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是什麼?
去年此刻,命運是針管,在免疫規劃外,為近億孩子注入額外的一劑麻疹疫苗。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強化免疫,裹挾著巨大爭議付諸實施。多數接種的孩子順利成長,極少數發生了疑似異常反應———或因血小板減少症成了「玻璃人」,或因腦病命懸一線,或者已經死亡。
接種必然伴隨異常反應,但對於這次額外的接種是否必要,爭議從未停息。從疾病預防控制(下稱「疾控」)部門到免疫學界,都有專家公開反對,稱之為粗放的、一刀切式的公共衛生策略,輕視個體利益;支持者則以群體利益為依據,贊同執行。
少有人注意到,遭受厄運的家庭正舉步維艱。病症拖垮了經濟;鑑定、維權,路陡且長——— 在尚待健全的中國疫苗體制下,這就是他們的命運。
「額外一針」
8月末的一個下午,5歲的哈爾濱男孩李瑋翔又趴在窗臺邊,好奇地打量著城市邊緣所獨有的熙攘。母親的目光不離他分寸,明白他的渴望,卻絕不敢滿足。孩子腿上針眼大的血點暗示,他的血小板數量遠低於常人,血液難以凝結,周身不時內出血;一旦外出磕碰,後果不堪設想。
千裡之外,安徽蕪湖,3歲男孩張鈺佳剛從睡夢中醒來;慵懶地翻個身,沒有半點這個年紀的好動,背上是一層濃密的絨毛。同為血小板低下的「玻璃人」,長時間注射激素改變了他的體貌,好在尚未摧毀對世界的好奇。
好在他們還能看見重慶男孩胡僑已告別的這個世界。
命運的洪流去年9月席捲了他們,訊息出現在8月2日。那天,國家衛生部網站突然刊出通知,「根據《2006-2012年全國消除麻疹行動計劃》和《2010-2012年全國消除麻疹行動方案》要求,衛生部決定於2010年9月在全國範圍開展適齡兒童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
所謂適齡,在京、滬、豫、黑、桂五省市是8月齡至14歲,在吉、瓊、青等三省份是8月齡至6歲,在其他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則是8月齡至4歲。
所謂強化免疫,即「上述目標人群,無論既往麻疹免疫史及患病史如何,凡無麻疹疫苗接種禁忌證的兒童,均接種1劑次(0.5毫升)麻疹疫苗。」
近億兒童被框入接種目標人群,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郝陽承認,這是我國短時間內接種人數最多的一次活動,目的是「加速消除麻疹進程,建立人群免疫屏障」。
這樣大規模的接種來得毫無徵兆,為它飽受詬病埋下伏筆。儘管時任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的梁曉峰(現任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曾告訴《財經》雜誌記者,衛生部門籌備了兩三年,準備了1.1億多支麻疹疫苗;但直到去年8月2日下發活動方案後,活動才漸為人知曉。
方案要求各地摸底調查,了解目標人群的具體數量,在此基礎上,提出「工作指標」:「以縣為單位,目標人群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接種率達95%以上。」
這個數字來源於麻疹本身的需求。麻疹是一種危害兒童健康的呼吸道傳染病,其傳染性遠高於SA RS和甲型流感。對於人群來說,確需有95%以上的人有免疫力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斷麻疹病毒傳播。
問題是,強化免疫是額外的一針。根據現行的國家免疫規劃,孩子出生後共要進行兩次麻疹類疫苗接種———8月齡時接種1劑次麻疹疫苗,18至24月齡時接種1劑次麻腮風疫苗(預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 這額外的一針該不該打,成了去年9月爭論的焦點。
反對的聲音
