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製造業中的機械智能(內附完整PPT)|雷鋒網公開課

2020-12-13 雷鋒網

編者按:本文內容來自庫柏特科技CEO,武漢大學特聘副教授李淼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硬創公開課的分享,由雷鋒網機器人垂直欄目「新智造(公眾號:新智造)」整理。

嘉賓簡介:李淼,庫柏特科技CEO,武漢大學特聘副教授。

自2011至2015年,在瑞士聯邦洛桑理工(EPFL)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機器人學習和人機協調交互。博士論文被提名EPFL優秀博士論文獎和ABB自動化獎。其中機器人抓取的動態自適應研究工作,被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選為機器人基於傳感的抓取效率的標準測試方法。

已發表高水平SCI/EI論文近20篇,被引用100餘次,H-index 6 。多次受邀在IROS、ICRA、CASE做技術報告,組織IROS、ICRA機器人抓取研討會,發起並組織第一屆中國協作機器人研討會。擔任ICRA、IROS、RSS、Humanoids、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RA-L)、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TRO)、Autonomous Robots (AR)、Robot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RAS)、Journal of Sensor、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等機器人頂級會議與期刊評審。承擔EPFL機器人實踐課(碩士課程)的教學,指導碩士畢業論文與機器人學期項目。長期從事機器人靈巧手抓取規劃與智能控制,主要研究圍繞在將先進機器學習算法應用於複雜機械系統的控制與設計之中。

什麼是機械智能

相信很多人知道人工智慧,根據wikipedia的定義,「人工智慧(英語: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亦稱機器智能,是指由人工製造出來的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智能。通常人工智慧是指通過普通電腦實現的智能。該詞同時也指研究這樣的智能系統是否能夠實現,以及如何實現的科學領域。人工智慧的研究是高度技術性和專業的,各分支領域都是深入且各不相通的,因而涉及範圍極廣」。

AI這個方向包含的內容太廣泛了,很多時候當你和別人聊天時,別人告訴你他時搞AI的,你其實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做什麼的。這一點與機器人這個名詞很像,學科的分支太多。

在機器人,特別是工業機器人的領域,當我們想將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結合起來時,很多人都想有一定的區別度。我們這裡用了mechanical intelligence這個詞語,機械智能。

那麼什麼是機械智能呢?簡單說,就是一個機器找到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機器通常是指包括機器人在內的自動化設備,智能通常體現在找到好的解決方案上。

這裡面區別與傳統的AI的一個核心點是,我們需要一個物理或者機械系統去與真實的物理世界發生交互。插一句,有一個會議叫pHRI(physical human robot interaction),其實也是出於這個目的來區別傳統的HRI的。研究的問題呢,上面的PPT種給了幾個簡單的例子,包括產品的質量簡單,這裡面涉及到大量的視覺的東西,包括抓取,裡面涉及到機器人視覺和機器人控制,第三個是打磨,這裡面涉及到力控與機器人控制;還有裝配,這可能是目前3C行業的一個共性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的精微力控制。這幾個問題也是我們後面討論的重點。

解決方案

前面說到了要找到好的解決方案,那麼什麼樣的方案是一個好方案呢?是硬體方案還是軟體方案呢?硬體方案通常就是需要一些特殊的機械設計,這些設計通常需要大量的經驗與人工智慧,而且很多時候是case-by-case的。

有時候,我去工業現場跟一些產品線的時候,我也會被各種巧妙的機械涉及所嘆服,這些基本都是硬體解決方案。

軟體解決方案通常是在硬體的基礎上,針對一些列的類似的需求,提出的一個個模塊的軟體集成方案。硬體和軟體,二者通常是相輔相成,但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又有一些不通側重點。

問題有哪些?

其實製造業這個詞是很大的,裡面涉及到很多東西。從大了講,整個製造業是屬於廣義自動化的一部分,包括過程自動化和工廠自動化兩部分

過程自動化是指採用計算機技術和軟體工程幫助工廠更高效、更安全地運營。過程自動化相對於運動自動化採樣時間較大。在過程自動化技術出現之前,工人必須人工監測設備性能指標和產品質量,以確定生產設備處於最佳運行狀態,而且必須在停機時才能實施各種維護,這降低了工廠運營效率,且無法保障操作安全。這部分的應用是與分布式數據存儲,處理分析相關的,其中也涉及到很多人工智慧的應用。現在有很多做企業服務軟體的,其實更多的就是偏向於過程自動化,這個從周期上將,更長一些。

