新建改造各類地下市政管網297公裡,累計建成地下綜合管廊26.05公裡。保障冬季供熱工作,全市新增城市集中供熱面積228萬平方米。
【綠色生態】 轄區內6個國控河流斷面水質均值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水體優良比率達100%,位居全省前列。完成143處貧困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提升完善工作。
環境空氣優良天數為182天;環境空氣中四項主要汙染物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分別為59、115、19微克/立方米,分別比2017年改善10.6%、8.7%、34.5%。
【民生保障】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34元,增長8.5%;人均消費支出14647元,增長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1元,增長6.9%;人均消費支出18549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5元,增長8.3%;人均消費支出10073元,增長7.8%。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9.5平方米,其中,城鎮居民40.3平方米;農村居民38.4平方米。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居民191.42萬人,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95.43%;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居民31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44.43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33萬人;參加養老保險職工(含離退人員)人數86.56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60.72萬人。提供公益性崗位973人,靈活就業人員3.07萬人。
開工建設棚改安置房2.9萬套,改造老舊小區72個。
全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42起、死亡42人,分別下降2.3%、8.7%。在發生事故的行業(領域)中,交通運輸業事故39起、死亡31人;採礦業事故1起、死亡1人;商貿製造業事故1起、死亡1人;其他事故1起、死亡9人。
(鮑騰騰 李勵行)
全面深化改革
【概況】 2018年,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項改革決策部署,堅持以改革破解難題促發展,以改革推動發展惠民生,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初步形成認識統一、上下聯動、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工作格局,為加快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建設自然生態宜居宜業新棗莊提供了動力支撐。
【全面深化改革穩步推進】 一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市委深改組會議堅持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首要任務,每次中央深改委會議和省委深改組會議召開後都第一時間傳達學習,切實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折不扣落實中央和省委各項改革任務,確保全市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二是構建職責明晰的工作格局。市委深改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全市改革的總體設計和整體推進,8個專項小組牽頭抓好各自領域的改革工作,市直有關部門及時研究擬定改革方案、抓好改革任務落地,各區(市)委深改組全力抓好區(市)及鎮(街)的改革工作。三是築牢改革的基層基礎。全市各級各部門堅持統籌推進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及省、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不斷將改革推深做實,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拓展改革廣度、厚度和深度,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全面深化改革啟動以來,市委深改組共召開會議33次,研究審議改革方案和意見99個;累計開展改革試點109項,其中國家級33項,完成11項;省級67項,完成30項。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司法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等8個領域改革紮實有序推進、取得豐碩成果。
