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或匙葉甘松的根及根莖。辛、甘,溫。歸脾、胃經。行氣止痛,開鬱醒脾。治療脘腹悶脹,疼痛,思慮傷脾不思飲食。
臨床應用
1.脘腹悶脹,疼痛。本品味辛行氣,芳香醒脾,性溫散寒,故能行氣消脹,醒脾開胃,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之脘腹脹痛,不思飲食等,可與木香、砂仁、陳皮、厚樸等同用。
2.思慮傷脾,不思飲食。本品有開鬱醒脾、行氣消脹之功。治療氣機阻滯之胸悶腹脹,納呆,可與柴胡、鬱金、白豆蔻等同用。
3.溼腳氣。本品有收溼拔毒之功,可配荷葉、藁本煎湯外洗,治溼腳氣,如甘松湯(《普濟方》)。
此外,單用泡湯嗽口,可治牙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適量,泡湯漱口、煎湯洗腳或研末敷患處。
各家論述
1.《綱目》:甘松,芳香能開脾鬱,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
2.《本草匯言》: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開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虛不食,久瀉虛脫,溫而不熱,香而不燥,甘而不滯,至和至美,脾之陽分用藥也,與山柰合用更善。
3.《本草求真》:甘松,雖有類山柰,但山柰氣多辛竄,此則甘多於辛,故書載能入脾開鬱也。
4.《本草正義》:甘松,近東瀛醫家謂此藥善通經絡,專治轉筋,為霍亂轉筋必需之藥。頤自定霍亂藥酒方,用伊打和酒精,浸取濃汁,合姜、附、萸、連諸味,治真寒霍亂、轉筋入腹危急重症,極有捷效,知此物溫運,活絡通經,無出其右。此固向來治藥物學者之所未知者也。
5.《本草拾遺》:主黑皮 ,風疳,野雞痔。
6.《日華子本草》:治心腹脹,下氣。
7.《開寶本草》:主惡氣,卒心腹痛滿。
8.王好古:理元氣,去氣鬱。
9.《綱目》:治腳氣膝浮,煎湯淋洗。
10.《現代實用中藥》:適用於頭痛、腹痛及精神憂鬱等證,並能驅蛔,凡因蛔蟲而發驚癇者,用此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