工廠自動化,也稱車間自動化,指自動完成產品製造的全部或部分加工過程。其中一個很大的核心點就是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由於其適用性與柔性,在過去的幾年開始爆發式增長。正是因為這個行業在飛速發展,才有了與最新技術結合的可能性,我這幾張PPT主要也是簡單介紹下背景知識。

最近幾年,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一直在增長,根據未來的增長的空間預測,到2020年,工業機器人每年的本體加集成市場會在2000億左右。這還不包括新一代機器人開拓的機器人領域以及機器人的輻射效應。

按照領域劃分,未來的主要增長空間會出現在3C行業、倉儲、食品、醫藥等行業。下面我會就3C行業的一些典型問題,來分享一下機械智能是怎麼應用的。

這張PPT實際是告訴大家,未來的機器人的發展熱點與機會會在哪裡,大家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的資本都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了。

3C行業使用機器人從事的工作具有三個特點:工作內容高度重複,產品周期短,集成難度大。近年來,電子產品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得傳統人工在視覺檢測、雷射打標、結構件衝壓與打磨、屏幕貼膜等方面的精細度難以達到要求。機器人在3C行業應用潛力較大的部分是組裝或者叫裝配。由於目前這項工作對機器人柔性要求非常高,應用比較難,故普及情況受限。但隨著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結合,未來這方面的應用會大量的增長。

這是3C行業的問題從表象到本質的分析,簡單來說,就是現在機器人不好用,很多人也用不好。

目前部分解決方案

這些是目前的一部分解決方案,主要是從機器人本體上下功夫,也就是目前炒作得很火的協作機器人或者更大一點的新一代機器人的概念。主要是想讓機器人和人進行協同作業,實現一部分工作給人來完成,一部分工作機器人來完成。機械智能的整個系統框架實際上是架構在這個硬體基礎上。

整個機械智能的框架其包括三個部分,示教方式、學習算法與機器人操作。其中示教方式包括各種learning from demonstration,或者是簡單的給產品質量進行標定好壞。總是這部分的作用是存儲一些數據。而學習算法這部分,主要是從這些存儲的數據中,進行抽象提煉出模型,這些模型可能是產品質量的判斷模型,也可能是機器人的控制算法。而在機器人操作上,主要就是實現部分,是怎麼樣學習到的算法在機器人上實現出來。數據收集 - 算法學習 - 機器人實現,基本就是這個套路。下面會給出幾個例子,來闡述整個框架體系,我會儘量的迴避一些技術細節,只給出一些框架和流程。

視覺檢測

視覺檢測目前主要是還是靠人工檢測,左邊的幾幅圖都是我們最近遇到的一些視覺的檢測項目,目前我們在工廠看到的還是人來檢測,平均一個人一天需要檢測7000多個這種小零件。右邊是目前很火的基於深度學習的檢測一個工件的流程圖。上面是模型的訓練過程,主要思想是我們有一些好的工件和壞的工件的圖片,我們訓練出一個模型。然後根據模型,給一個新的工件,可以迅速的判斷模型的質量,缺陷類型等。當然這裡是只給了深度學習的例子,其他的機器學習方法在這裡也可以適用,只是效果可能有所區別。很多時候也需要多個模型的結合來做判斷。NO-FREE-LUNCH,學習算法裡面鐵一般的規律。

我每個例子可能只用了一兩張PPT,但是這每個問題後面都有無數的研究和問題還在探索中。

無序分揀

無序分揀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應用,主要是把一些零件從一個位置規整到另外一個位置。目前的通常做法是各種料框,振動盤加上人工。而採用機械智能的方式就可以不需要這些專用的設備,結合機器視覺與機器人,視覺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採用學習算法知道該抓哪個工件的成功率最大,而機器人操作則告訴機器人該怎麼樣過去抓到那個物體。我整個博士階段其實就做這裡面很小的一個點,怎麼樣去抓一個物體。

抓取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受重視,但是由於很多大公司的進入,目前又有了新的發展動力。這一塊的東西目前很多大公司也開始在做,包括google,fanuc, mujin等等,還有最近很著名的Amazon Picking Challenge。這些公司之所以做這個方向,不僅僅是因為grasping是在工業上有巨大的市場,其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以後的服務機器人,我們肯定也會用到各種抓取與操作。所以在新一代的機器人的定義中,其實工業與非工業的的機器人的定義已經不是那麼的明顯了。

