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總值中部居後,經濟外向度低於全國—— 湖北外貿需快馬加鞭

2020-12-10 荊楚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肖麗瓊

遭受疫情汛情雙重衝擊的湖北,外貿成績單令人振奮:今年1至10月外貿進出口總值3446億元,居全國第17位,較第三季度上升一位。

增速更是亮眼。今年前10個月,湖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3446億元,同比增長9.7%,進出口增速居全國第六。其中10月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500億元,創月度歷史新高,增幅達29.5%。

然而,耀眼的數據難掩「問題」——

先說外貿總值,湖北在中部6省中排第四位,位列河南、安徽、湖南之後;其中出口總值2121.6億元,排在河南、安徽、湖南、江西之後,與河南的差距達659.9億元,比江西低291.1億元。

再看經濟外向度,湖北與全國差距較大。2019年底,我省經濟外向度為8.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3.2個百分點,在全國省市區中排第24位。作為湖北的經濟龍頭,武漢經濟外向度僅為15.0%,遠低於同處於中部地區鄭州的35.6%。

經濟外向度,即外貿依存度,指一個地區對外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反映出地區經濟與國際經濟聯繫的緊密程度。

外貿,被視為與投資、消費並駕齊驅、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實施外貿主體培育行動,推行具有區域特色的外貿產業優勢集群,切實提升經濟外向度。湖北外貿為何成短板?如何加快提升經濟外向度,力推湖北高質量發展?11月中旬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調研。

民企老闆跑市場,國企老總守市場

「滿世界跑」才有訂單

11月2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仙桃防護用品出口企業龍頭——湖北萬裡防護用品有限公司的照片牆上看到,公司老闆的足跡滿世界有。

公司負責人劉永剛說:「我跑市場,到過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產品銷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家公司創立於2006年,2010年起涉足外貿出口,2013年出口額超過500萬美元,去年達到1200萬美元,今年自營出口已突破2億美元。

在劉永剛看來,近幾年的飛躍式發展離不開前期「滿世界跑」拓展渠道打下的良好基礎。

因為有準備,他在洽談業務時,說起當地的地理歷史文化,讓對方頗為吃驚,印象深刻,進而成為朋友,合作隨之而來。

如今,他選擇業務經理,不一定要求過英語四級,培訓業務員,要求先熟悉客戶所在國家的歷史文化。「談得來才能交朋友,建立了信任,訂單自然會來。」

市場跑得多,就能抓住商機。生產優勢並不突出的隨州,茶葉出口量居全省第一,「香菇大王」舒大忠功不可沒。

舒大忠發現香菇外銷利潤日益變薄後,轉向浙商學做茶葉出口生意,從代工做起逐步在海外市場叫響茶葉新品牌「大洪山」。短短5年間,他帶領業務人員開拓非洲等海外市場,成功變身「茶葉大王」。

相形之下,國有外貿企業負責人走出國門的機會就少得多。

省內某國有茶企負責人被問及出國跑過幾次市場,對方直搖頭。「限制很多,很難出去。」更有思想顧慮:出去拿回訂單還好說,拿不回訂單,如何交待?

在這位負責人眼中,湖北有資源優勢,只要守住茶園,不用擔心活不下去。據透露,這家企業目前出口額僅數百萬美元,而舒大忠的中興食品在拿到出口許可證的當年,就出口茶葉3000多萬美元。

耐人尋味的是,近年來我省民企對外貿貢獻逐年增大,今年佔比進一步提升,目前達到56.7%。

「經濟外向度不高,根本原因在於內生動力不足。」華中科技大學經管學院研究員周記順如是評價。他說,有著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自古得天獨厚,水上交通發達,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企業單靠內貿,日子就可過得很滋潤,這讓人缺乏鬥志。浙江國企底子薄,但機制靈活、市場意識強,民企拼命打拼,卯足勁做外貿。湖北要破除各種障礙,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

一家富士康出口,相當於湖北全省

湖北呼喚「頭部企業」

日前,鄭州海關公開的一則信息引人注目:去年,河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5711.6億元,其中鄭州富士康佔該省外貿進出口比重達59.5%。這家企業當年外貿總值逾3300餘億元,其中出口總額為2199億元,進口總額為1138億元。同期我省外貿總值為3945億元。

這表明,一家鄭州富士康就佔了我省外貿總值的84.6%。

這一佔比今年或繼續擴大。據省商務廳公開數據,今年前8個月,聯想等排名前三的出口企業,出口總額為171.70億元,佔全省出口比例為12.38%,我省當期出口額約為1386.91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富士康進出口繼續保持增勢,同比再增16.7%。

頭部企業缺乏,規上企業也不多。

根據企查查APP盤點我省出口外貿企業,我省數量為1504家,遠低於河南的2188家,略高於中部其他省份;但從規上企業看,我省僅131家,排在中部安徽(208家)、河南(182家)之後。

小企業不多,大企業不大,更是缺乏引領帶動的頭部企業。我省出口外貿企業無論從總量、規上企業數量,還是論塊頭,與先進地區差距十分明顯。

有人質疑,全球500強落戶湖北的有300多家,為何還說缺乏頭部企業?

