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村,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那時候沒有煤、沒有電磁爐、更沒有液化氣,幾乎家家戶戶都是用土製的大灶臺煮飯炒菜。記得小時候,媽媽負責炒菜,我負責往灶裡面添火,到了冬天,燒火更是成了小編的專享,不為其他的,就為灶下暖和。
這種土製的灶臺,家家戶戶都有,農村經常流傳一些用灶肚裡面的土治病的傳說,小時候很不以為然,心想肯定是封建迷信,土嗎,怎麼能治病?
後來小編上了大學,學習了中藥學這麼課程,裡面就有這麼一味叫做灶心土的中藥,這才明白,原來灶心土真的可以用來治病,而且效果不錯。
灶心土,顧名思義,就是燒木柴或雜草的土灶內底部中心的焦黃土塊,全國農村均有。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火的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可,中醫裡面又名伏龍肝。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1、溫中止血:用於虛寒性便血,可配白朮、生地、附子等同用,如黃土湯。《本草便讀》裡面說:「伏龍肝即灶心土,凡諸血病,由脾胃陽虛而不能統攝者,皆可用之「,可見灶心土的止血功效。
2、溫中止嘔:用於虛寒性嘔吐、妊娠惡阻等證,可用本品30克,燒紅投入水中,取出土煎水服,或與陳皮、生薑水煎服。
3、溫中止瀉:用於脾虛洩瀉,可與焦白朮、炮姜、黨參同用。
用法用量:15~30g,布包先煎。或用60~120g,煎湯代水。
由灶心土組成的比較有名的一個方劑是黃土湯,凰圖騰由甘草、幹地黃、白朮、附子(炮)、阿膠、黃芩、灶心黃土組成,具有溫陽健脾、養血止血的功效,出自於《傷寒論》。
關於灶心土為什麼又叫伏龍肝,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傳說有一年,宋神宗趙頊的小兒子生了病,面色發黃,抽搐,有時吐血。太醫們使用多種辦法也沒有治好太子的病。宋神宗非常愁悶,當時宋神宗的姐姐向宋神宗推薦了錢乙。錢乙診斷了皇子的病後開了一個處方,處方上除了有白朮、附子、生地黃、阿膠、黃芩、甘草外,還有灶心土。太子一劑藥下去就大有起色,連服幾劑後就痊癒了。皇帝大喜,將錢乙封為太醫丞。因「伏龍」為灶神之名,宋神宗提筆便把「灶心土」命名為「伏龍肝」了!
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