力控打磨

柔性打磨,人工打磨有柔性但是效率低,機器人打磨有效率但是柔性差。怎麼樣建立力與機器人末端軌跡的關係,目前是通過人工調試的方法,只能一個個零件去測試。有時候整個調試周期可能需要幾個星期。比如像右邊圖中的自適應軌跡與變速度的控制策略,是通過人的調試得到的。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把這部分的自適應決策通過學習算法來結局。

這裡打磨質量很大程度取決於機器人調試人員的經驗了,我們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智能人工示教來降低機器人的操作難度,實際上是通過人與機器人的協作來提高機器人的柔性。整個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來示教打磨任務,然後從示教過程中的傳感器數據,我們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算法,得到一個學習模型;最後將這個學習模型與機器人的具體控制算法結合,就能在機器人上快速實現這個任務。關於打磨應用,我們是採用變阻抗來實現精確的力控,在使用KUKA LWR與ATI力傳感器時,我們最好的力控控制精度可以保持在0.1N左右。

這裡真正實現起來還有很多工程上的細節要處理,這裡只是給出了一個系統的框架。

目前3C行業的裝配還大量的採用手工裝配,我們平常用的手機,也基本是靠工人手工裝配出來的。現在也有一些機器人裝配,但是需要大量的調試和工程配置,網上有一個ABB 機器人裝配滑鼠的視頻,大家可以感受下裡面的調試難度。

在裝配時,很容易發生的是卡死,另外我們需要一個模型來判斷是否裝好。當發生卡死時,通常需要適當調整機器人的末端姿態,來解決卡死。利用機器學習建立力與末端速度映射關係,可以實現力反饋控制!

運動規劃

運動規劃在機器人操作中是很常見的,這裡通常要通過機器人離線編程,編寫機器人從一個起點到終點的軌跡,比如用樣條曲線等等。但是在很多應用中,我們希望規劃的是一個任務,比如將上圖所示的從不同地方運動到同一個終點。我們當然不希望對每個地點都運動規劃一次,雖然這也是可行的。補充一下,運動規劃不是前面說到的問題,但是在很多地方都需要。sensor-based motion planning是以後的發展重點。

採用學習算法的解決方案是,我們通過人工示教的方式,在幾個不同初始點,展示機器人可以怎麼樣運動到終點,然後我們通過學習算法將這種示教中展示的運動方式,建模成一個個動力系統,主要就是告訴機器人在不同的點,應該怎麼運動,才能到達目標點,其實就是一個全局或者局部的空間向量場。直觀的理解就是,你要去拿桌子上一杯水,每次你的手的起點都不一樣,但是你其實都可以去拿到那杯水,而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規劃一下怎麼把手移動過去。

整個過程的基本流程如上面的slide所示。

輔助硬體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輔助硬體,就像蘋果的軟體系統再好,如果沒有觸控螢幕,它也玩不轉。輔助硬體在機械智能裡面就起到了一個這樣的作用,這些輔助硬體包括一些新的硬體解決方案,比如說移動機器人平臺,末端執行器,智能傳感器等等。這一塊其實很多人也在探索,比如歐盟的SME項目,他們就想過很多的控制機器人的輔助硬體、語音、手勢、VR等等。

人機互動

最後一個強調的點就是人機互動的方式與界面。這種方式有太多種,這裡只是用拖動示教做出來的。

這裡是想說明一下imitation learning的好處與缺點,我尤其想強調的是,示教不是record and replay。

因為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上用了示教這個詞,所以現在我每次說到示教,很多人就聯想到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上的示教功能了。示教本質上是通過人的先驗知識來幫助機器人快速找到可行或者最優的解決方案。

讀者提問

智能製造同時也對員工提成了更高要求,請問下未來什麼樣的員工是智能製造所需要的?在製造業還需要員工這種職業麼?

智能製造對員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實是不準確的,如果你看下70年代打字員這個職業,其實要求還是很高的,要記得很多東西,但是電腦排版系統出現之後,這個職業其實基本就被取代了。智能製造肯定是會減少人的工作量的,但是機器人的輻射效應,會產生更多的職業出來的。

德國製造業原來也不好,靠的職業技術教育,才有的一大批技術工人。中國當下製造業的現狀,要用什麼方式才能根本改善呢?

