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歆小迪
7月25日,山東東營網友爆料自己的公公坐車七小時,背著一袋子毛絨娃娃到城裡看孫女。該網友稱,只要公公看到毛絨玩具都會買給孫女,包括不同樣式、顏色的娃娃。爺爺進城看孫女背一袋子布娃娃。身為教師的公公在學校很嚴肅,但為孫女這麼用心,隔輩親真的很讓人感動。
隔代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人說,隔代親就是:「捧到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
還記得2019年那個《啥是佩奇》的短視頻嗎?那個沉甸甸的鐵佩奇,那正是一份沉甸甸的隔代愛。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把餘生的愛都給了第三代。那麼為什麼會有隔代親呢?我認為有如下幾種原因:
1、因為血緣關係
雖然說是隔輩親吧,但老人還不是因為是自己孩子的孩子所以才會親。一個同事說她媽媽嬌慣她兒子,但不疼她,說對她兒子比對她還好,然後她媽媽就說了,那是因為是你生的我才疼她,不是你生得再可愛我也不想疼,看到他就想起你小時候。所以,隔輩親其實更多的是對兒女的疼愛吧,是自己血緣的延續。
2、因為父母的缺席
隔輩親、隔輩寵的出現,有一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父母陪伴和責任的缺位。尤其是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很多年輕父母由於工作原因,不能親自照料孩子,可這個時候恰恰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親子關係極其重要的時期。由於日常照料孩子是上一輩,所以孩子與老人逐漸建立起來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父母的陪伴缺失了,那麼孩子與爺爺、奶奶或者一個固定的照料者形成穩定的依戀關係,造成隔輩親。
3、老人對子女的「補償心理」
「棍棒教育」是老一輩普遍的教育方式,老人們對子女的教育曾經十分苛刻。然而這種苛刻的教育在老人的內心多少有些內疚的心理,於是當有了孫輩後,會變得更加柔軟和溺愛,內心希望藉此補償兒女,畢竟孫輩是兒女的生命的延續。
相處的時間長短 年輕的時候,自己做父母,大多數還是在事業上升期,應該說賺錢是最重要的,精力被這方面佔據更多一些,但是老了,很多都退休了,有更多的時間了,情感上也比較少寄託,相處時間長了,當然會比較親近,孩子是最好的充實了。
4、老人對孩子更寬容
一天,杭州李女士8歲的兒子本該由奶奶送去上學,結果沒到學校,兩個人的電話都沒人接。最後,民警尋找一上午才在地鐵站找到祖孫倆。原來,前一天晚上李女士因為作業問題訓斥了孩子,奶奶心疼孫子,第二天早上就帶著孫子離家出走,買了回老家的火車票準備離開。
年輕父母相對老年人,父母要更期待未來,會把成人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老人更關心的不是將來,而是當下孩子的「高興」,因此老年人受不了孩子受到除了溫柔以外的別的方式對待。因為父母有養孩子的義務和責任,而祖父母沒有,所以他們對孩子沒有太多要求。有點像一個是職業,一個是興趣愛好!
5、人老了知道疼人了
之前看了句話,有些人經歷了歲月洗禮,越發懂得父親應是什麼模樣,可這時他們的孩子卻已長大,他們也到了看孫子的年紀。
當慢慢變得更會做一個父親、一個長輩時,卻無子女可疼愛,於是把心思用在了孫子孫女身上了吧。我爸就是這樣,小時候想吃酸果果,總不給我買,說不如蘋果有營養,現在每到酸果果下來的季節,就給我買好多。老爸也好像也越發會做一個父親,也許是他也老了,懂得疼人了。
6、陪伴的時間更長
退休的老人,最怕自己沒有價值,也就是不被人需要。而孩子的需要可以填補這個空洞,而且孩子的期待是比較容易滿足的,常常只是一塊悄悄塞過來的糖果,一個擁抱,幾句讚美,或者在他們挨父母罵勸勸架,在他們玩耍時投去的充滿愛的目光和靜靜地陪伴,他們就高興了,和自己親了,所以隔輩親更容易培養。
7、老人的掌控力
父子這一輩不管是父子還是母子亦或者父女母女,大都有著不小的隔閡,一旦自己的子女有了孩子,這種隔閡轉嫁到祖孫身上就沒有了。不論是外孫還是親孫子,祖輩與之相處,大都會很和睦。
什麼是隔輩親,其中也是對自己權利的補償。畢竟子女大了,想管也管不了,那怎麼辦呢,只好跟小的玩,小得好控制啊。
隔代親帶來不少教育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比如,過度溺愛容易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不僅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還影響到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阻礙其人際交往;老人出於對孩子的心疼,事事包辦,這樣不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影響孩子的獨立性;老人因為護著孫輩而跟子女爭執吵架,在孫輩面前說子女的不是,這樣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敵對心理,不願再聽父母的管教。
總之,從人性上來說,隔代人親近是人之常情,愛孩子沒有錯,但是隔代教育的愛必須有分寸感、有邊界感、有原則性,不能因為老人的愛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