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萬裡茶商路 張家口站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山西晚報採訪團在路上……
往期回顧
▼
張家口站
▲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
抵達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
在這裡尋訪晉商足跡。
張家口!張家口!
茶香嫋嫋晉味濃濃
雪後的北國,朔風浩蕩,寒氣逼人。11月27日,採訪團結束呼和浩特的採訪,抵達河北省張家口市,在這裡尋訪萬裡茶路遺蹟遺址,走訪當地晉商後代。當採訪團一行來到張家口萬全區第八灘村,常家的後人們得知山西老家來人了,早早就在村口迎接「老鄉」。
▲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裡收藏的開往張家口的列車。
河北省張家口市,西北東三面環山,一條河流貫穿南北。一路向北,通往蒙古高原的狹長孔道,一直通向庫倫(今蒙古烏蘭巴託),被稱為「張庫大道」。「張庫大道」是當年茶葉貿易重要的運銷線路,這是經張家口到塞外的這一條商業之路,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走東口」。
萬裡茶路興盛時,每年有十幾萬駱駝和幾萬匹馬跋涉在漫漫的草原茶路上。從張家口大境門出發後,這些駝隊根據沿途商品貿易需要,向蒙古、俄羅斯等地運輸,最終再返回張家口大境門,大境門便成為我國北方國際貿易的重要內陸口岸。
▲能讓大境門名揚四海的,是茶馬互市貿易。
大境門是張家口的標誌性建築,是萬裡長城的四大雄關之一。與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不同,長城主要的關口,只有大境門以「門」相稱。相比於防禦、封閉的「關」,「門」更體現出一種門戶、交往的含義。但能讓大境門名揚四海的,是茶馬互市貿易。
沿大境門一路南下,採訪團來到張家口市區的「原點」和「根」——張家口堡。張家口堡,俗稱堡子里,坐落於張家口市橋西區中部,是張垣大地歷經數百年的滄桑歲月逐步成長繁榮的歷史見證。走進堡子里,穿過古樸的單簷屋舍,撫摸著精美的磚雕石刻,仿佛瞬間穿越了歷史,聞到了陣陣茶香。
▲張家口堡,俗稱堡子里,
坐落於張家口市橋西區中部,
是張垣大地歷經數百年的滄桑歲月
逐步成長繁榮的歷史見證。
2019年,國家文物局發函,正式同意將「萬裡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張家口市的張家口堡、大境門、宣化古城、雞鳴驛城、察哈爾都統署舊址5處文化遺產點初步納入申遺規劃。
上下兩堡兩相望
目送晉商南來北往
大小境門境不同
拱衛祖國大好河山
12月11日,在湖北省鹹寧市赤壁羊樓洞古鎮舉行的2020「一帶一路」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大會上,赤壁市與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結為友好城市。儀式上,張家口市橋西區將非遺文化烙畫《大好河山圖》作為禮品贈送給赤壁市,赤壁市向其回贈《赤壁青磚茶萬裡茶道全圖》。