【各項改革部署落地見效】 突出統籌謀劃抓改革。紮實實施改革「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對已完成的改革事項,適時進行「回頭看」;對正在推進的改革事項,及時進行調度指導;對遲遲沒有開展或進展緩慢的改革事項,定期進行研判督察。調整完善市委深改組的議事決策程序,深改組會議設置「學習上級精神、審議改革方案、解決改革難題、聽取改革匯報」四大板塊。年內,召開市委深改組會議8次,審議通過改革方案32個,聽取改革匯報5次,研究改革難題4項,進一步提升了深改組推進改革的質效。完善改革工作「五本臺帳」,建立改革試點任務臺帳、落實省委深改組改革文件臺帳、年度重點改革事項臺帳、年度改革任務臺帳、限時辦結任務臺帳,有力促進了各項改革任務落實。
突出制度創新抓改革。按照省委第九巡視組巡視反饋意見整改要求,承擔了「制度建設和改革創新」整改任務,在紮實做好黨內規範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的同時,著力加強制度創新和有效制度供給。在各區(市)、市直各部門上報擬出臺制度清單的基礎上,篩選出15項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迫切的制度,以市委辦公室名義下發《加快重要制度創新分工方案》,明確責任部門進行起草制定或修改完善。截至年底,確定出臺的15項制度中,已出臺的7項,已徵求意見報審的4項,形成初稿的2項,爭取列入2019年人大立法項目的1項,正在調研起草的1項。市委堅持邊巡邊改,從4月至12月,圍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精準脫貧、傳承紅色基因、選人用人、關心基層和鼓勵幹部擔當作為、糾治「四風」等方面,共制訂印發相關領域文件制度59個,其中以市委名義印發的16個,以市政府名義印發的6個,以市委辦公室名義印發的37個。
匯集民智參與改革。通過棗莊日報、棗莊政務網、「棗莊政研」微信公眾號等面向社會廣泛徵集改革工作意見建議,對合理的意見建議採納到市委深改組年度工作要點,並定期將群眾的意見建議整理呈報市委深改組決策參考。藉助外力推動改革。在全省率先啟動各民主黨派市委開展重點改革事項民主監督工作,市委書記專門作出批示,市委召開各民主黨派市委開展重點改革事項民主監督工作座談會,印發《關於圍繞我市重點改革事項各民主黨派市委開展民主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各民主黨派市委積極作為、紮實推進,監督重點改革事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聯合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民主黨派人士開展改革督察及暗訪,對開發區改革發展、基礎教育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等4項改革事項開展暗訪督察。同時,借力市委黨校開展改革第三方評估,聯合市直有關部門開展改革滿意度調查、發布全面深化改革公益簡訊等工作。
加大典型培育。全年編發《改革動態》51期,得到市委書記批示6篇;編發《決策參考》5篇,得到市委書記批示4篇。《棗莊市全力打造區域性大數據產業基地》《棗莊上營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新實踐》等12篇改革典型在省委刊物刊發,棗莊農改「上營實踐」作為地方改革典型案例、「中國水泥第一爆」等8幅「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上報中央改革辦。加大改革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對改革的知曉率。在《棗莊日報》《棗莊通訊》開辦《改革進行時》《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聚焦改革》《全面深改進行時》專欄,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等發表稿件600餘篇。積極拓展新媒體宣傳。在「棗莊政研」微信公眾號上,開設「深化改革」專題欄目,及時推送改革信息、改革案例和改革理論探索,開展棗莊市改革滿意度評估公眾調查、「走進新時代、改革再出發」知識競賽活動,社會反響熱烈,知識競賽稿件被「領導微智庫」微信公眾號刊發。截至12月底,「棗莊政研」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達到1.7萬人,推送信息1300多條,累計點擊閱讀量740多萬人次,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成為「指尖上的改革宣傳站」。
實施市級領導領銜抓改革督察。印發《2018年市級領導領銜推進重點改革項目工作方案》,確定12項重點改革任務,明確「一名市級領導領銜推進、一個單位牽頭抓總、一批單位支持配合。加大重點改革事項督察力度。對全市重點改革任務及改革試點實行「雙月通報」制度,按季度進行專項督察,半年開展一次全面督察。先後對人才發展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26項重點改革進行專項督察。創新督察方式方法,改明「督」為暗「察」。8月份,聯合有關部門組成兩個督察組,圍繞「主要負責同志履職盡責、制度機制創新」等情況對各區(市)和棗莊高新區開展了暗訪督察。參照省裡做法,棗莊市對各區(市)、棗莊高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最高加300分,對市直部門首次納入加分項考核,最高加20分。市委改革辦起草下發《2018年區(市)、棗莊高新區全面深化改革考核工作實施方案》《2018年區(市)、棗莊高新區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創新成效考評細則說明彙編》,召開3次考核專題會議,有效推動各項改革任務的落實。