「對優勢津津樂道,對缺位閉口不談。」有專家分析稱,這些500強企業主要市場在中國,出口基地建在湖北的並不多。顯然,龍頭企業少,已成為制約我省外貿進出口的主要短板之一。

華中科技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陳波分析認為,我省經濟外向度低,一個重要原因是我省參與國際分工的比重較低,並沒有參與到買全球賣全球進程當中。他建議,要儘快利用「一帶一路」、自貿區改革、進博會等這樣的契機,實現湖北更加深入地嵌入國際供應鏈、國際產業鏈的分工當中,這樣才能提高湖北省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和整個經貿的開放程度。

回鄉企業「夥伴」難尋,業務「返流」

招商要瞄準產業鏈「一鍋端」

丁小平,湖北天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天門市從廣東中山市招引回鄉的成功人士。而眼下,公司發展面臨尷尬的「孤軍」處境。

本世紀初,丁小平南下廣東創業,研發出小型戶用太陽能光伏產品,銷往中東、非洲、東南亞。2012年,他回報桑梓,投資8000萬元把生產、出口基地遷回天門皂市,規劃年產值過億元。然而不到3年,公司業務卻開始「返流」廣東,年產值停滯在兩三千萬元。

最先「卡殼」的是出口。從深圳鹽田港出口,通常半個月就可抵達非洲。從武漢陽邏港經上海洋山港出口,耗時極長,有一次到非洲用時近半年,並且運價比深圳高。

現在,丁小平進退兩難,如果選擇深圳出口就根本沒必要在天門生產。

更令丁小平苦惱的是,單晶矽、多晶矽等常用零件難以在湖北找到供應商,都需從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採購。「一番折騰,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增加了。」

無獨有偶。作為隨州一家底盤零部件生產企業,湖北遠程公司需要高資質的上遊配套企業,然而當地合格的供應商遠遠不夠。公司負責人稱,從外地採購物流成本高、交貨期長,影響了公司競爭力。

丁小平坦言,儘管技術員工資達每月1.2萬元,公司還提供精裝修住房,仍難留住年輕人才。「沿海城市生活配套齊全,更令年輕人嚮往。」丁小平認為,這是制約當地產業鏈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並非個案。華中科技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曾調研宜昌片區內的15家重點企業,結果顯示區內高科技企業集聚度不高,產業關聯度不強。僅有4家企業認為區內配套企業比較全,佔比不到30%。

「這些企業互補性較低,沒法形成很好的產業聚集效應。」周記順表示。

「招商絕不能只招『個位數』,要把整個產業鏈『一鍋端』。」武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鄒薇指出,生產企業的上下遊原材料都是就近布局,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只有穩住產業鏈、供應鏈,才能穩住企業家的心。招商幹部不能只盯眼前增加多少投資、拉動多少GDP,而應該看長遠,把能夠帶動產業鏈發展的好項目引進來,把產業鏈每一環都做紮實。這些鏈條的長度和強度,決定著城市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老闆問,哪裡可以拼機出口

「軟硬兼施」拓寬出口通道

記者調研中,劉永剛託記者傳話:希望出口的防護物資能在武漢拼機,哪怕一周一班也好!

今年,該公司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用品出口井噴,出口國以西班牙、義大利等西方國家為主,但出口方式八成選擇傳統的水運;少量空運,絕大多數選擇上海、鄭州和北京出港。他多次想在武漢與人拼機,但不知道從哪下手,希望政府出面搭把手。

武漢自貿區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曾想預定航線出口貨物,也不知從何入手。

天河機場國際貨站2018年投入使用,面積僅為2.1萬平方米,只有鄭州新鄭機場的五分之一,目前貨坪長期處於飽和狀態,一些企業只好「捨近求遠」。

聯想移動通信貿易(武漢)有限公司是湖北最大的出口企業。記者了解到,武漢聯想60%的貨物經由鄭州機場出口。

為什麼去鄭州?數據顯示,2019年鄭州新鄭機場貨郵吞吐量52.2萬噸,武漢天河機場為24.3萬噸,不及前者一半。細看貨運航空公司、貨運航線等航空貨運重要指標,鄭州都大幅超越武漢。目前鄭州的貨運航空公司有31家,其中國際公司24家,武漢貨運航空公司數量至今仍是個位數;鄭州貨運航線51條,其中國際航線41條,目前武漢包括客改貨在內的國際貨運航線約30條。鄭州有151家知名貨代公司,其中全球TOP10的國際貨代公司有9家,武漢貨代公司數量僅為鄭州的三分之一。