張家口位於北京西北150公裡處的長城關口。「隆慶和議」成功後,在長城沿線的宣化府張家口堡,大同府新平堡、得勝堡等開始茶馬互市。隨著蒙漢邊貿日趨活絡,這座地處華北平原與塞外草原銜接處的兇險「武堡」,搖身變為與「西口」殺虎口相齊名的耀眼「商堡」,成為晉商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和中轉站。
當年,晉商的販茶馱隊由南至北,翻越雁門關,從大同、陽高,過天鎮「便行橋」,前去「東口」——張家口,然後沿張庫大道,進入蒙古大草原,經二連浩特,過烏蘭巴託(庫倫),到蒙俄邊境恰克圖,將茶葉銷往蒙俄及歐洲諸國。
提起張家口的歷史,繞不開張家口堡。明宣德四年,考慮到京畿防衛,明朝修築長城張家口堡,屬宣化府西路萬全右衛。
如今,張家口堡就處於張家口市歷史文物古建築雲集的老城區——橋西區境內,是如今張家口市區「根脈」之所在。
11月27日至28日,在凜冽刺骨的寒風中,「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一行,沿著萬裡茶路古商道來到「東口」——塞上重要商埠張家口市,探訪晉商當年留下的艱辛創業足跡。
▲採訪團在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進行直播。
「武堡」搖身變為「商堡」
為防禦北部邊疆蒙古族部落的襲擾,明朝築長城九個關口一字排開,沿線分為九個防禦區,動用百萬軍隊,分別駐重兵防禦,組成綿延千裡的北疆防線,稱為九邊或九鎮。
當時,北京北部的防禦體系以大同關、宣府關為基礎,是明初北關規模最大、駐軍最多、耗費軍餉最高的兩座關口。
明宣德四年,明朝在長城上動手修築張家口堡,歸屬宣化府西路萬全右衛。清康熙二十二年,隨著北方威脅的消除,意為「萬無一失」的萬全右衛設置萬全縣。1914年,萬全縣衙移至張家口堡內辦公。2016年,萬全縣撤縣後,成為張家口市的市轄區,區政府所在地設在孔家莊鎮。時至今日,萬全縣衙舊址依然保存在張家口堡內。
張家口堡是長城上宣化府的要塞,易守難攻。據說,在戰爭中從未失守,故有「武堡」美譽。
據《明會典》相關史料記載:「五年,……開市凡十一處:在大同者三;曰得勝口、曰新平、曰守口;在宣府者一,曰張家口……」
明隆慶五年,「隆慶和議」後,蒙古族俺答汗受封順義王,明蒙實現互市。當年的互市結束後,宣(化)大(同)總督王崇古上奏報稱:大同得勝堡自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十四日,官市順義王俺答部馬千三百七十匹,價萬五百四十五兩,私市馬、騾、驢、牛、羊六千,撫賞費九百八十一兩……宣府張家口堡六月十三日至二十六日,官市昆都力哈、永邵卜、大成部馬千九百九十三匹,價萬五千二百七十七兩,私市馬、騾,牛、羊九千,撫賞費八百兩。
清初,除張家口、殺虎口、得勝堡等幾個馬市保留下來外,其他關口的馬市貿易日漸消弱。
清順治初年,清廷在張家口、殺虎口分別設立稅關,成為當時北方兩大榷關。清順治十八年六月,戶部確定張家口的年徵關稅額為1萬兩,比「西口」殺虎口少3000兩。
從南方過來的晉商販茶馱隊,進入山西雁門關後雖分兩條路可前往蒙俄境內,但經大同到達塞上重鎮張家口集中轉運,是一條行業內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線路。
據學者分析,清時,以張家口為轉運樞紐的北路貿易旅蒙商逐漸形成3條相對固定商路:經大同、張家口、烏蘭察布、庫倫、恰克圖至俄國。這是最為便捷的國際商路,晉商在福建等地販運茶葉大都穩定地由這條商道前往俄國,駝隊、馬幫運送不絕。
