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肖麗瓊
遭受疫情汛情雙重衝擊的湖北,外貿成績單令人振奮:今年1至10月外貿進出口總值3446億元,居全國第17位,較第三季度上升一位。
增速更是亮眼。今年前10個月,湖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3446億元,同比增長9.7%,進出口增速居全國第六。其中10月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500億元,創月度歷史新高,增幅達29.5%。
然而,耀眼的數據難掩「問題」——
先說外貿總值,湖北在中部6省中排第四位,位列河南、安徽、湖南之後;其中出口總值2121.6億元,排在河南、安徽、湖南、江西之後,與河南的差距達659.9億元,比江西低291.1億元。
再看經濟外向度,湖北與全國差距較大。2019年底,我省經濟外向度為8.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3.2個百分點,在全國省市區中排第24位。作為湖北的經濟龍頭,武漢經濟外向度僅為15.0%,遠低於同處於中部地區鄭州的35.6%。
經濟外向度,即外貿依存度,指一個地區對外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反映出地區經濟與國際經濟聯繫的緊密程度。
外貿,被視為與投資、消費並駕齊驅、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實施外貿主體培育行動,推行具有區域特色的外貿產業優勢集群,切實提升經濟外向度。湖北外貿為何成短板?如何加快提升經濟外向度,力推湖北高質量發展?11月中旬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調研。
民企老闆跑市場,國企老總守市場
「滿世界跑」才有訂單
11月2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仙桃防護用品出口企業龍頭——湖北萬裡防護用品有限公司的照片牆上看到,公司老闆的足跡滿世界有。
公司負責人劉永剛說:「我跑市場,到過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產品銷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家公司創立於2006年,2010年起涉足外貿出口,2013年出口額超過500萬美元,去年達到1200萬美元,今年自營出口已突破2億美元。
在劉永剛看來,近幾年的飛躍式發展離不開前期「滿世界跑」拓展渠道打下的良好基礎。
因為有準備,他在洽談業務時,說起當地的地理歷史文化,讓對方頗為吃驚,印象深刻,進而成為朋友,合作隨之而來。
如今,他選擇業務經理,不一定要求過英語四級,培訓業務員,要求先熟悉客戶所在國家的歷史文化。「談得來才能交朋友,建立了信任,訂單自然會來。」
市場跑得多,就能抓住商機。生產優勢並不突出的隨州,茶葉出口量居全省第一,「香菇大王」舒大忠功不可沒。
舒大忠發現香菇外銷利潤日益變薄後,轉向浙商學做茶葉出口生意,從代工做起逐步在海外市場叫響茶葉新品牌「大洪山」。短短5年間,他帶領業務人員開拓非洲等海外市場,成功變身「茶葉大王」。
相形之下,國有外貿企業負責人走出國門的機會就少得多。
省內某國有茶企負責人被問及出國跑過幾次市場,對方直搖頭。「限制很多,很難出去。」更有思想顧慮:出去拿回訂單還好說,拿不回訂單,如何交待?
在這位負責人眼中,湖北有資源優勢,只要守住茶園,不用擔心活不下去。據透露,這家企業目前出口額僅數百萬美元,而舒大忠的中興食品在拿到出口許可證的當年,就出口茶葉3000多萬美元。
耐人尋味的是,近年來我省民企對外貿貢獻逐年增大,今年佔比進一步提升,目前達到56.7%。
「經濟外向度不高,根本原因在於內生動力不足。」華中科技大學經管學院研究員周記順如是評價。他說,有著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自古得天獨厚,水上交通發達,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企業單靠內貿,日子就可過得很滋潤,這讓人缺乏鬥志。浙江國企底子薄,但機制靈活、市場意識強,民企拼命打拼,卯足勁做外貿。湖北要破除各種障礙,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
一家富士康出口,相當於湖北全省
湖北呼喚「頭部企業」
日前,鄭州海關公開的一則信息引人注目:去年,河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5711.6億元,其中鄭州富士康佔該省外貿進出口比重達59.5%。這家企業當年外貿總值逾3300餘億元,其中出口總額為2199億元,進口總額為1138億元。同期我省外貿總值為3945億元。
這表明,一家鄭州富士康就佔了我省外貿總值的84.6%。
這一佔比今年或繼續擴大。據省商務廳公開數據,今年前8個月,聯想等排名前三的出口企業,出口總額為171.70億元,佔全省出口比例為12.38%,我省當期出口額約為1386.91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富士康進出口繼續保持增勢,同比再增16.7%。
頭部企業缺乏,規上企業也不多。
根據企查查APP盤點我省出口外貿企業,我省數量為1504家,遠低於河南的2188家,略高於中部其他省份;但從規上企業看,我省僅131家,排在中部安徽(208家)、河南(182家)之後。
小企業不多,大企業不大,更是缺乏引領帶動的頭部企業。我省出口外貿企業無論從總量、規上企業數量,還是論塊頭,與先進地區差距十分明顯。
有人質疑,全球500強落戶湖北的有300多家,為何還說缺乏頭部企業?