(蔣寶元 蔣敬冉)
精神文明建設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建立有力機制保障。先後召開「四城同創」動員大會、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專題會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推進會議三次全市性會議,在不同階段採取有針對性措施指導面上工作開展。成立時任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峰為總指揮的棗莊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指揮部,從創城任務較重的部門抽調28人組建市創城辦集中辦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政法委書記李愛傑任辦公室主任。下發《棗莊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實施方案》(棗辦發〔2018〕11號),把文明城市創建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和文明單位測評。強化督促指導,確保創城工作有序推進。先後制定下發《棗莊市2018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責任清單》《棗莊市2018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實地考察項目指導手冊》和《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測評點位及實地考察標準》,明確創城任務和標準。實施市級領導幫包創城工作制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分管領導分別聯繫一到兩個區進行幫包。組織創城工作模擬測評,對全市39類822個點位進行實地測評,查找問題、推動整改。市創城辦各實地考察點位普遍督導3至4輪,現場下發整改通知單1200多份,累計梳理問題近三萬條。做好創城資料申報工作。制定材料申報部門和各區責任分工,建立創城材料申報考核制度,召開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網上材料申報專題培訓班,對73個市直責任部門和各區業務人員進行了培訓。對照測評體系標準做好材料審核、整理、歸集等工作,圓滿完成創城材料上報工作。營造濃厚創城氛圍。在市直媒體統一開設「四城同創」專欄,全市新增公益廣告15萬餘幅,印製、發放市民手冊、宣傳海報各5萬份,編發《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簡報》35期。開展「十大不文明行為」徵集活動,評選出市民反應最強烈的「十大不文明行為」,分類納入《棗莊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和各有關部門集中整治活動,形成「創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的良好氛圍。推動《棗莊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立法工作。針對部分不文明行為難以約束,實施處罰「無法可依」的情況,積極推動出臺《棗莊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經過多輪次徵求意見、集中修改和立法調研等程序,形成條例草案送審稿移交市法制辦。
【公民思想道德建設】 2018年,市文明辦精心做好身邊好人推薦評選工作。3人入選中國好人,41人入選山東好人。張文澤、周廣照2人入選山東好人之星,嶧城區楊曼當選2017山東好人十大年度人物,圓滿完成《中國好人傳(2017年卷)》5名棗莊「中國好人」事跡材料組稿工作。啟動2017—2018年度棗莊好人評選活動。持續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將誠信建設納入《棗莊市文明單位動態管理量化考核指標體系(試行)》,1個單位因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被撤銷省、市級文明單位稱號,17個單位因失信行為在年度測評中被扣分。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棗莊文明網及市直各新聞媒體加大節日文化宣傳力度,指導各級各部門針對不同節日主題,開展種類多樣、特色鮮明的群眾性節日文化活動。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2018年,棗莊市文明村鎮創建工作不斷深化。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文明村鎮創建活動作為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將全市所有村劃分A、B、C、D四級,全部建立工作檯帳,不斷擴大C類以上村覆蓋面,力爭2020年80%以上的村鎮達到縣級及縣級以上文明村鎮標準。鄉村文明行動效果顯著。