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舞弊為什麼會斬立決?

2020-08-26 侯虹斌

關注熱點,關注社會問題與女性問題,與你共鳴,請關注頭條號「侯虹斌」

現在,已有了一個新段子:


幾個山東人坐在一起,互相看了看,說,我們現在還是真人,坐在這裡,真幸運。


因為,在山東,僅僅檢索在2018年-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其中有242人被發現涉嫌冒名頂替入學取得學歷,公示期後學歷作註銷處理。


注意,這是兩年期間的,公示的,被發現的冒名頂替者。真實的數據,往年的數據,應該是一個大得多得多的數據。全國呢?


按我的理解,高考當中敢夾個小抄,已經是驚人的冒險了;然而,這些人走得更遠,僅需在高考完之後,挑成績合適的考生,換上自己的名字,就以這個人的身份去上大學了,像沒事人一樣;而被擠掉的這個人,成了沒有身份的人,而且她還毫不知情。



1/3


關於高考作弊,很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古代科舉作弊。大家不忿的是,在滿清這樣落後的封建王朝裡,至少還是能做到對姦淫十歲以下的幼女不寬恕,斬立決;對科考舞弊,也視若仇寇,一殺就殺一串。


大快人心,有點像爽文。


我們來看幾個最著名的例子,比如清朝有三大科考舞弊案。


夫子廟中收藏的古代科舉考試作弊工具


一是,丁酉順天鄉試案。


在順天(京津地區)的一場鄉試當中,考官李振鄴、張我樸等人貪財納賄,公然在考場內互相翻閱試卷,照事先擬好的名單決定取捨。其中一位舉人陸其賢行賄銀三千兩,中舉。


發榜後,眾人不服,議論紛紛,考生集體到文廟去哭廟。


順治一查,經賄考,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弟沒有一個不錄取的,但也有人花了銀子沒有考上。皇帝親自下旨,李振鄴、張我樸等7人立斬,家產籍沒,父母兄弟妻子俱徙尚陽堡。


再有,江南(南闈)取中的舉人裡,不少是賄賂考官而取得的。兩江的議論譁然,以致造成「群體事件」。落榜的士子們怒不可遏,群集在貢院門前。


經審訊,兩主考方猷與錢開宗貪納賄賂,立即正法,妻子家產籍沒入官;考官葉楚槐等處絞,妻子家產籍沒入官;另有多人牽連。



二是,辛卯科場案。


康熙五十年,江蘇省人才最集中、考試成績最佳的蘇州地區,在江南鄉試中只有十三人被錄取(其中五人是買來的),而多個揚州鹽商子弟榜上有名。蘇州學子憤怒抗議,並寫下對聯諷刺主副考官左必蕃和趙晉。


蘇州織造李煦和江寧織造曹寅(對,曹雪芹祖父 )密奏此事。最後查實,副主考官趙晉等人與考生串通舞弊,被處以斬立決;串通考官的參與舞弊的多名中間人判處絞監候。一共殺了五人。主考官左必蕃失察被革職。


舞弊考生的花銷可不少:吳泌在考前預付李奇3000兩引子買通關節,因為自己水平太差,又花了5000兩銀子請權相代考,錄取後再通過李奇付給軒三3000兩銀子;吳泌也送了副主考趙晉300兩黃金3000兩銀子,總共折合人民幣約588萬元。吳泌最後判絞監候。


這說明,中科舉的好處該有多大。


寫滿小抄的衣服


三是戊午科場案。


考生羅鴻祀賄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企圖藉此考中舉人。同時,還有一位票友平齡,中了舉人;但當時優伶不能參加科考,他是如何中舉的?這樣,越查越大,柏葰的家人在獄中被嚴刑拷打至死。柏葰身為正一品官員,本不致因收受賄賂而死;他本人認為會特赦改為發配邊疆,還備好了行李。但肅順想藉此剷除異己;鹹豐亦想藉此整頓朝廷腐敗墮落的吏治,殺他立威。柏葰等來的,竟然是執行斬首的命令。另有四人亦判斬首。


說完這三個故事,也許,很多人就會長嘆一口氣:今天果然不如大清。大清尚且有嚴懲科舉舞弊者的決心,敢把正一品大員斬首;而今人,竟然連直接主事的行政人員罰酒三杯都做不到?


