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說高中最累,到了大學就輕鬆了;後來發現考研最累,以為到了研究生就輕鬆了;結果到了研究生,發現確實輕鬆了,結果被退學了。這段真實的故事,前不久就發生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裡,共計52名研究生被退學處理,包括2012級的42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2014級的碩士研究生。
至於退學原因,官方給出的答覆是未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內完成學業,違反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三十條第一款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第三十七條第五款等有關規定,於是決定對這52名研究生取消研究生學籍,給予退學處理的決定。
除了此次中國地質大學大規模的退學處理外,近幾年高校被退學的研究生屢見不鮮,有數百名之多。例如,中山大學法學院給予7名法學博士、2名法學碩士、44名法律碩士退學處理;貴州大學給予13名博士生、31名碩士生退學處理;深圳大學317名研究生被退學、合肥工業大學46名碩士研究生被退學等等。
退學意味著沒有學位證,也沒有學歷證。而沒有雙證的後果,就是沒法靠著研究生或博士生的學歷邁過招聘單位的門檻,讀研三年,你依然還是那個學士少年,讀博若干年,你依然還是當初進來時的碩士青年。沒有雙證,意味著你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沒有一點點收穫,也意味著你當初吃過的考研、考博苦,都蕩然無存。
難道大家不知道這些?每個學生對退學的後果都心知肚明,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原來退學離他們這麼近。一直以來,流傳的都是「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碩士階段,大家都認為雖然畢業成果有一定難度,但是導師、學校都會幫你,而結果是,真正到了那一天,誰也幫不了你。
很多同學可能會問,為何現實如此殘忍?兩方面的原因決定了這一悲劇的發生。首先就是個人原因,先以考研的同學為例,考研經歷的那些痛苦和忍耐,在考上後瞬間釋放,彌補這一年錯過的飯局,追上這一年落下的電影,甚至是繼續這一年失寵的遊戲。他們不知道的是,學歷的提升,代表的是工作的加劇,只有幼兒園的孩子才沒有壓力和負擔。
除此之外,就是個人對於科研的認識。研究生一個同學,是保研上來的,結果當年畢業只有他沒有學術成果需要延遲畢業。他不努力嗎?他天天在實驗室看論文。他智商不夠?他是保研上來的。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科研不只是努力,更需要創新思維和頭腦風暴。身在曹營心在漢,單純做實驗室的打卡之王,沒有任何意義。
另一個原因就是國家加大了對大學教育的要求。針對於本科層面的政策是給大學生「加負」,增加作業、考試、畢業設計等環節的成績比重,而針對研究生,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要狠抓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管理。再加上一些「翟天臨們」的事件不斷刺激著大眾神經,高校也真正下狠手了。
讀研也好,讀博也罷,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和過程釀出的結果。而現在社會的普遍認知是讀研就是考研,考過了就萬事大吉。殊不知這是完全的本末倒置和買櫝還珠,研究生從來不是為了找一個好工作而設立的學位,它是為了培養更多專業精通、造福社會的人才,而不是一個個表面掛著研究生學歷而實際能力空空如也的社會閒人。
試想,「沒有畢不了業的研究生」成為大眾共識,「研究生滿大街都是,越來越不值錢了」成為普遍認知,「研究生什麼人都能考上,什麼人都能畢業」成為社會評價,那麼那些專心讀研、科研卓著的人,如何去接受這樣的一切。門檻是為了選擇一批優秀的人,而臺階是為了鍛鍊一批厲害的人。
對於那些退學的學生,首先是無盡的惋惜,畢竟他們當初能來到這裡已經證明他們都是合格的人才;其次就是隱隱的憤懣,為什麼沒有珍惜讀研的機會,為什麼浪費大好青春;最後就是滿滿的希冀,希望他們今後能夠悔悟,重回巔峰,希望後來人能夠吸取教訓,切勿重蹈覆轍,畢竟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退學新聞引矚目,大好青春沒留住。考研只是一段路,有人卻當成全部。心態放鬆沒繃住,學術科研全貽誤。導師無奈莫能助,校方忍痛來宣布。世上最難書山路,唯有謹慎少失誤。面壁十年圖破壁,拼搏方能創出路。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回放:
1、14歲男孩被1米9學長扔下4樓,值不值得同情,有一個情節很關鍵?
2、清華學子武亦姝的爹媽有多厲害?家庭教育足以讓其他家長汗顏
3、中國教育已病入膏肓?或者言過其實,看看北大教授怎麼說
4、神奇的毛坦廠中學!校門口的一間鐵屋子,營業半小時年收入30萬!
5、山東高校最新排名,山東大學居首,山農、山理工、煙大均未進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