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本無俗人,只有還沒有接觸到真正「美」的普通人。但是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我們一鍵觸達世界,藝術卻仍在舊軌道上蹣跚前行,當今更多人變身庸眾,並非藝術曲高和寡,也非人性貪婪虛偽,只不過是亞當還未找到夏娃——好在,百度百科藝術百科的上線,如同在荒蠻的網際網路世界中建起伊甸園,在創世之初豎起巴別塔。
認證藝術家23530位,收錄權威藝術作品613820幅,眾多藝術類權威協會機構、藝術院校、學術期刊協力助陣……百度百科藝術百科自上線伊始,便成為中文網際網路上最大、最權威的藝術寶庫之一,擔負起在網際網路上進行藝術拓荒、同時又幫助「高冷範兒」藝術家們接地氣的重任。
藝術百科聚合藝術之美
將視野放在更廣闊的範圍來看,普通百姓從庸眾化身「文化人」的渴望越來越強烈,藝術百科的出現是順勢而為。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後的今天,不敢說中產、但小康家庭卻早已是社會主力,人們不再滿腦子想著「怎麼才能吃飽」,更高的生活目標開始出現,對精神、審美層面的非物質追求更多出現。
我們可以看到,電視上「鑑寶」類節目十分火爆,對藝術追求的萌芽夾雜著追求金錢的慣性心理,讓尋常百姓家開始有了崇尚「藝術之美」的改變。
不過高端的收藏領域畢竟耗資巨大,雖然有數據顯示中國僅千萬富豪就已超過百萬,但放置於十幾億人口的基數中仍屬小眾,而傳統的畫展、拍賣會、藝術品展覽、學術交流等,又限定在相對狹小的圈子裡,這時候出現一個顯著的鴻溝:普通百姓萌生了獲得藝術信息的衝動,但卻求而不得。這對於雙方都是一種損失。
而百度百科藝術百科的適時推出,正能夠有效彌補這一鴻溝,通過對藝術家、藝術作品、展覽拍賣信息、相關資訊等內容的聚合,以專題為承載、以詞條為核心,梳理出一個讓人們找起來「不那麼費勁」的藝術寶庫。聚合藝術之美,而藉助網際網路搜索、大數據等科技,又能夠讓用戶在心中閃念「我想了解藝術」時,動人心魄的作品信息便呈到面前。
藝術百科展現真實之美
有一句俗話這樣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話糙理不糙,當人們渴望用藝術澆灌靈魂時,如果遲遲得不到優質作品的滿足,自然劣質的、虛假的便會趁虛而入。百度百科最初建設藝術百科的初衷,也是抱著去偽存真的目的。
曾有藝術家表示,自己的真跡作品「甲午年」在還沒有正式銷售的情況下,在網上就已經出現了名為「甲午年」的仿製作品。而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魔已經高了一尺,道必須要高一丈。在網際網路上,每天有數百萬人通過百度搜索有關藝術家、藝術作品的信息,這已經是人們獲取相關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在這時候,權威不應該躲,而是搶先佔領。
百度百科和權威藝術界的合作非常匹配,一方是掌握網際網路入口的流量大戶、另一方則是藝術權威信息的終極機構,藝術百科搭建了一個用戶和藝術家的溝通橋梁。鑑於藝術類信息的專業性,當眾多藝術類權威協會機構、藝術院校、學術期刊加入到百科詞條的編纂中時,散發出的能量十分驚人,更權威的藝術百科帶給網際網路的,是最終邪不勝正、偽不勝真的正能量案例。
藝術百科追逐夢想之美
既然藝術百科在網際網路上誕生,那必然不會落入到「孤芳自賞」的尷尬中,權威、真實、優質的藝術品信息的呈現固然重要,但用戶的積極參與才算完美。畢竟,藝術無止境,一切與人性相關,一切都在隨著時間而生長,作為「開源平臺」,百度百科藝術百科提供土壤和肥料,用戶可以播撒夢想的種子。
文藝百科將給網友提供一個自由投稿的通道,可以將自己的一些展覽或者作品定期投稿,一旦評估可用,就可以在藝術百科平臺免費發布,進入億萬網民的視線當中。相比起傳統的藝術家壁壘森嚴的上升通道,文藝百科顯然更快、更直接,也更加的公平公正。以大眾審美檢驗大眾藝術,讓網民和藝術家的直接溝通,讓藝術作品自己發聲,每一個創造美的瞬間都不會被埋沒。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這並不能阻擋人類天性中追逐終極答案的渴望,在科學技術仍不能滿足我們對知識的全部渴望、而神棍大師們又被人們戳破的現代社會中,藝術,似乎成了我們謀求與未知世界談談的最佳路徑。
在百度百科藝術百科上線之後,藝術領域「連接人與服務」變得更加真實,這一「文藝伊甸園」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建立與藝術交錯的人生、讓生活中充斥美好的靈感,更展現出激發創新、哺育人類高雅靈魂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