可悲,可嘆。



2/3


但是,且慢為大清的嚴刑酷法而鼓掌。它做不到它宣揚的「零容忍」。我想延伸說開去。一方面,清代的科舉,舞弊成風,你今天能想到的各種各樣的夾帶小紙條,傳遞信息,替考,槍手,冒名頂替,收買考官等種種,在一定範圍內,蔚然成風。重判幾樁科考大案,並不能肅清整個科考的烏煙瘴氣。


二是,以上的徹查科考案的特點都是:舞弊已釀成了群體事件,由皇帝直接審理、判案。不是每一次舞弊都會成為群體事件的,更多的小群體事件、更多的輿論,在一開頭就被地方官員迅速撲滅了。被發現的機率小,他們覺得冒這個風險划算。


三是,處理得狠,既是因為清朝嚴刑峻法,也是因為權力鬥爭。還有,帝王的御臣之術也在起作用。不要忘了,朱元璋的「南北榜案」就是一大冤案:因為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因北方連年徵戰,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尚未恢復),雖經嚴查無並舞弊,為了平息北方人的怨言,朱依然下令凌遲二十多位考官,把狀元斬首,牽連一千多人。清朝的柏葰一案,也是朝中政治鬥爭的結果。


但不管怎麼說,涉及到科舉的行賄案,會更受矚目。就像發生在高考領域的貪汙腐敗,比起修建一棟房子的貪腐,令人更痛恨。


說到底,因為這動搖了國本。科舉是寒門子弟的惟一上升通道。一個幻夢。消耗了年輕的識字者和文化人的所有智識,讓他們甘心為朝廷所役使。


同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不同,科舉是古代人改變身份地位的唯一方式。



雖然科舉是隋朝開始的,但早期尚且有門閥制度等多種方式做為補充;從宋明以後,為了實現政治集權化,上層有意識地堵死了科舉之外的成功渠道。連位極人臣的曾國藩,也念念不忘自己的「賜同進士」出身,而非「進士」;當再大的官,哪怕開疆闢土,戰功赫赫,如果不是進士,諡號裡也不能有至高榮耀的「文」字,就刻下了一個「你不是正途出身」的烙印。


何況普通文人。


世人只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宋以來文人的最高夢想。


在古代,能識字的人本來就不多,而傳播思想的、號召人心,一定是需要文字傳播的。於是,這些文人精英有了夢想,想實現階層上升,好好讀書,好好參加考試,就機會了。


各級別科舉考試


你只要讀書考了秀才,就可以免除差徭、見到知縣可以不跪、地方不能隨意對其用刑。總之,就是不用種田了,再不濟,也可以開私塾教書或做幕僚為生。


舉人,享有不納稅不役的基本特權,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可以在吏部候缺。附近的小農小商也會拖家帶口依附,獻上財產將自己降低到佃戶與幫工,為的就是逃避稅吏衙役的盤剝與敲詐。而且,舉人可與地方官員平等交往


狀元及第圖


考中進士,則已進入官僚階層,甚至成為高層的儲備幹部。


以上,雖然每個朝代不一樣,大致規律如此。


對讀書人來說,這是一條明確的上升通道擺在你面前;考不上,是範進沒中舉,只能怨自己無能,一年接一年地考;考得上,轉身就成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的「達」,心懷天下、造福蒼生的「士大夫」。


無論是想撈個人好處,還是為謀求百姓福祉、甚至是成為「帝王師」的文化精英,他們首先要做的一件事都是:通過科舉走仕途


只要這條路還能走,他們就前赴後繼,不屈不撓,不作他想。



中國古代,是不存在著走技術道理的。軍功,也只是世胄貴族才能立功,普通人只能當炮灰。而有了科舉,就讓人感覺,只要我努力,人生就有方向;你不行,是你技不如人,命苦不能怪政府。


但是,科考舞弊,就是破壞了這種幻夢。而且,真實的歷史上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舞弊,一定比暴露出來的、寫在史書上的要多得多。


殺雞儆猴,說到底只是一個姿態。不要幻想清朝就能做到零容忍。



3/3


想起一句老話:高考,依然是目前中國最公正最平等的一件事,以後再也遇不到這樣的事了。


很可惜,山東頂替事件裡,一次性地打碎了這種幻夢。


兩年期間,山東的14所高校公示清查結果,其中有242人被發現涉嫌冒名頂替入學取得學歷;


央視專訪陳春秀


個例,則非常多。從王麗麗、王娜娜、陳春秀,到羅彩霞,再到,兩次被人頂替的苟晶,絕望和自我懷疑,被偷走的人生,令人不忍細看。



此外,我們還在央視名嘴康輝的自傳裡看到,他當初也是被人冒名頂替了上中國傳媒大學的通知書,是他的父親特別堅持,又有關係又有能力,才終於拿回了屬於康輝自己的錄取通知書。


這些冒名頂替行徑,比夾帶小抄、提高個人分數、額外錄取一個人,惡劣十倍。因為它既有非常具體的受害者,也有宏觀的整個受害體制。它讓貧寒者再也不相信讀書有用,再也不相信社會公平,再也不相信公正與正義,再也不相信法律與法制。