春節、清明節期間,分別發起「樹文明新風過祥和春節」和「綠色清明文明祭祀」倡議,設計製作清明節移風易俗宣傳微信H5頁面,通過網絡媒體廣泛傳播。全年開展移風易俗培訓90餘場次、「新農村新生活」培訓5320餘場,有效引領農村文明風尚。10個村入選第六批省級「鄉村文明家園」項目,及時下撥獎補資金148萬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亮點紛呈。指導薛城區做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省級試點工作,建成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鎮(街)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7個,全區190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全部完成陣地打造。建立區級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總隊,每個鎮街、村居都組建了宣講志願服務隊。組織開展「青春扶貧益暖薛城」志願服務等公益活動19場,錄製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朗讀作品20期,編印宣講提綱200餘冊、宣傳冊8000冊,開展各級理論宣講76場次。
【文明單位建設管理】 2018年,棗莊市文明單位建設管理實施文明單位預申報制度。年初沒有進行預申報的部門、單位,一律不得參評本年度文明單位,推動文明單位創建常態化。修訂《棗莊市文明單位建設管理辦法》。對文明單位的標準條件、評選範圍、評選程序、獎勵辦法、一票否決範圍等重新進行規定,為今後加強文明單位建設管理工作提供綱領性、指導性依據。出臺《棗莊市文明單位動態管理量化考核指標體系(試行)》。進一步細化、規範文明單位考核指標體系,將市文明委各項重點工作納入《指標體系》中,增加誠信信息以及文明城市創建相關指標分值比重,對文明單位的考核更貼近工作實際,更加具有導向作用。棗莊市文明單位信息管理系統建成並投入使用。文明單位測評所有材料全部上傳系統,通過系統打分測評,為文明單位建設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平臺。開展2018年度省、市級文明村鎮、單位、社區複查評選和市直文明單位評選工作。完成省級文明村鎮、單位、社區複查評選工作,新增16個省級文明村鎮、48個省級文明單位、9個省級文明社區;複查合格61個省級文明村鎮、261個省級文明單位、49個省級文明社區。嚴格按照程序複查、評選市級文明村鎮、單位、社區。為不斷擴大文明單位創建覆蓋面,開展了首屆市直文明單位評選工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2018年,棗莊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水平進一步提高。按照《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要求,明確界定各區(市)、各市直部門分工。開展全市未成年人工作先進典型評選活動,表彰共青團滕州市委等40個「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和61名「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深入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廣泛發動全市中小學校開展「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傳承紅色基因」系列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雷鋒志願服務、「勞動美」社會實踐、「陽光成長」心理健康教育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共舉辦活動2600餘次。組織舉辦棗莊市第五屆「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電視大賽,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活動,評選表彰梁媛媛等10名市級「新時代好少年」先進典型,組織召開棗莊市2018年度「新時代好少年」發布會。開展優秀童謠徵集推廣活動,從近300篇童謠中遴選15首優秀作品報至省文明辦,市中區文化路小學報送的童謠作品《盛世謠》榮獲省級一等獎。強化陣地建設,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搭建良好平臺。建好用好鄉村學校少年宮,2018年積極爭取中央級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2個,指導各少年宮建立完善規章制度,開展文體教育活動。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命名表彰76所市級文明校園,上報16所中學和4所小學參評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在棗莊第十五中學、立新小學兩家全國文明校園網站上統一開設「文明校園風採」專欄,多角度宣傳展示創建工作及成效。