湖北大道眾採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貨代企業,總經理石劍認為,鄭州發展航空貨運已逐漸脫離補貼依賴,走向良性發展周期。一直以來,河南對航線都是按月補貼,企業資金回籠快。在補貼時,電子產品、高科技產品、海鮮等高附加值產品多補,一般產品少補,助力重點產業聚集。

多位受訪者表示,武漢要想追趕鄭州,不被長沙、南昌超越,硬體、軟體都需補齊。目前,省商務部門經過調研提出建議:將交通、商務等部門的獎勵形成合力,對國際航空貨運實行有針對性的全鏈條獎勵。

茶葉坐班輪,手機乘飛機

當務之急要發展「值錢」產業

談起我省重要農產品茶葉出口,某國企茶業集團負責人說,價格太低了,只能走水運。武漢海關資料顯示,去年我省出口茶葉17417噸,價值14.82億元,平均每公斤85元。

同樣是茶葉出口大省,浙江2019年出口茶葉15.88萬噸,貨值約34.46億元。

武漢海關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去年我省被外地企業收購出口的農產品達14.9億元,增長49.6%。業內人士透露,其中相當部分是茶葉。今年疫情期間,外省出口企業高調來鄂採購茶葉,支持湖北疫後重振。面對海外巨大的消費市場,我省還有大量的夏秋茶資源沒有充分利用。

今年前9個月,我省出口手機122.4億元,在全省出口商品目錄中排第5位。而河南僅10月一月就出口手機945.6萬臺,貨值291.4億元。

從單價看,鄭州平均每臺手機貨值約3081元。相比於低附加值的農產品,手機商家更願意選擇空運報關。

在鄒薇看來,總量、單品、通關等方面的差距反映出我省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甚至服務意識的差距。要提高經濟外向度,需切實改善經濟結構,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