另一條是西北方向通往新疆的北商道:經殺虎口、歸化城通往烏蘭察布、伊克昭、阿拉善、額濟納、庫倫、烏裡雅蘇臺、唐努烏梁海、科布多、伊犁、塔爾巴哈臺。第三條是通往東北方向的商路:經張家口、多倫諾爾,通往漠南錫林郭勒、察哈爾、昭烏達、呼倫貝爾、喀爾喀蒙古、東臣汗部、土謝圖汗部。
這3條商路基本上從大方向上概括了清代北路貿易所包括的主要商路。但事實上,這些商路還包括更為詳細和複雜的線路。至清末,輸出貨物多取道綏遠北上,路線有所變化。
「內外一統」後建起大境門
張家口名稱的來歷,說法有兩個版本。
明宣德四年,萬全都指揮張文主持營建張家口堡。據《萬全縣誌》記載:張家口堡方圓四裡有奇。城高三丈二尺。東南兩面開有城門,東門曰「永鎮」,南門曰「承恩」。因該堡以北有東、西太平山對峙如巨口,故名「張家口」。
另一種說法是:城堡建成後,因戰事緊張,為了加強防守,萬全都指揮張文遂將較小的西、北兩門封閉。明嘉靖八年,也就是張家口堡建成百年後,城堡駐軍守備張珍又將小北門打開。
▲坐落於張家口堡北城牆上的「玉皇閣」,
是堡內最高建築。
北門原為張文所建,百年後又由張珍打開,當事二人皆姓張,且北門甚小,其形如口,故將門楣上的「張家堡」改為「張家口」。
總而言之,從開始修建張家口堡,「張家口」這個正式稱謂就已出現。
「隆慶和議」後,從元末起延續二百多年的戰爭,被熱鬧的蒙漢馬市貿易所取代,而宣化府的馬市就設在張家口堡北2.5公裡的地方。明萬曆四十一年,明朝在互市位置上又建一座新堡,取名「來遠堡」,設西、北兩門。
兩堡南北相望,於是人們習慣稱南面的張家口堡為「下堡」,北面的來遠堡名「上堡」。從此,張家口由原本純粹的軍事功能悄然向經濟貿易進行轉變。
11月28日13時,採訪團一行來到了來遠堡。
清順治元年,入主中原的清廷,在來遠堡的長城上豁開個大口子,設置「大境門」。隨著「內外一統」局面的形成,來遠堡的「風頭」被大境門蓋過,從此就「躲」到了長城內側。
站在大境門寬闊的廣場前向南望去,蜿蜒的長城順著巍峨的山勢,彎曲橫亙向東西兩端延伸而去。居於廣場中央的長城的大境門磚券門洞上,「大好河山」匾額高懸門楣。四個顏體大字蒼勁有力、舒展大氣,為大境門頓添宏偉氣勢。
「大好河山」的書寫者名叫高維嶽。1926年8月,高維嶽出任察哈爾特別行政區都統。1927年,他揮筆為大境門寫下「大好河山」匾額。
在「大好河山」匾額之下,還有一塊小匾額,其上刻有「大境門」三個紅字,書寫筆法略顯歪扭笨拙,透著一股稚嫩。隨行的張家口市學者高貴笑著解釋道:據說「大境門」三字出自幼年的順治皇帝之手,也有人說是攝政王多爾袞代筆之作。
1938年,63歲的高維嶽在北京病逝。在此之前,他保持中國人的氣節,拒絕參加日偽政權。如今,他書寫的「大好河山」成為張家口的城市名片,而大境門也成為張家口的標誌性古建築,被譽為「萬裡長城第一門」。
「境門」即邊境之門。「這是長城上唯一的一道以『門』命名的關口。」高貴認為,「關」是守的,「門」是供車馬行走的。「一字之差,其實是亮明了一種態度,說明清初的長城北關互市貿易已進入相對穩定和平共處時代。」
其實,早在明萬曆四十一年,封閉的萬裡長城上就已經打開了一扇「西境門」,也稱「小境門」。不過,它被發現時,已經是395年之後的事情。
2008年5月,張家口市對大境門東段長城進行搶救性修復工程中,埋在泥土之下的「西境門」石匾被發現,「西境門」從此走進公眾視野。
這座高3米、寬1.62米的城門,在巍峨的長城腳下,顯得非常「袖珍」:「高,人不能騎馬;寬,只能二馬並行。」西境門正對著南側的來遠堡北門,門洞西側有一個門軸,東側有塊將軍石,門洞通道上有兩道深深的車轍印。