「一個三歲女孩的父親」———這是北京大學免疫學系副主任王月丹當時撰寫博客反對這次強化免疫時的落款,他在文中明確表示將拒絕帶女兒參與接種。
王月丹的專業身份令他成為最顯眼的反對派。這些博客發表於去年9月初,被大量育嬰論壇轉載,形成反對的聲浪。網絡、簡訊中,小道消息迅速流傳,稱接種將使用「美國贈送的產品」,「完全可能是慢性毒藥」,雖然在衛生部連發六文後得到澄清,但客觀上壯大了反對聲勢。
戲劇性的一幕此時出現。王月丹刪除了此前的博客,並在9月10日、接種啟動當天凌晨發表新文,決定同意女兒參加接種,態度轉變之大令人錯愕。
在雜亂、寂靜的辦公室裡,回憶起一年前的風波,王月丹語調平靜。他坦承,轉變的主因是疾控部門的多次溝通、交涉,但強調,自己的觀點被誤讀也是原因之一。
「為什麼最後同意女兒接種?是想告訴大家,它是安全的,我相信它的安全性,但我是個謹慎的人,偏保守,我認為沒有必要這麼做,大家沒有仔細聽取我的意見」,王月丹說,自己的反對源於程序原因,「中國有嚴格的計劃免疫措施,經過了完善的科學論證,而強化免疫是臨時性補救措施,只在疫情嚴重時才考慮,既然原來的免疫計劃很理想,去年又沒有預測到麻疹的暴發性流行,就沒有必要大規模地強化免疫,應該相信原有措施。」
陶黎納是上海市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醫師,去年9月,他也發表了多篇博客,傳播率比不上王月丹,但作為預防接種一線工作者,其觀點具備相當說服力。他對南都記者表示,時隔一年,自己的態度仍明確,「強化免疫就是『皇帝的新裝』。」
他在博客中闡述,一般認為,接種1劑麻疹疫苗的保護效果是85%,接種2劑理論上可以達到98%(即85%+15%×85%),已超過95%的阻斷要求;接種3劑理論上可以達到99%,「直接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長遠來看對消除麻疹也沒有實質性幫助。」
衛生部在爭論高潮時發布了《全國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問答手冊(第二版)》(下稱「問答手冊」),在介紹我國麻疹流行情況時指出,「2009年全國麻疹發病大幅下降,報告病例52461例,發病率達到3.9/10萬,每10000例病例中僅有7例死亡,為歷史最低水平,但距離世界衛生組織確立的將麻疹發病率降至0.1/10萬以下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陶黎納稱,這只是事實的一面,另一面是,所有麻疹病例中,超過半數是不足8月齡的嬰兒和超過14歲的人群,在上海、天津、北京、山東等地,這一比例更高達70%「也就是說,麻疹強化免疫的對象完全搞錯了。」
衛生部陳述中的後半段,則與王月丹的猜測相關:「這次強化免疫,經濟利益應該不是主導因素,中央財政投入的1.57億元疫苗和注射器經費不算多,廠商賺不了多少錢,世界衛生組織(WH O )的要求倒可能是因素之一。」
王月丹說的「要求」,是W H O2005年提出的目標:西太平洋地區2012年消除麻疹。目標甫一出臺,中國就積極響應,下發了《2006-2012年全國消除麻疹行動計劃》,希望在2012年將全國麻疹發病率控制在1/100萬以下。
陶黎納認為,周而復始的麻疹強化免疫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他透露,廣東省2009年剛做完8月齡-14歲人群強化免疫,在去年的這輪強化免疫中,有將近3個年齡組兒童連續被強免;我國從2004-2009年有27個省開展麻疹強化免疫,累計強免1.86億人。
衛生部顯然也注意到了這種猜測,在問答手冊中設置了問題:「此次強化接種是為了完成中國對WH O消滅麻疹的承諾嗎?」答案沒有直接予以否認,但強調,「主要是……為了保障人民健康」。
在衛生部針對此次強化免疫舉行的通氣會上,W H O駐華代表處擴大免疫規劃組組長Lisa Cairns列席。她解釋說,由於目前沒有廉價、快速的方法,檢測孩子是否對麻疹產生了免疫力,且少數孩子無法通過常規的接種獲得免疫力,所以W H O才推薦這種「非選擇性的強化免疫」,保護兒童的健康。