這些案件的特點是:


1、輕鬆、簡單,誰都能替掉別人的身份。顛倒黑白,玩弄權術的,並不是什麼一品大官或者一手遮天的人,就是普通老師或很小的科長、行政官僚;或者,花2000塊就能買到另一個人的全部身份和高考錄取書;可想而知,整個高考制錄取度,漏洞大到能任由老鼠在裡面鑽進鑽出,暢通無阻。


2、犯了罪,害了別人一生,幾乎不受懲罰,或懲罰很輕。人家一品大員尚且以為自己會發配邊疆,他們倒覺得,犯的過失沒什麼大不了的,連撤職都覺得委屈,毫無愧意。


圖說:25年前河南許昌的黃海霞被親大伯的女兒頂替上了大學,結果,大伯的女兒在一所小學當老師。而被頂替的黃海霞以為自己落榜了,就去賣豬肉...


3、非常普遍。苟晶去的這所學校,很可能,所有人都是被冒名頂替的受害者。他們不是一個班,而是一所學校,還有很多屆。還有那麼多去了其他學校的,留在家裡務農的,打工的,瘋了的,自殺的……到底,有多少人受害?全國呢?


4、法律畸輕。這些案件裡,絕大部分未受懲罰。從上到下的產業,輕鬆地批量製造頂替者。實際上,不管是詐騙、偽造公文、偽造證件、行賄、受賄、贖職等等,應該每個都數罪併罰,判很多年。但是,大家都沒事,不僅沒事,高校還拒絕受害者重新讀書的最基本請求。


多麼悲哀啊,我們居然要在清朝那裡尋找法律依據了,覺得現在還不如大清。


真的,當大家最後的信仰,最後相信惟一公平的高考,也是個謊言的時候,我覺得,再也沒有什麼能撫慰大眾的心了。公平的幻覺被打破,這個社會,還能平靜地運行嗎?