▲西境門俗稱「小境門」,
是當時進入張家口的唯一通道,
張庫大道的起點。
當時,關外進入來遠堡的人畜均需要通過西境門來控制,入關後,人、畜分道,門洞兩側長城城牆與堡牆分別形成東西百米長的夾道,以遏制來自北方的大批軍隊侵入。
原來,「隆慶和議」之後,儘管明朝開闢了馬市,允許蒙漢官方及民間互市,但對蒙古人依然有防備心理。
既然位於大境門之東,為何稱「西境門」?大境門是清初在長城上新打開的關口,而來遠堡修建於明萬曆年間,屬於張家口北部長城宣府鎮上西路長城。在西路長城上開的門,位於大境門東面100多米的「境門」當時被稱為「西境門」,所以才出現了這種如今看似矛盾的稱謂。
晉商經營成就「陸路商埠」
來遠堡修建者是汪道亨,為明萬曆年間宣化府巡撫。當他巡視看到此地城垣殘破不堪的情景時,於是上奏建議在舊城垣處修築城堡以鞏固邊防。城堡竣工已是明萬曆四十二年,汪道亨將此堡命名「來遠堡」,並寫下《張家口修築來遠堡記》。
來遠堡互市吸引了大批晉商前來貿易,他們紛紛在張家口修房定居,設店經營,專門從事對蒙貿易。從這點可以看出,晉商的旅蒙商業貿易,對這個邊塞城鎮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察哈爾都統署是清政府對北部邊疆和
對蒙俄茶葉貿易的管理機構,
「萬裡茶道」興盛時期,
任何商隊、商人沒有察哈爾都統署頒發的信票
不允許出關經商。
晉商是拉開中國商幫史的開創者。據國內權威學者研究結果表明,華商歷史上被稱「幫」,是在明朝。而晉商最早的主體,發家於明代的「開中法」制度在大同率先實施。不過,那時晉商的經營範圍僅限於當時明朝版圖內的黃河、長江流域。
後來的張家口馬市的地位日趨凸顯。當時明朝對開放的張家口堡,大同的得勝堡、新平堡馬市的馬匹交易數額均進行限制:張家口堡3萬匹,大同兩堡為1.4萬匹。張家口堡的交易額超過總量的60%。由此可以看出,後來的張家口堡交易量呈獨興之勢,也就不奇怪了。
到了清朝,隨著疆域版圖的逐步擴大,晉商的經商範圍延伸到了長城以北、東北以及蒙俄等邊遠地區。當時,「跑草地」的晉商商隊交通工具就是駱駝,所以又被稱為「駱駝幫」。
當時,從山西南部而來的晉商駝隊,由大同分兩路前往「西口」「東口」。為加強貿易管理,清順治三年,在大境門設立關稅,出關手續在來遠堡南的察哈爾都統署辦理,然後再到大境門繳納交易稅費後通關。
清順治年間,張家口就設立了稅關。據記載:「順治元年題準專差戶部漢司官一人,照例撰給專敕精微批文,又定左右兩翼守庫官,張家口差滿官收稅」,專管稅收事物。
隨著中俄貿易量的增大,為此清廷實施「部票」制度,由設在張家口的察哈爾都統署負責開具茶葉貿易轉運的申請和查驗手續。據史料記載,清廷規定恰克圖、庫倫等地方,商販牛羊馬另由張家口進關納稅。因此,所有的商人都必須到張家口,獲取部票才能進行販運茶葉貿易。
清雍正二年,工部尚書查克丹呈送軍機處摺子言:山西汾陽縣民朱成龍自晉中赴大同,攜帶大車到達張家口,持駐張家口察哈爾都統署所發的「部票」,由張家口運貨20車出塞。這是現存有案可查的有關晉商從張家口通關前往蒙俄貿易的文字記錄。
恰克圖的華商大多數是晉商。晉商從張家口出關後,多是將運載的茶葉經烏蘭巴託運至恰克圖。在恰克圖買賣城交易後,晉商所屬的貨棧狹小,導致換取的貨物無法銷售和儲存,於是張家口就成為中俄貨物的集散地和中轉中心。
清同治五年天津海關冊載:清鹹豐十一年前,一向由山西商人在湖北、湖南販賣並包裝的磚茶,由陸路一直運往恰克圖,在當地市場銷售。
