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絲弦作為中國一種傳統的民間說唱音樂形式,是湖南絲弦的一個主要分支。自清道光年間以來,一直在常德周邊地區流行,因演唱時用揚琴、琵琶、胡琴、三弦等絲弦樂器伴奏,用常德地方語言說唱,而被稱之為常德絲弦。
常德絲弦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和鄉土氣息,是當地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清朝中後期,富貴人家為了嫁娶等大事都會請絲弦藝人進行表演,熱鬧氣氛;一些老闆為了招攬生意也會請來絲弦藝人進行表演,以引起路人的關注;有時還根據場景即興編詞,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
常德絲弦分為曲牌體、板腔體和混合體。曲牌體,又稱牌子絲弦,是由各種不同的曲牌和小曲小調連接起來的套曲體音樂,是常德絲弦演唱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板腔體又稱扳子絲弦,是一種有板式變化的唱腔,包括「老路」和「川路」兩種腔調,「老路」是由本地土生土長的民間音樂演變而來,絲弦聲腔深沉渾厚,悲愴激越,多用於悲劇類曲目的演唱,「川路」絲弦聲腔開朗明快,剛勁激越,多用於抒情敘事類曲目的演唱;據記載,混合體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出現的新的音樂結構形式,它是指一個曲目中既有曲牌體音樂,又有板腔體音樂,或曲牌與一種板式混用,或「川」、「老」等各路的多種板式與一個或者多個曲牌混用,這種結構多見於中、長篇曲目。
常德絲弦博採廣收、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在常德絲弦曲牌中有當地民歌、小調、民器、戲曲音樂,也會有外來音樂曲牌。它的伴奏樂器既有中國傳統的,又有外來的,不僅南方人聽得懂,北方人也聽得懂,它的演唱以傳情達意為主,行腔柔和、秀美、婉轉、與常德方言聲調密切結合,在強調口語化、說唱的同時、更注重旋律的俏麗、抒情和音樂性。
常德絲弦是常德這片沃土孕育出來的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反應了常德人民的精神生活面貌和對生活的理解、讚美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