相關焦點

  • 科舉舞弊為什麼會斬立決?|| 價值觀
    1/3關於高考作弊,很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古代科舉作弊。大家不忿的是,在滿清這樣落後的封建王朝裡,至少還是能做到對姦淫十歲以下的幼女不寬恕,斬立決;對科考舞弊,也視若仇寇,一殺就殺一串。大快人心,有點像爽文。我們來看幾個最著名的例子,比如清朝有三大科考舞弊案。
  • 範進知道了能氣死,科舉舞弊舉人不會寫字,試卷錯別字竟300多個
    這是一則誤打誤撞的小故事,結果雖是好的,但依舊反映了在古代科舉上存在的漏洞,而這些漏洞給了很多很多人可乘之機,其中絕大多數的人肚子裡並沒有幾滴墨水。那些膽大包天的舞弊者在歷史的長河中,舞弊事件層出不窮,而清朝就有三起非常大的舞弊案。
  • 斬立決!
    真心希望最高院早日完成卷宗審查,惡魔楊光毅,正義需要斬立決!
  • 清朝最大一次科舉舞弊事件
    但中國1000多年的科舉史古代關於高考的舞弊事件也是層出不窮,雖嚴令禁止,卻每個封建王朝都有。封建王朝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往往對高考舞弊者處以最嚴厲的處罰,現在就滿清一次高考舞弊事件做個簡單介紹。鹹豐年間,在1858年,鴉片戰爭剛結束,國家經此大亂,清王朝也顯示出了頹廢的苗頭,雖然鹹豐皇竭力極維持王朝運轉,但能力有限,終於出了一件震驚朝野的高考舞弊大案,為走下坡路的滿清王朝又增加了王朝末日的跡象。
  • 兩起科場舞弊案背後的清代法治
    嚴懲考試舞弊,古往今來,概莫能外。清代兩起著名的鄉試舞弊案——周福清賄賂案、丁酉科場案,前者讓周氏家族陷入敗落,後者處決相關人員19人。   晚清時期,吏治腐敗,科舉考試中,冒名頂替者日漸增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周福清賄賂案發生了。
  • 中國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與懲治」
    清 焦秉貞 狀元及第圖 科舉考試中的舞弊現象 自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科舉廢除,為了能夠金榜題名,考生的舞弊手段層出不窮
  • 舞弊之後,學閥將現
    (圖為人民日報微博通報山東省教育廳回應頂替事件,來源網絡)自古以來,我國都非常重視科舉的公平,對科舉舞弊案的懲處從鹹豐時期的「戊午科場案」中可見一斑:考生羅鴻祀賄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企圖藉此考中舉人,最後事情被揭發,鹹豐大怒
  • 思政課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與懲治
    可見,當時的開封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行政地位,以及錄取名額遠高於其他地方等原因,很多士子便會選擇冒籍開封府考生來參加考試。再比如,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沿海各州縣童試競爭非常激烈,而臺灣錄取生員名額較多,因此福建考生就移民到臺灣參加考試。另一種是更改自身資歷。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處於整個科舉考試發展史的初創時期,其脫胎於南北朝以前的察舉制,帶有一定的舉薦制殘餘。
  • 清朝順治年間一場科舉考試複試中,交白卷的吳兆騫受到什麼懲罰
    中國封建社會以科舉制度選拔人才,開始於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 在1300年的時間裡,有過無數次的科舉考試,所謂魚目混雜,目不識丁、胸無才智的考生大有人在,交白卷的考生不在少數,只是因為太過渺小而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清朝科舉舞弊案中處死的職位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你確定還要舞弊
    (鹹豐帝畫像)科舉考試是讀書人獲得功名利祿的重要渠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俗語並非完全出自老百姓對知識的敬畏,而是反映了民眾對通過科舉制獲得崇高社會地位之人的豔羨。由於科舉制在古代社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想在科舉考試中舞弊者為數不少。
  • 古代如何懲治科舉舞弊?明朝發配邊疆,清朝最狠
    「寒窗苦讀十數載,一張白紙定終身」,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徹查此次事件,嚴肅處理參與舞弊的相關人員,也算是還辛苦的學子們一個遲來的公平和正義。 在古代,同樣作為朝政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又是怎麼發展的呢?在科舉考試中作弊又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 古代判決書五花八門:蘇東坡用對聯判和尚斬立決
    古代判決書五花八門:蘇東坡用對聯判和尚斬立決 判了和尚個斬立決。  「歇後語」型判決書  蘇東坡的判詞還常妙用歇後語。他在徐州任太守時,一法號懷遠的和尚告鄉民無端毆打出家人。經查,此僧身在佛門,心戀紅塵,某日喝得酩酊大醉調戲少婦被眾鄉民痛打一頓。懷遠為免遭寺規懲處,謊稱「鄉民欺負出家人」,告到徐州府。蘇東坡了解情況後寫下兩句話:「并州剪子蘇州絛,揚州草鞋蕪湖刀。」讓懷遠回去自悟。
  • 古代科舉考試的作弊手段多樣,懲罰也極其嚴厲,非今日可比!
    徐經也是一樣,至死也未恢復仕籍,這就是一般舞弊情況下的處理方式,終身禁考。徐經的家庭背景算是很厲害了,但科舉畢竟是朝廷選拔人才的基礎制度,關係社稷的穩定和國運的興衰,所以朝廷對科舉舞弊的懲罰力度是十分嚴厲的。除了終身禁考,古代科考舞弊的處理方式往往會動用刑罰。
  • 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舞弊手段?又會如何懲治?一首詩告訴你
    這就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魅力。也正是因此,歷朝歷代的學子們,除了十年寒窗的苦讀以外,也沒少在「替考、夾帶」等等這些作弊方法上,下苦工夫。也就是說,基本上從有科舉考試以來,「替考」現象也就出現了。唐朝的替考現象有多嚴重呢?據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記載:當時有一個叫趙匡舉的人,是洋州的刺史,曾經上書當時的唐玄宗,痛陳科舉考試的弊端。
  • 考試舞弊的處理及其背後的政治較量
    近來,明星舞弊事件頻上熱搜,如仝某高考時往屆生改應屆生,再如某高姓主持人在主持人考試筆試時作弊。在古代,科舉考試是讀書人入仕做官的重要手段。通過科舉,將能實現「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於是便常有人鋌而走險,做出舞弊、行賄等事。辛卯案發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形成了鄉試—會試—殿試的三級考試模式。
  • 古代科舉舞弊皆重刑,近日再現高考頂替苟晶案,現實魔幻故事
    在古代,科舉制度是皇權的象徵,保證科舉制度的公平性非常重要,為國選官,更是為皇帝選官,不尊重科舉制度,也就是不尊重皇權,不尊重皇帝,實為大不敬,所以,皇帝也會嚴懲。在封建社會時期,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現象,很有意思。在歷史上的盛世時期,通常政治清明,讀書人的上升途徑很明確,上升之路也必將順暢, 才有了盛世。
  • 山東的高考舞弊案,在古代會怎麼處罰?放到美國又是什麼罪?
    然而,最近山東爆出大量高考舞弊案,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慄,從陳春秀到苟晶案,我們看到人性的險惡。高考幾乎是寒門學子逆襲的唯一途徑,如果有人舞弊,毀掉的不只是一個人,一個家庭,而是整個社會。在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高考的制度,叫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