晉商經營的大宗出口貨主要是紅茶、磚茶、白綢。從雍正初年直至清末,壟斷恰克圖國際貿易達180年。中方銷售以茶葉為主,其次是綢緞和棉布。俄方銷售的是俄呢、俄絨、鐵器、皮革、牧畜。
據統計數據顯示,清嘉慶五年,中方從恰克圖銷往俄國境內的茶葉為280萬磅。20年後,就升至500萬磅,幾乎翻了一番。
當時,每磅上等茶葉在恰克圖售價是2盧布,中等的則為1盧布,下等的則為47戈比。以中等茶葉為例,中國每年毛收入500萬盧布。清道光十七年至十九年(1837年-1839年),中方每年銷往俄國茶葉8萬箱,4年後,又猛增至12萬箱,約合1240萬盧布。每年,中俄恰克圖貿易額在1300萬盧布至1500萬盧布之間。當時,恰克圖貿易額,約佔中國對俄國貿易額的19%,而俄國恰克圖貿易額,則佔俄對華貿易額的60%。
▲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收藏的
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茶葉盒
清代中期,廣州被稱為「水路商埠」,張家口被稱為「陸路商埠」,被譽為「北方絲稠之路」,是僅次於天津的「華北第二大商業城市」。
作為長城上的關口,大境門門前地勢雖說較為平坦,但面積並不是很寬闊。高貴說,清初,大境門從長城上開口子後,許多商貿活動並不是在門前進行交易,而是在大境門對面元寶山下形狀狹長的正溝、西溝內進行。
距大境門往西不遠處,是橋西區東窯子鎮稍道溝村,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就設在村邊的峽谷口。11月27日15時,剛剛趕到張家口市的採訪團一行,吃過午飯後就來到了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
▲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
佇立張庫大道
遙想茶商駝隊不見首尾
聆聽晉人故事
吟唱山西梆子夢回故鄉
3條商道都繞不開「苦」字
71歲的劉振瑛是博物館名譽館長,也是著名的研究張家口歷史專家。
在他的帶領下,大家推門進入館內,迎面的屏風上,寫有一段話:「俄國和中國的茶葉貿易可能是1792年開始……茶葉陸續由陸路用駱駝和牛車運抵邊防要塞長城上的張家口(或口外)……再從那裡經過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過1282俄裡到達恰克圖。」
「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十卷第二冊81頁《資本的流通過程》中的一段文字。」劉振瑛說,上面所說「經過草原或沙漠、大戈壁」的路,就是通往北方蒙古草原腹地的文化商貿大道——張庫大道。
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是河北省最大的民間博物館。2019年6月7日,經擴建後重新開館。這座佔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由《千年茶路》《商道春秋》《商埠輝煌》《記憶鄉愁》組成,展出涉及張庫大道的5800多件文物藏品,完整記錄了張庫大道的興衰歷程。
▲大境門是張家口的標誌性建築
大境門是張庫大道的起點,前往庫倫為1400公裡,至恰克圖為2160公裡。「歷史上,張家口通往庫倫的商道分中、東、西北3條,不論哪條,都繞不開個『苦』字。」劉振瑛說,雪災、沙暴、黑災等惡劣的自然條件,外加土匪、狼群,不論是豪商巨賈還是普通商人,都要經受環境的考驗。