「對優勢津津樂道,對缺位閉口不談。」有專家分析稱,這些500強企業主要市場在中國,出口基地建在湖北的並不多。顯然,龍頭企業少,已成為制約我省外貿進出口的主要短板之一。
華中科技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陳波分析認為,我省經濟外向度低,一個重要原因是我省參與國際分工的比重較低,並沒有參與到買全球賣全球進程當中。他建議,要儘快利用「一帶一路」、自貿區改革、進博會等這樣的契機,實現湖北更加深入地嵌入國際供應鏈、國際產業鏈的分工當中,這樣才能提高湖北省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和整個經貿的開放程度。
回鄉企業「夥伴」難尋,業務「返流」
招商要瞄準產業鏈「一鍋端」
丁小平,湖北天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天門市從廣東中山市招引回鄉的成功人士。而眼下,公司發展面臨尷尬的「孤軍」處境。
本世紀初,丁小平南下廣東創業,研發出小型戶用太陽能光伏產品,銷往中東、非洲、東南亞。2012年,他回報桑梓,投資8000萬元把生產、出口基地遷回天門皂市,規劃年產值過億元。然而不到3年,公司業務卻開始「返流」廣東,年產值停滯在兩三千萬元。
最先「卡殼」的是出口。從深圳鹽田港出口,通常半個月就可抵達非洲。從武漢陽邏港經上海洋山港出口,耗時極長,有一次到非洲用時近半年,並且運價比深圳高。
現在,丁小平進退兩難,如果選擇深圳出口就根本沒必要在天門生產。
更令丁小平苦惱的是,單晶矽、多晶矽等常用零件難以在湖北找到供應商,都需從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採購。「一番折騰,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增加了。」
無獨有偶。作為隨州一家底盤零部件生產企業,湖北遠程公司需要高資質的上遊配套企業,然而當地合格的供應商遠遠不夠。公司負責人稱,從外地採購物流成本高、交貨期長,影響了公司競爭力。
丁小平坦言,儘管技術員工資達每月1.2萬元,公司還提供精裝修住房,仍難留住年輕人才。「沿海城市生活配套齊全,更令年輕人嚮往。」丁小平認為,這是制約當地產業鏈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並非個案。華中科技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曾調研宜昌片區內的15家重點企業,結果顯示區內高科技企業集聚度不高,產業關聯度不強。僅有4家企業認為區內配套企業比較全,佔比不到30%。
「這些企業互補性較低,沒法形成很好的產業聚集效應。」周記順表示。
「招商絕不能只招『個位數』,要把整個產業鏈『一鍋端』。」武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鄒薇指出,生產企業的上下遊原材料都是就近布局,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只有穩住產業鏈、供應鏈,才能穩住企業家的心。招商幹部不能只盯眼前增加多少投資、拉動多少GDP,而應該看長遠,把能夠帶動產業鏈發展的好項目引進來,把產業鏈每一環都做紮實。這些鏈條的長度和強度,決定著城市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老闆問,哪裡可以拼機出口
「軟硬兼施」拓寬出口通道
記者調研中,劉永剛託記者傳話:希望出口的防護物資能在武漢拼機,哪怕一周一班也好!
今年,該公司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用品出口井噴,出口國以西班牙、義大利等西方國家為主,但出口方式八成選擇傳統的水運;少量空運,絕大多數選擇上海、鄭州和北京出港。他多次想在武漢與人拼機,但不知道從哪下手,希望政府出面搭把手。
武漢自貿區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曾想預定航線出口貨物,也不知從何入手。
天河機場國際貨站2018年投入使用,面積僅為2.1萬平方米,只有鄭州新鄭機場的五分之一,目前貨坪長期處於飽和狀態,一些企業只好「捨近求遠」。
聯想移動通信貿易(武漢)有限公司是湖北最大的出口企業。記者了解到,武漢聯想60%的貨物經由鄭州機場出口。
為什麼去鄭州?數據顯示,2019年鄭州新鄭機場貨郵吞吐量52.2萬噸,武漢天河機場為24.3萬噸,不及前者一半。細看貨運航空公司、貨運航線等航空貨運重要指標,鄭州都大幅超越武漢。目前鄭州的貨運航空公司有31家,其中國際公司24家,武漢貨運航空公司數量至今仍是個位數;鄭州貨運航線51條,其中國際航線41條,目前武漢包括客改貨在內的國際貨運航線約30條。鄭州有151家知名貨代公司,其中全球TOP10的國際貨代公司有9家,武漢貨代公司數量僅為鄭州的三分之一。
湖北大道眾採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貨代企業,總經理石劍認為,鄭州發展航空貨運已逐漸脫離補貼依賴,走向良性發展周期。一直以來,河南對航線都是按月補貼,企業資金回籠快。在補貼時,電子產品、高科技產品、海鮮等高附加值產品多補,一般產品少補,助力重點產業聚集。
多位受訪者表示,武漢要想追趕鄭州,不被長沙、南昌超越,硬體、軟體都需補齊。目前,省商務部門經過調研提出建議:將交通、商務等部門的獎勵形成合力,對國際航空貨運實行有針對性的全鏈條獎勵。
茶葉坐班輪,手機乘飛機
當務之急要發展「值錢」產業
談起我省重要農產品茶葉出口,某國企茶業集團負責人說,價格太低了,只能走水運。武漢海關資料顯示,去年我省出口茶葉17417噸,價值14.82億元,平均每公斤85元。
同樣是茶葉出口大省,浙江2019年出口茶葉15.88萬噸,貨值約34.46億元。
武漢海關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去年我省被外地企業收購出口的農產品達14.9億元,增長49.6%。業內人士透露,其中相當部分是茶葉。今年疫情期間,外省出口企業高調來鄂採購茶葉,支持湖北疫後重振。面對海外巨大的消費市場,我省還有大量的夏秋茶資源沒有充分利用。
今年前9個月,我省出口手機122.4億元,在全省出口商品目錄中排第5位。而河南僅10月一月就出口手機945.6萬臺,貨值291.4億元。
從單價看,鄭州平均每臺手機貨值約3081元。相比於低附加值的農產品,手機商家更願意選擇空運報關。
在鄒薇看來,總量、單品、通關等方面的差距反映出我省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甚至服務意識的差距。要提高經濟外向度,需切實改善經濟結構,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