相關焦點

  • 出口總值中部居後,經濟外向度低於全國——湖北外貿需快馬加鞭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肖麗瓊 遭受疫情汛情雙重衝擊的湖北,外貿成績單令人振奮:今年1至10月外貿進出口總值3446億元,居全國第17位
  • 出口總值中部居後 湖北外貿需快馬加鞭
    ,經濟外向度低於全國  湖北外貿需快馬加鞭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肖麗瓊  遭受疫情汛情雙重衝擊的湖北,外貿成績單令人振奮:今年1至10月外貿進出口總值3446億元,居全國第17位,較第三季度上升一位。
  • 我國進出口總值去年增百分之三點四 民企首次成外貿第一大主體...
    12月當月外貿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月度歷史峰值。  2019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佔我國外貿總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個百分點。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所佔比重接近六成。鐵礦砂、原油、天然氣、大豆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  「去年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穩中提質趨勢明顯。
  • 我國進出口總值去年增百分之三點四 民企首次成外貿第一大主體
    2019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佔我國外貿總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個百分點。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所佔比重接近六成。鐵礦砂、原油、天然氣、大豆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  「去年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穩中提質趨勢明顯。貿易方式結構持續優化,貿易新動能顯著增強,國際競爭優勢顯著提高。」
  • 前4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4.3% 外貿穩中有進
    從貿易類型看,前4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5.68萬億元,增長6.6%,佔我國外貿總值的59.8%,比去年同期提升1.3個百分點,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以保稅物流方式進出口1.1萬億元,增長11.2%,佔我國外貿總值的11.6%。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分析,今年以來,國內經濟運行開局良好,外貿穩中提質,1-4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延續平穩增長的良好態勢。
  • 湖北浙江兩省經濟發展狀況比較及啟示
    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居浙江之前。4647萬人,居全國第11位,人多地少,資源貧乏,人均耕地數量居全國末位,人均資源綜合指數居全國倒數第三17 位,浙江在全國居於前列,湖北則處中遊靠後地位。從工業經濟外向度看,2002年湖北工業出口交貨值僅142.67億元,出口率為
  • 1月至11月四川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7421.4億元 外貿進、出口同步...
    央廣網成都12月15日消息(記者賈宜超)記者從成都海關獲悉,據海關統計,今年1月至11月,四川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7421.4億元,規模位列全國第8,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0.6%,增速位列全國第2,其中出口4287.5億元,增長21%;進口3133.9億元,增長20.1%。
  • 前11月成都外貿進出口總值超6500億元
    昨日,成都海關發布的最新外貿運行情況顯示,成都外貿進出口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前11月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6566.4億元,同比增長23.6%,在全省外貿運行中的「主幹」作用發揮明顯,是帶動全省外貿發展的「領頭羊」。關鍵詞:增速前11月成都外貿出口進口增速均超兩成
  • 外貿出口刷新歷史紀錄 出口競爭力相對增強
    海關總署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達11003.2億美元,同比增長28.5%。專家表示,我國外貿形勢表現良好,貿易平衡將持續改善。儘管我國出口面臨多重壓力,但外需強勁復甦和相對增強的出口競爭力促使我國出口保持穩健增長。
  • 2019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31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12月外貿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下月度歷史峰值,遠超外界預期。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1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從我們初步的分析看,2019年全年我國仍然有望繼續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按照WTO最新的前十個月的數據,我國出口在全球十大貿易國中表現是最好的。」
  • 白明:外貿總值逆勢增長提振中國信心
    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致使全球產業鏈和貿易增長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中國經濟作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在外貿進出口方面自然會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而由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特別是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自然也會對中國外貿出口產生影響。因此,在這樣的國際和國內大環境下,中國2018年外貿進出口總值依然能夠保持增長,可以說是在承受巨大壓力之下的增長。
  • 海關總署:截止11月中旬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超過去年全年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部門各地方認真貫徹落實穩外貿一系列政策措施,外貿進出口實現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截止11月中旬,我國進出口總值已超過去年全年,同比增長近15%。隨著貨物貿易額穩步增加,居世界的位次逐步提高,2009年起,我國連續9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2013年起,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前院長霍建國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貿體量和規模迎來「多級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2017年廣州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居全國第一
    報告指出,2017年廣州住宿餐飲業零售額以1143.24億元的零售額位居全國第一。課題組預測,2018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進出口總值均將破萬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居全國第三「2017年,廣州商貿業規模持續擴大,商貿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地位得到鞏固提升。」
  • 2019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1.54萬億元 比2018年增長3.4%
    2019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佔我國外貿總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個百分點。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所佔比重接近六成。鐵礦砂、原油、天然氣、大豆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去年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穩中提質趨勢明顯。貿易方式結構持續優化,貿易新動能顯著增強,國際競爭優勢顯著提高。」
  • 重慶上半年外貿同比增3.5% 筆電出口全國第一
    新華網重慶7月16日電(王龍博)據重慶海關16日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重慶外貿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重慶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2759.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5%,其中「重慶造」筆記本電腦量值均位列全國第一。
  • 「高科技」出口或成寧波外貿「定海神針」
    在歐債危機和國際經濟疲軟背景下,寧波是如何成長成為液晶顯示模組的行業巨人的?這對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寧波意味著什麼?甬企為Iphone供應重要部件距離寧波港不遠的寧波奇美電子有限公司,沒有高聳入雲的煙囪,也沒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車間裡工人們正忙著生產液晶顯示模。
  • 全國人大代表王天宇:新冠疫情的宏觀經濟衝擊與政策展望
    國內疫情防控的根本性反轉,使得復工復產得以全面推進,但經濟復甦和增長又受到全球供應鏈中斷和外貿進出口停滯的衝擊,一季度GDP增長率同比下降6.8%,出口下降11.4%,貿易順差減少80.6%。由於全球產業供應鏈向國內的傳導具有時間上的滯後效應,疫情對服務業、外貿業影響較大,行業復甦周期延長,後三季度經濟形勢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
  • 我國外貿進出口前十一個月總值正增長
    專家指出,這得益於國內疫情持續受控,產能釋放恢復正常,成為全球抗疫物資供應的有力支持方,外需繼續保持擴張,尤其是與疫情相關的抗疫物資和「宅經濟」商品需求旺盛。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 徐洪才:今年外貿的這個表現也跟疫情是息息相關的,與疫情相關的一些外貿的產品的出口是大幅度的增長,比如抗疫物資,特別是「宅經濟」相關的一些商品的出口,增長勢頭強勁,這也反映了外部的疫情變化
  • 前11個月青島外貿進出口總值5719.6億元
    據青島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青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5719.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7.5%,佔同期山東省進出口總值的28.8%,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3425.9億元,增長13.1%;進口2293.7億元,增長0.2%。
  • 深圳:外貿出口「半程冠軍」
    南方網訊 上半年,深圳市進出口1.3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達7150.4億元,仍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特別是第二季度進出口值同比由一季度下降11.6%轉為增長9.9%,反彈勢頭十分明顯。這是記者從深圳海關獲得的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