在博物館,造型各異的鈴鐺掛在牆上。順手搖起一個形態較小的鈴鐺,頓時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你搖的是牛鈴。」劉振瑛抬手搖晃其中兩個體態稍大、外形相似的鈴鐺,一個聲大,另一個發悶。「這是駝鈴,一支完整的駝隊要同時備有兩種駝鈴,聲音大的叫『叮鈴』,掛在首駝的身上,是開路用的。聲音發悶的是『咚鈴』,掛在駝隊的尾駝上,是收尾的。」劉振瑛說:「拉駱駝的不聽『叮鈴』,是要聽『咚鈴』的。聽不到『咚鈴』聲,完了,後面的駱駝走散了,趕快去找駱駝吧。」
「出了大境門,多見牲口少見人。」駱駝商隊中,每人要拉14峰駱駝,如果是10個人組成的商隊,那就是140峰。「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行走開,一眼看不到首尾。」劉振瑛說,與人們想像中的不一樣,駝隊多是在每天下午三四點鐘開始上路,抹黑走到快天亮時,就需要找地方放牧,人趁此休息。「進入蒙古高原,茫茫無際,夜間行走,就需要靠聲音來辨別,駝鈴起著非常關鍵的『通訊』作用。」
「天祺靈柩回籍花費底」是一份手書的由恰克圖運親人靈柩回鄉的帳單,沿途共花費31兩白銀,涉及張家口停放、抬放靈柩費、遺物繳納稅款及張家口回老家、運回老家遺物等費用開支,落款為:「庚辰十一月初八日由天祉騰(謄)抄。」從這些記載的內容細節來看,去世者應是一位在恰克圖的晉商,名為「天祺」,「天祉」或是其同族同門的親兄弟。
這份用毛筆書寫的帳單,字跡非常工整。而在另一展櫃內,一封由張家口寄往「山西崞縣原平鎮德興裕記櫃啟」信件封面上的一行行書,讓劉振瑛感慨不已:「那時晉商掌柜,幾乎都有一手好字,現在拿出來就能當字帖。」
老人們與山西的不解之緣
劉振瑛有很深的山西情結。「清乾隆年間,我母親的祖上是從山西來張家口做生意的。」他說:「通往烏蘭巴託的這條道路,有人叫『古道』,也有人叫『商道』,我感覺還是稱『大道』比較貼切。」
從1994年開始,劉振瑛開始對張庫大道進行研究。曾經兩次通過自駕遊的方式沿張庫大道前往烏蘭巴託。
▲劉振瑛館長向採訪團介紹
張家口以及張庫大道的相關情況
1994年,在烏蘭巴託,他遇到了許多來自張家口的人。「那裡的人,得知你來自張家口人,總喜歡追問一句『你的老老家是哪裡的』。」讓他感到驚異的是,那裡有不少人愛聽山西梆子。當時,他還認識了一位藝名為「九月仙」的年逾六旬老人。
老人本名叫格日勒,其父是漢族人,母親則是當地蒙族人,她出生在烏蘭巴託。14歲時,她在當地一個職業劇團唱山西梆子,扮演過青衣王寶釧。去年,央視一攝製組從張家口出發,前往烏蘭巴託拍攝與張庫大道有關的紀錄片。劉振瑛向攝製組提到了「九月仙」。後來,他收到攝製組發來的「九月仙」照片和視頻。「『九月仙』應當八十多歲快九十歲了吧?照片上的老人身著戲裝,精神頭很好,對著鏡頭還現場唱了一段山西梆子。」
「在漫談和等待中,12時35分,剛巴圖80歲的老母親終於回來了。這是一位穿紫色蒙古袍、神態慈祥精神矍鑠的老人,一口山西味兒的普通話,讓我們倍感親切。她不斷招呼我們喝茶。當我們問她如何稱呼時,她笑呵呵地說:『人們都叫我『九月仙』,本名早沒人叫了。』」2006年10月16日至11月8日,山西晚報社舉行為期24天的跨國採訪活動——「重走西口路」,從當時山西晚報記者發自烏蘭巴託的一篇報導中,找到了「九月仙」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