【志願服務工作】 2018年,市文明辦繼續推動志願服務制度化建設。充分依託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和山東志願服務網,落實志願者招募註冊、管理使用、項目對接、服務記錄、嘉許回饋等制度,以制度化促進經常化規範化。開展全市志願服務組織摸底調查,對全市101家中型以上志願服務組織進行統計和備案,為下步開展工作提供依據。組織開展創城志願服務活動。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志願者在行動」為主題,圍繞文明城市宣傳、文明交通、文明勸導、清潔城市、文明旅遊、關愛未成年人、文明上網、「啄木鳥」志願巡訪等8個方面,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結合重要節日、重大時間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春節期間,圍繞溫情社區、助力春運、文化服務、生態保護、平安建設等方面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下發通知號召全市積極抗擊雨雪冰凍天氣,開展清掃積雪、維護公共秩序、關愛受困群眾等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六一」期間舉辦「平安行你我他」道路交通安全、老幹部關愛留守兒童活動、「金融知識進校園」六一主題活動等多種關愛兒童的志願活動。做好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推薦上報工作。推薦4個志願服務組織、4個志願服務項目、4個志願服務社區和3名最美志願者參評全省「四個100」志願服務先進典型評選。
2018年棗莊市新增省級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48個)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棗
莊銷售分公司
棗莊市畜牧獸醫局
棗莊市地方史志辦公室
中共棗莊市委棗莊市人民政府信訪局
棗莊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
棗莊市投資促進局
共青團棗莊市委員會
棗莊市科學技術協會
棗莊市公路管理局公路交通量觀測站
棗莊市紅十字會
棗莊市水文局
中共滕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共滕州市委組織部
滕州市公安局
中共滕州市委市直機關工作委員會
滕州市農業局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滕州市支行
滕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國家統計局滕州調查隊
國家稅務總局滕州市稅務局級索稅務分局
中共棗莊市薛城區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共棗莊市薛城區委政法委員會
棗莊市薛城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山東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薛城分公司
棗莊市薛城區氣象局
中共棗莊市山亭區委辦公室
棗莊市山亭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棗莊市山亭區政協辦公室
中共棗莊市山亭區委組織部
國家稅務總局棗莊市山亭區稅務局
棗莊市市中區廣播影視總臺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棗莊
市城區支行
棗莊市市中區殘疾人聯合會
中共棗莊市嶧城區委辦公室
棗莊市嶧城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中共棗莊市嶧城區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共棗莊市嶧城區委組織部
國家稅務總局棗莊市嶧城區稅務局
陰平稅務分局
中共棗莊市臺兒莊區委宣傳部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棗莊
臺兒莊支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棗莊
市臺兒莊區支行
國家稅務總局棗莊市臺兒莊區稅務局
國家稅務總局棗莊市臺兒莊區稅務局
運河稅務分局
國家稅務總局棗莊市臺兒莊區稅務局
泥溝稅務分局
國家稅務總局棗莊市臺兒莊區稅務局
第二稅務分局
棗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興城街道
辦事處老年公寓管理服務中心
棗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辦公室
棗莊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柴裡煤礦
文明村鎮(16個)
滕州市張汪鎮
滕州市南沙河鎮上營村
滕州市姜屯鎮沙東村
滕州市界河鎮北閆樓村
棗莊市薛城區陶莊鎮徐村
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張莊村
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五村
棗莊市薛城區巨山街道高樓村
棗莊市山亭區店子鎮富川村
棗莊市山亭區桑村鎮戶口村
棗莊市市中區齊村鎮趙莊村
棗莊市市中區孟莊鎮劉嶺村
棗莊市市中區西王莊鎮付劉耀村
棗莊市嶧城區吳林街道蘇埠居
棗莊市嶧城區底閣鎮劉後村
棗莊市臺兒莊區澗頭集鎮