美國愛荷華大學公共衛生管理博士廖俊林不同意這種「健康」論,並用計算佐證觀點。他列舉了多種嚴重異常反應的發生機率,與中國麻疹發病率比較,得出結果:打第二針時,發生嚴重異常反應的機率就有可能高過目前得麻疹病的機率,若打第三針,負收益更是高到了令人警惕的地步。
在問答手冊中,衛生部承認異常反應的存在,但指出,「需要醫院治療的麻疹疫苗不良反應是極少的」。為了應對爭議,衛生部除了連發六文闢「毒藥」之謠外,還召開新聞通氣會、組織在線訪談,堅持強化免疫的必要性,稱「複種或者第三次接種,會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並不斷與反對者溝通,其中重點當然包括王月丹。
顯然,強化免疫勢在必行。
9月16日清晨,王月丹拿著知情同意書和接種卡片,帶著女兒來到醫院,經過老師、醫生的詢問、核實、登記,完成了注射。他把這些也記錄在博客。而當胡永彬幾個月後讀到他的博客時,已與兒子胡僑陰陽兩隔。
一齡童之死
去年9月,在廣州打工的胡永彬還不會上網。電視上,他看見了衛生部的批駁、澄清,頭一回聽說強化免疫。胡永彬急忙打電話回老家重慶合川,要妻子溫章春記得帶胡僑去接種。
9月14日趕集那天,為圖方便,溫章春帶著剛滿1歲的兒子坐船渡河,到與娘家僅一河之隔的四川省嶽池縣賽龍鎮接種。
後來的診斷報告裡稱,衛生院的接種醫師詢問了健康狀況、有無接種禁忌,還告知了接種注意事項,但據溫章春回憶,衛生院裡接種繁忙,陸續有幾十個孩子來打針,醫師只遞來一張紙,同意就籤字,不同意就走。
「帶去就是為了打針嘛,之前打過那麼多疫苗,也打過麻疹的,沒想過會出事」,溫章春回憶說,針扎在右胳膊,孩子哭鬧了一小陣,沒有被要求留院觀察,就踏上了返程路。
醫生也沒囑咐她,不可隨便用藥。當第二天早晨孩子發了燒後,溫章春餵了他點退燒藥,未能擊退熱度。16日,她將孩子帶到接種的賽龍鎮衛生院,醫生診斷為正常反應,只是讓護士用酒精給孩子擦了擦身。燒仍沒退,16日晚上孩子徹夜哭鬧,到17日傍晚已口唇青紫、兩眼上翻,溫章春這才將他急送到合川區龍市衛生院就診。
從合川區人民醫院,再到重慶市兒童醫院,胡僑的病情一再加重,持續昏迷。直到18日傍晚胡永彬打通中國疾控中心電話時,孩子接種後疑似異常反應的情況才得以上傳。對方答應,協調接種地四川與戶口地重慶,合作處置此事。
當晚9點50分,胡僑死亡。
接下來的一天裡,胡永彬花了一百多塊錢打電話,國家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協調後建議,由重慶疾控中心來做屍檢,以資鑑定。
「主治醫生一開始勸我,別做鑑定,『中國沒幾個地方能鑑定說疫苗引起了死亡』,但後來聽說是國家在協調,又覺得有希望,讓我把清單都列印好,可能用得上」,胡永彬的情緒也被帶動起來,不管周圍的非議,堅持接受屍檢、鑑定,想把事情弄明白,「醫生說,能調動國家來協調,肯定不簡單。我也覺得,怎麼都會給出個公正的結論。」
等待屍檢結論時,夫妻倆學會了上百度貼吧、聊QQ,網絡打開了視野,讓他們意識到,在這個國家還有許多和自己一樣奔走的家庭。在貼吧和QQ群裡,他們認識了李瑋翔的父親李貴賓、張鈺佳的父親張林,在交流中他們感覺到,「醫療維權難,疫苗維權更難。」
事實似乎印證了這種判斷。去年11月底、12月初,屍檢結果與診斷報告先後送達,專家的論斷令胡永彬心涼:偶合。
對這對打工夫妻來說,這是個全新的概念。衛生部在問答手冊中解釋說,偶合是指受種者接種時正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前驅期,疾病在接種後發作,與接種僅在時間上有巧合關聯,並無實質聯繫。
細究文書,這個結論並不能令夫婦倆信服。病歷顯示,胡僑在治療中凝血異常、重度貧血,醫院一度為其輸注血漿、凝血因子,並懷疑死因之一為血液系統疾病。這項猜測未被列入考慮。屍檢結果稱,胡僑的胃底部胃壁平滑肌變薄,變性壞死、出血及胃壁穿孔,出血達致死性出血量,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