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網絡語言,都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乎在宣傳高考志願填報過程中,都是各種坑啊、各種不能報啊、各種天打雷劈啊都是恐嚇式灌輸,對於一個以「教」人為前提的行業,如此以教,問題大焉。
各種「坑」的招生人數佔比
我這沒有全國數據,但是有重慶的所有數據,我就以重慶為例來做一個說明,看看某些網絡高考規劃師給大家說的「四大坑」專業在整個招生人數中的佔比。
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等4大專業類在重慶本科招生每年的人數接近7000人,佔重慶本科總招生人數的8.2%左右。
其實,以一地情況窺全國,這四大專業類在全國每年的招生人數大約在30萬人左右,你想一想,這四個專業每年要招這麼多人進「坑」,歷年如此,那麼現在有多少人在坑內?
一個人在坑內可能還可以理解,全國這麼多高考生及家長,年年如此,為何這4個坑一直還是照常洞開?
另外一種「坑」
除了上面一些高考志願填報者大肆宣揚的一種坑之外,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廣為流傳的坑,也是四個專業類,生化環材,這也是高考志願填報中廣受鼓舞與勸告的專業類,分別是生物工程、化學工程、環境工程、材料科學。
那麼這四種專業類在高考中的佔比是多少?依據教育部公布的相關數據,生物工程類專業在每年高考招生比例中大約佔1.5%左右,化學工程佔4.4%,環境工程佔2%左右,材料科學佔2.5%左右,那麼這四個大類專業招生佔比合計為10.4%。如果按2019年高考錄取本科總人數431萬計算,生化環材四個大類專業招生總人數達到了44.82萬人,這個坑每年有接近45萬人選擇。
如果上述兩大坑加在一起,佔了每年本科招生人數的接近兩成,試問,何以人們年復一年地選擇這些志願規劃師們宣傳的大坑呢?
理性選擇才是自己的歸宿
當然,還有更多的,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勸人學法、千刀萬剮,……。這些常言不都是「坑」的表現嗎?那麼,還有什麼可以學的呢?
當藝術生?走藝考?看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榜,藝術類專業一片紅;學計算機,做軟體設計?中年危機的呼聲時刻在網絡上響起。
就業市場是一片紅海,因為在龐大的中國人力資源市場,數十億人每天在就業崗位上拼搏著,每天也有數十萬人才再流動中,這對於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專業來說,都是紅海,沒有一片藍海可言。誰能肯定地告訴我,人工智慧的就業市場就是一片藍海?(不要個例,要普遍就業市場數據)計算機類專業是藍海?金融類專業是藍海?
在我的近10年高考志願填報服務中,給數百計的藝術生填報過藝術類專業,也給數十計的理科生填報過醫學專業,還給數十計的考生提供過金融學專業的志願填報,當然,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電氣類等這些專業的學生就更多了。
每年的畢業時刻,以前服務過的畢業生們,80%以上能順利地在畢業時順利找到自己短期內(2-3年為短期吧)比較滿意的工作,其餘的也能在畢業半年內找到自己的歸宿崗位。
結語
對於志願填報這個工作,它是和教育掛鈎的,更和每年上千萬的考生升學掛鈎,作為志願服務填報諮詢人員,在網絡上免費為大家提供一些相關的專業知識,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可是,利用考生與家長不熟悉的盲點,以誇張的手法與言語來進行所謂的「引流」,所謂的「成單」,那對整個社會無益。
各位提供高考志願填報的老師,自己想一想,當一個社會,如果在你天天的鼓與呼下,沒有了人報考經濟管理類專業、沒有了人報生化環材專業,那這個社會的發展,你給予了助益嗎?沒有,你是在拉後腿而已。
幸好,我們從各個省市的高考徵集志願數據、從各個省市高考錄取的完成數據來看,都沒有受到這些觀念的太大影響,說明,大多數還是理性的,並不會太盲從。
高考志願填報,一直都是一個量體裁衣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狀態,得出的肯定是不同的結論。該學醫的學醫、該學市場營銷的學市場營銷,該學計算機的還是會學計算機。
我們看北大古生物學專業、看湖南那位報考北大考古學專業的考生,不正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