文明社區(9個)
滕州市龍泉街道府前東社區
滕州市荊河街道平等社區
棗莊市薛城區常莊鎮種莊社區
棗莊市山亭區山城街道東魯社區
棗莊市市中區永安鎮文苑社區
棗莊市市中區永安鎮怡華園社區
棗莊市市中區垎塔埠街道光明社區
棗莊市嶧城區壇山街道邵樓社區
棗莊市臺兒莊區運河街道興中社區
(朱新茂)
組織機構及負責人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委員會】
書 記 李 峰
副 書 記 石愛作 梁憲廷
常 委 王玉波 於 玉(女)
張 兵 李興偉 李愛傑
孟令興 朱國偉 韋昌進
秘 書 長 朱國偉
市委辦公室(檔案局、保密辦〈國家保密局〉)
主 任 程 濤
市委組織部(市公務員局)
部 長 李興偉
市委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委
書 記 朱豔峰
市委宣傳部(政府新聞辦、精神文明辦)
部 長 李愛傑
常務副部長 張心立
市委統戰部(政府臺事辦、民族宗教局、政府僑務辦)
部 長 張 兵
常務副部長 李書亭
市委政法委
書 記 李愛傑
常務副書記 張建福
市委政策研究室
主 任 劉宗國
市委改革辦
主 任 朱國偉
市委網信辦(網際網路信息辦)
主 任 張心立
市委編辦
主 任 王昌鋒
市委市直機關工委
書 記 李宗偉
市委老幹部局
局 長 丁新勝
市扶貧開發辦
主 任 張德忠
【棗莊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主 任 李 峰
副 主 任 徐 玲(女) 劉振學
宋淑啟 於 良
劉志才
秘 書 長 趙士亮
辦公室主任 曹 力
研究室主任 柴同軍
人事代表工作室
主 任 李繼成
預算工作委員會
主 任 張居新
法制委員會
主 委 王啟科
法制工作委員會
主 任 李 力
監察和司法委員會
主 委 王國棟
監察和司法工作室
主 任 梁克玉
財政經濟委員會
主 任 任為連
財政經濟工作室
主 任 孟憲綱
教科文衛委員會
主 委 張厚杭
教科文衛工作室
主 任 王厚偉
城建環保委員會
主 委 孫法遠
城建環保工作室
主 任 趙蘇萍
農業與農村委員會
主 委 陳召海
農業與農村工作室
主 任 楊列淦
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
主 委 高廣友
社會建設委員會
主 委 王傳海
【棗莊市人民政府】
市 長 石愛作
副 市 長 孟令興 霍媛媛(女)
周宗安 張成偉 宋丙幹
劉吉忠 邵士官
市政府辦公室(政府外事辦、政府研究室、大數據局)
主 任 遠義彬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新舊動能試驗區建設辦、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主 任 史 峰
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
教育工委書記 李愛傑
局 長 郝榮平
市科學技術局(外國專家局)
局 長 邵 磊(女)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局 長 謝運深
市公安局
局 長 宋丙幹
政 委 黃 健
△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隊
支 隊 長 梁龍雨
政 委 周美才
市民政局
局 長 李 勇
市司法局
局 長 王茂山
△棗莊監獄
監 獄 長 王茂山
政 委 孫守春
△市強制隔離戒毒所
所 長 孫晉利
政 委 魏延順
市財政局
局 長 孟繁浩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局 長 褚志高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黨組書記 劉聖根
局 長 李 慧(女)
市生態環境局
局 長 莊建泰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局 長 劉全義
市交通運輸局
局 長 張永剛
市城鄉水務局(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
局 長 閆維松
市農業農村局(扶貧開發辦、畜牧獸醫局)
局 長 陳廣良
市商務局
局 長 張賀澤
市文化和旅遊局(新聞出版廣電局、文物局)
局 長 王明鵬
市衛生健康委(中醫藥管理局)
主 任 趙作亮
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局 長 李良軍
市應急管理局
局 長 馮再法
市審計局
局 長 竇建軍
市國資委
主 任 高念文
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政務服務管理辦)
局長(主任) 王子健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
局 長 張 峰
市統計局
黨組書記 劉春俊
局 長 李 兵
市醫療保障局
黨組書記 楊曉黎
局 長 徐春梅(女)
市人防辦
主 任 董金龍
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金融工作辦)
局長(主任) 劉中波
市信訪局
局 長 黃繼忠
市能源局
局 長 鄭仰昕
市城市管理局
局 長 李清華
市投資促進局
局 長 嶽增波
市林業和綠化局
局 長 龍厚宏
棗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黨工委書記 王广部
臺兒莊古城管委會
主 任 王廣金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棗莊市委員會】
