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七日的「七夕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國民間有「乞巧」的習俗,故七夕又稱「乞巧節」。「七夕節」是由我國古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演變而來的。「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合稱中國古代四大悽美、真誠的愛情故事。
「七夕」民間傳說好幾個版本。今天簡要講一下我們學過的:相傳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據說,牛郎是南陽城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條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由於農曆的七月七日正當雨季,所以這一天常常下雨,人們便說這是牛郎織女的眼淚。農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還會趴在豆角架、葡萄架的下面,據說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美妙動人,所以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以「牛郎織女」來描述夫妻的恩愛。
在當今世界無時無刻,人們都在用行動講述著「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駐守祖國邊疆的英勇兒女, 時刻守護著人民的安全,維護著祖國疆土。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豪邁壯情,堅守一線,有的官兵一年難與妻兒、丈夫相見。
再看,特殊時期的這群人。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者、軍者、黨員幹部、志願者等等,舍小家顧大家,打贏了武漢遭遇戰、全國阻擊戰。月餘,我國疫情基本控住,直至現在還有零星疫情暴發,部分人仍堅持在一線。南方大洪水軍人、黨員幹部、群眾同心協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水患的損失。有的甚至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再看看,千萬外出務工者、創業者,為了全家過上幸福的日子,為了能為祖國建設獻份力,他們「拋妻棄子」,奔波在各行各業。一年難於在家吃上一頓囫圇飯。
雖說現在科技發達了,「千山萬水隔千裡,一機在手音容現。」可畢竟比不上團團圓圓的日子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