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部詳解: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900萬,怎麼就業?
因為疫情影響等因素,今年大學生找工作受到了衝擊。但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上,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首次透露,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比去年統計數字還要好一些。
同時,他也指出,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規模增長必然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為此,教育部梳理當前形勢就業的六個空間,建議大學生和企業提前準備。
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比去年還要好一些
就業工作是「六保」「六穩」之首,今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不只因為疫情衝擊,也有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部分影響將會長期存在。
吳愛華表示,今年大學生就業難,受到四種因素疊加的影響。一是疫情防控常態化,最直接的影響在今年二三月份,學生不能和用人單位面對面見面,同時線上的工作又需要大量的學生進入就業領域,很多網絡企業要招聘大學生也不能進校園,學生和企業都很著急,直接影響今年上半年尤其明顯。
另一方面,從高等教育發展來說,今年是進入普及化後第一年的就業,學生規模874萬,比上年高出好幾十萬,規模增長必然帶來就業形勢的更加嚴峻。
同時,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也經歷了一段過程,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伴隨行業動態調整,特別是在有些去產能、去庫存行業,就業需求影響非常大。
今年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就是中美戰略博弈,從貿易領域向多個領域的延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今年有一批原來準備出國的學生無法出國,需要在國內就業或讀研。
這些因素中,有的是短期的,有些是長期的。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今年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了很多措施,從升學擴招、基層崗位、畢業生參軍入伍、科學、科研、醫療等相關領域的就業採取了十大行動。目前,2020屆畢業生就業結果總體穩定、好於預期。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比去年統計數字還要好一些。
我國14億人中僅有1.7億大學生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到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人。這兩個數字表明,我國已經實現了從高等教育大眾化到普及化階段的跨越,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劉川生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在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裡,實現了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歷史性提升,這個發展奇蹟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大學生數量大幅增長,一定會讓就業形勢發生變化。根據教育部的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達到909萬人,再下一屆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到2030年,還會有1億多畢業生進入各行各業。
對此,吳愛華認為一方面要看到就業形勢的嚴峻,另一方面也要尋找新的機會。
「總的來說,我國經濟還處在中高速發展階段,每年增長的GDP的空間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吳愛華說,在我國的整體人口當中,大學生比例不是高了,而是少了。美國3億多人口,其中有1.4億大學生,我國14億人中目前也只有1.7億大學生。 再有十年左右的時間,隨著1億多畢業生進入各行各業,我國14億人口當中就會有3億多的大學生。關鍵是我們怎麼配置這些人才資源,怎麼調整結構、提升質量。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21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為5290元,這個薪資結構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高校要更加理性地引導畢業生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特別是在疫情條件下,能生存下來的企業就很不容易,真正月薪超過1萬的工作是很少的,畢業生要更加理性地認識到疫情下的整個經濟形勢和薪資水平,不能太好高騖遠。
大學生可重點關注6大新就業空間
從最近的形勢,看靈活就業、自由職業比例在提升,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一些新的領域裡面創造了更多的新的就業機會。未來,大學生新的就業空間在哪裡?吳愛華參考國家整體布局上,梳理了當前形勢就業的六個空間。
從政策空間上藍,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支持15種新業態模式發展,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空間,例如線上服務、產業化轉型、個體經濟、共享經濟等等,特別是現在年輕人喜歡靈活就業的形勢,先用一段時間體驗一下自己到底在哪個領域工作更有興趣。
二是產業的新空間。由於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水平提升,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產業快速發展,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整個大數據產業需要2000萬人,大學供給遠遠不夠,今年人工智慧人才在市場上價格非常高。
三是企業新空間。不同的企業情況不一樣,經濟轉型升級的情況下,有一部分企業去庫存、去產能,就業形勢相當不好,但是也有相當多的領域非常迫切。今年教育部和中關村、深圳產業園一起舉行專場招聘,中關村提供13萬個崗位,深圳提供了14萬個崗位,但最後的情況是投遞的簡歷比崗位少,有些專業領域學生人才供給還是不夠的。
四是技能新空間。很多技能領域現在人才非常缺,比如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無人機駕駛員、電子競技員,僅物聯網的安裝調試現在缺500萬人,還有家政等領域,真正有技能的人才是不夠的,需要加大力度增加供給。
五是區域新空間。從不同區域來說,長三角、珠三角這些經濟活躍區域的人力資源供給與當地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近幾年深圳在全世界徵集高等教育優質資源,主要是為他提供更多的人才。
六是創業新空間。優秀年輕人的創業,才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可能,有勝出競爭對手的機會。
吳愛華提醒,大學生既要看到當前疫情形勢下的就業挑戰,更要意識到,普及化時代如何更好地認識分析自己。對高校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挖掘拓展更多就業新空間,從人才培養到就業環節,都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DF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