主 席 孫欣亮
副 主 席 付廷安 黃 濤
艾百靈(女) 楊家國
張永剛 張德琦
秘 書 長 曹士清
辦公室主任 葛德勝
調研室主任 孫 銳
委員活動工作室
主 任 劉 軍
提案委員會
主 委 孔德貴
經濟委員會
主 委 李紅民
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主 委 宋照東
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主 委 張玉才
教科衛體委員會
主 委 餘曉飛
社會法制委員會
主 委 董頂武
港澳臺僑民族宗教委員會
主 委 顏宇飛
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主 委 李 琳(女)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市監察委員會)】
書記 監委主任 王玉波
常務副書記(副主任) 李培用
副書記(副主任) 王 瑋 範奉一
【法院、檢察院】
棗莊市中級人民法院
院 長 孫 英(女)
副 院 長 梁克國 宮文峰
黃 東 吳修國
棗莊市人民檢察院
檢 察 長 張敬豔
副檢察長 陳 東 孫 恆 趙 勇
孫 傑 張德琦
【民主黨派和工商聯】
民革棗莊市委
主 委 徐 玲(女)
民盟棗莊市委
主 委 劉吉忠
民建棗莊市委
主 委 王 凌(女)
農工黨棗莊市委
主 委 艾百靈(女)
九三學社棗莊市委
主 委 付廷安
市工商業聯合會
主 席 張德琦
黨組書記 張學功
【人民團體】
市總工會
主 席 劉振學
常務副主席 陳業江
共青團市委
書 記 周 慧(女)
市婦女聯合會
主 席 李雪晶(女)
市科學技術協會
主 席 李宏嵐(女)
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 席 王延亮
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主 席 張思春
市殘疾人聯合會
理 事 長 王國華
市歸國華僑聯合會
主 席 王玉如(女)
【市屬企事業單位】
市委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幹部管理學院)
校 長 李 峰
副 校 長 程 濤 劉軍業
張曉蘇(女) 秦志東
趙 烽
行政學院專職副院長 賀茂廣
社會主義學院專職副院長
朱景宜(女)
幹部管理學院專職副院長 閆凱歌
市檔案館
館 長 郭麗娜(女)
市委黨史研究院(地方史志研究院)
院 長 安 鋒
棗莊日報社
社 長 王啟奎
總 編 輯 褚福幹
市接待處
處 長 王其勇
市貿促會
會 長 祝世峰
市紅十字會
黨組書記 許金瑩
常務副會長 王 凌(女)
市供銷社
理事會主任 褚慶憲
監事會主任 單敬芝
市調查研究中心
主 任 張紅衛(女)
市工業設計院
黨委書記 王學文
院 長 王學文
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
主 任 王琪琳
棗莊仲裁委秘書處
秘書長 孫筱鉞
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主 任 孫景發
棗莊廣播電視臺
臺 長 張永偉
市住房建設事業發展中心
黨組書記 劉全義
市公路和地方鐵路事業發展中心
黨組書記 張永剛
主 任 邵學良
市港航和機場建設發展中心
黨組書記 張永剛
主 任 範廣田
市城鄉水務事業發展中心
黨組書記 閆維松
市農業農村事業發展中心(農業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服務中心)
黨組書記 陳廣良
市應急救援保障中心(地震監測中心)
黨組書記 馮再法
市市場監管綜合服務中心(智慧財產權事業發展中心)
黨組書記 張 峰
主 任 李 軍
棗莊老年大學
校 長 邵明堂
市政府駐北京辦事處
主 任 劉慎良
市政府駐濟南辦事處
主 任 趙洪義
市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中心
主 任 杜家華
市人力資源服務中心
主 任 王 振
市莊裡水庫建設管理處
主 任 徐加義
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
支 隊 長 龐厚珍(女)
市計生協會
會 長 任怡春(女)
市體育總會秘書處
秘 書 長 範衛東
市老年體協秘書處
秘 書 長 劉玉鼎
山東泉興能源集團公司
董 事 長 張 斌
總 經 理 孫彥傑
棗莊銀行
董 事 長 陳大章
監 事 長 祁懂華
行 長 王成軍
棗莊交通發展集團公司
董 事 長 孫發永
山東國金水利發展集團公司
董 事 長 劉 巨
總 經 理 趙 雲
棗莊市交通運輸發展集團公司
董 事 長 黃玉強
總 經 理 楊旭光
棗莊市財金控股集團公司
總 經 理 楊建東
魯南經濟開發投資公司
董 事 長 劉中利
總 經 理 劉 建
棗莊市基礎設施投資發展集團公司
董 事 長 陳忠奇
總 經 理 王 磊
山東國新糧油發展集團公司
董 事 長 王 勇
總 經 理 張正武
【院校、醫院】
棗莊職業學院
黨委書記 戰振強
院 長 王洪齡
黨委副書記 於 青(女)
副 院 長 鄭開陽 陶曉軍
棗莊技師學院
黨委書記 戰振強
院 長 於 青(女)
黨委副書記 王洪齡
副 院 長 鄭開陽 陶曉軍
棗莊三中
黨委書記 韓建超
市中醫醫院
院 長 王伊光
黨委書記 解 偉
【區、市】
中國共產黨滕州市委員會
書 記 邵士官
副 書 記 劉文強
常 委 劉 濤 高 淦 高 鵬
朱晏辰 薛登峰 馬 峰
韓昌軍
滕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主 任 李 健
