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唐欣然)各種書籍、學生作業、會議材料、論文……一踏進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院長李早教授的辦公室,記者看見各種資料堆滿了辦公桌和茶几。「不好意思,這段時間太忙了,都沒時間收拾。」李教授解釋道。昨晚她還在和臺灣某大學來訪人員商洽院際合作項目,一直到凌晨才睡下,第二天早上六點就起床了,因為「院裡有事情要處理」。
除了要處理學院的日常行政事務,作為教師,李早還肩負著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重任,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她為「早姐」。當記者問道,「您在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學生對我的認可,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對學生傾囊相授
說話間,李早隨手從包裡掏出了兩本學生的碩士論文放到桌上。既要處理學院事務,又要照顧家庭,還要上課、指導學生,李早教授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白天的她根本沒有時間看學生所做的論文,只能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認真閱讀。為了節省時間,她出差乘坐火車時,也會修改學生的論文。
儘管如此,李教授從不拒絕學生的要求,只要有學生打電話給她,她總是先處理學生的事情再忙別的事情。
孫霞是李教授的弟子之一,被推免至該院攻讀碩博連讀,也是「李早工作室」的一員。談起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她的思緒飄回到了2014年她參加UIA世界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時期。「前期,李老師幫我們找了很多日本的設計案例讓我們參考,都是她在日本讀博士期間積攢下來的。提交作品時,因為是全英文的設計方案,李老師又幫我們聯繫從國外回來的宣曉東老師,請他幫我們翻譯修改。後來我們的獲獎證書寄丟時,也是李老師幫我們聯繫國際建協。沒有她的指導和幫助,我們肯定不能入圍全球前15名。」
工作室的另一位學生喻曉告訴記者:「李老師很和藹,就像大姐姐一樣,我們跟她無話不談。她對我們的學習抓得特別緊。」
每周例會是李早工作室的固定項目。即使事情再多,李教授也沒耽誤過一次例會。由於工作繁忙,李早工作室的例會時間不定,常常會在中午或者晚上召開。有的時候,李教授還會趁兩個會議之間的休息時間,給同學們開例會,時間雖然短暫,但她一直堅持。
暑假期間,李早教授也沒停下忙碌的腳步。為了指導學生參加環巢湖地區江淮建築風貌設計大賽,暑期她每周給學生們指導兩次。對她而言,指導學生做設計不僅是走近學生的好機會,也是為了自己的「私心」。「我總覺得當院長是兼職,還是丟不下自己的專業。」李早這樣說道。而學生們則都有個小願望:希望李老師不要再這麼忙了,多留點時間給自己。
做科研一絲不苟
李早深知,作為教師,只有通過科學研究才能不斷更新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因此,即使再忙,李早也從未忽視過科學研究。2010年,她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這也是建築與藝術學院拿到的第一個國家級課題。
如今的李教授接課題接到手軟。她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GPS技術的小學生放學路徑與城市空間結構協同優化策略研究」和國家社會科學項目「資源節約型城市居住區公共服務模式創新研究」同時處在成果收穫階段。此外,她還承接了安徽省建設廳委託的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項目「安徽傳統建築風格和優秀傳統建築文化元素研究」,在即將召開的第四次全國城市工作會議上,該課題組將代表安徽,與全國9個重點省市一起,就事關中國城市本土化發展的若干重大議題做出回應,並形成政策導向性的共識。
在院裡,李早的認真是出了名的。「我們經常早上七點就收到李老師的信息,提醒我們一些注意事項。」 孫霞回憶道。
其實,一絲不苟是李早在學生時代就保留下來的習慣。在日本讀博士期間,李早跟隨導師做課題,她嚴格要求自己,不僅深入鑽研每一個研究方法,而且給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標,每一篇論文的寫作都是高水準、高質量。她相信,只有完成的工作比老師的期望更高,才會始終走在別人的前面。「別人都說我走得順,其實,我只是比工作要求的時間提前一點,完成的成果比要求的高一點罷了。」李早笑著說。
承擔那麼多的科研項目,李早教授是如何安排時間的呢?「項目開始之前,我都會列好計劃,把握好幾個關鍵時間節點,什麼時間完成多少工作從不會出錯。」另外,「優化組合」是李教授的一大法寶。比如正在進行的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項目,李早讓研究生們負責前期的資料收集和匯總,這樣,學生們既能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又能以此為基礎,發表各自的學術論文。「只有把事情優化組合了,才能把人的力量發揮到最大,效率也會節節攀升。」
為學院兢兢業業
2011年起,李早擔任學校建築與藝術學院院長。上任伊始,作為當時學校最年輕的院長和唯一的女院長,李早在倍感壓力的同時,也下定決心要帶領學院走出一番新的天地。
4年來,在她和院班子的帶領下,建築與藝術學院不斷加強科研和學科建設,成功申報了5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該院年均科研到帳經費逐年翻倍增長,學生在國內外競賽獲獎等級及數量逐年遞增,組織完成了建築學和城鄉規劃學學科評估,並均穩居於全國前20位。同時,該院還利用海外人才的優勢,穩步推進與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外一流院校間的合作辦學、聯合教學以及共同研究。
「有些名師不能直接聘到學院來,我們就請他們來校給學生做講座,或者給學生上幾節課。這樣也能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拓寬學生的視野。」就在採訪前幾天,李教授的博士生導師宗本教授還從日本遠道而來,給建築與藝術學院的學生們講授了幾節「科學研究方法」課程。
2014年,該院在與英國卡迪夫大學進行聯合培養碩士的基礎上,還拓展了聯合培養博士項目,並與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就設計工作坊和產學研合作籤訂了合作備忘錄,積極申報雙碩士交換生項目。如今,該院學生早已走出國門,在英國的卡迪夫大學等世界名校進行聯合培養。
在李早教授和學院老師的通力協作下,學院更是將「因材施教」和學科交叉做得細緻入微。在建築與藝術學院老師們的精心指點下,同學們受益頗多。僅2014年,就有五百多位學生將三百多項各類大獎收入囊中,更有2項作品在UIA世界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中獲獎,其中1項作品正是李早教授指導的。
「近年來,建築與藝術學院捷報頻傳,是全院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李早認為,如果沒有這個凝心聚力的團隊,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上至院黨委下至普通教師,每個人都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正是全院師生心往一處走,勁往一處使,才有了這滿園的桃李芬芳。」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不僅是李早成功的秘笈,也是她人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