副 主 任 姜繁茂 李廣憲 柴春國
劉 茜(女) 郭傳偉
滕州市人民政府
市 長 劉文強
副 市 長 劉 濤 蘇學鋒
康鳳霞(女) 杜茂廣
政協滕州市委員會
主 席 宗大全
副 主 席 孫士泉 杜孝璽
喬令梅(女) 高廣勝
李 軍 李培永
中國共產黨滕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市監察委員會)
書記 監委主任 高 淦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薛城區委員會
書 記 姜 山
副 書 記 張 偉 程春常
常 委 張德偉 劉真政 李玉森
王慎孝 姜 妍(女)
馬 騫 孫中坤 崔士永
張傳美
棗莊市薛城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主 任 王豔君(女)
副 主 任 賈繼芳(女) 孫衛鋒
李天禹 胡安海 種法家
棗莊市薛城區人民政府
區 長 張 偉
副 區 長 李玉森 孫宏偉
李利萍(女) 孫晉群
鄧貞彥
政協棗莊市薛城區委員會
主 席 張鳳麟
副 主 席 林 捷(女) 姚 磊
程 利 劉洪彥(女)
姚劍峰 龐 東(女)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薛城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區監察委員會)
書記 監委主任 張傳美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山亭區委員會
書 記 畢志偉(女)
副 書 記 王慶豐 王 虎
常 委 高志勇 趙海濤 姬偉鋒
李 霞(女) 趙傳筠
劉慶東 彭慶輝 劉學濤
棗莊市山亭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主 任 王家雲
副 主 任 劉建法 楊奉華 劉友林
湯愛霞(女) 張壯偉
棗莊市山亭區人民政府
區 長 王慶豐
副 區 長 高志勇 齊 健 李 軍
廖 華(女) 李 峰
政協棗莊市山亭區委員會
主 席 柴正民
副 主 席 孫友華 彭智傑 陳貴新
牛逸群 袁 媛(女,回)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山亭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區監察委員會)
書記 監委主任 趙海濤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市中區委員會
書 記 宋淑啟
副 書 記 王 輝 馬宏偉
常 委 孫海鵬 王憶青(女)
宋厚銀 王鳳堂 單相俊
張宗輝 戴 軍 秦緒鑫
棗莊市市中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主 任 侯宗偉
副 主 任 胡方忠 孫永海 周愛國
李吉玲(女) 吳成旭
棗莊市市中區人民政府
區 長 王 輝
副 區 長 孫海鵬 羅春耕
闞 剛(回) 宋海芳(女)
政協棗莊市市中區委員會
主 席 徐 剛
副 主 席 田 靜(女) 戴維國
王衍山 鄭遵法
宋 青(女) 殷 琪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市中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區監察委員會)
書記 監委主任 單相俊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嶧城區委員會
書 記 於 玉(女)
副 書 記 張熙濱 尹作義
常 委 劉忠波 邵 利(女)
李曉紅(女) 劉 波
李慶華 宋俊峰 孫中軍
吳 闖
棗莊市嶧城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主 任 魏作明
副 主 任 叢樹國
劉傳玲(女) 馬士傑
賈傳福 馬懷洲
棗莊市嶧城區人民政府
區 長 張熙濱
副 區 長 劉忠波 時樹幹 李 義
政協棗莊市嶧城區委員會
主 席 劉 永
副 主 席 王厚巖 仲維光 曹士永
張敬銀 吳 萍(女)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嶧城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區監察委員會)
書記 監委主任 李慶華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臺兒莊區委員會
書 記 王廣金
副 書 記 韓耀東 王光明
常 委 杜飛廉 閆羲和(女)
陳修亮 劉洪鵬 陳治凱
孫殿鎮 鞏存友
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主 任 孔祥君
副 主 任 張道發 孫念素(女)
孫中禮 謝春江
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政府
區 長 韓耀東
副 區 長 杜飛廉 宋伯仲 訾晉中
張克壘 王曉麗(女)
政協棗莊市臺兒莊區委員會
主 席 遲本用
副 主 席 張健民 劉樹起
馬維綱(回) 趙瑞啟
朱憲磊(回)
楊 紅(女,回)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臺兒莊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區監察委員會)
書記 監委主任 閆羲和(女)
註:統計截止日期為2019年5月1日
(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