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的網際網路肯定是比歐美發展遲的,但是移動互聯這個領域,在中國的體驗就比國外好很多。製造業,當然與網際網路還是不一樣的。但是每個工業機器人本質就是一個電腦就上一個機械裝置,機械裝置這部分又是變化不大的,軟體上的東西其實可以做的空間非常大。另外,3C行業基本都在中國,這就給了我們很好的試錯機會,這些很有可能都是我們製造業的一次機會。

現在國內3C廠商比較先進的製造產線能到什麼程度?

先進的我倒是沒有去看過幾個,華為裡面的自動化程度我自己目前感覺最好的。這個按照工業4.0標準,都有具體的評分數據的。其他的去的比如手機線,其實主要還是靠人在完成組裝,而且是很多人一條線。

基於機器人系統的深度學習算法有沒用比較好的使用例子?

這個可以看下fanuc deep learning for bin-picking的例子,也可以看下APC,亞馬遜挑戰賽中Jianxiong Xiao用的deep learning來做的物體識別與定位,另外我們自己也在用這個做產品檢測。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雷鋒網公開課|先進位造業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提升產品品質?
    如今,大數據的興起、數位化技術轉型的逐漸成熟,讓人工智慧的應用和研究逐漸完善,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將進一步融入到製造業的每一個流程中。發展先進位造業,深入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慧發展先進位造業的路徑和創新措施,對傳統企業來說意義重大。
  • 客服機器人中的深度語義技術與應用探索(附視頻+PPT)| 雷鋒網公開課
    但在實際使用中,用戶經常發現,機器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智能,它能識別文字和語音,但卻「不懂你」。這其中的關鍵便涉及到自然語言處理中的」深度語義技術「。針對這個問題,本期雷鋒網硬創公開課邀請到小i機器人創新中心的研究院陳培華為大家具體講解,在客服機器人領域的深度語義技術和應用探索。嘉賓介紹:
  • 神經認知學在機器人中的發展和應用(附PPT+視頻) | 雷鋒網公開課
    本期雷鋒網硬創公開課邀請到TIANBOT資深機器人研究工程師田博,為我們做主題為《神經認知學在機器人中的發展和應用》的分享。溫州市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特聘專家,580計劃創業人才。知乎機器人話題優秀回答者。於 2007 年開始從事機器人研發工作,工作範圍涵蓋機械設計、控制、算法等,在校期間獲得 RoboCup 人形組第四名。參與過研發小型和大型的人形機器人,輪式機器人的環境感知算法。發表多篇機器人(IROS)和人工智慧頂級國際會議(AAAI)文章,開發移動機器人超過十種,包括足式與輪式。
  • 實例介紹機械臂運動規劃及前沿研究方向(附PPT+視頻)|雷鋒網公開課
    一般來說,軌跡規劃用於無人車/無人機領域,而運動規劃主要用於機械臂,類人機器人領域。關於運動規劃的具體定義,雷鋒網新智造本期公開課特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生邱強為我們做詳細的講解。邱強目前研究方向為機械臂運動規劃,除了講解什麼是運動規劃,還會介紹他做的機器人規劃實例。同時,他還會講解目前關於運動規劃都有哪些前沿研究方向。
  • 微軟人工智慧公開課概覽 | 雷鋒網公開課
    本次公開課,雷鋒網邀請到了微軟亞洲研究院掌門人洪小文博士,為大家分享《微軟人工智慧公開課》第一章節——《微軟人工智慧概覽》中的精彩內容,介紹微軟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微軟的AI服務如何賦能開發者。整套《微軟人工智慧公開課》已在微軟虛擬學院全面上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https://aka.ms/MicrosoftAIMOOC)跳轉學習。
  • 詳解:智能醫學影像分析的前沿與挑戰 | 雷鋒網公開課
    雷鋒網按:本文整理自雅森科技高級算法研究員楊士霆,在雷鋒網硬創公開課上的演講,主題為「智能醫學影像分析的前沿與挑戰」。比較新的方法是増強式3D Haar特徵,建立整體完整的檢測器,透過scanning window檢測淋巴結。但傳統方法表現不佳,主要是維度上的限制。
  • 客服機器人中的深度語義技術與應用探索附視頻+PPT|硬創公開課
    雷鋒網「新智造」按:幾年之間,蘋果、微軟、Google、百度、阿里等巨頭都推出了以聊天為形式的機器人,應用在情感陪護、虛擬助理、客服、售後等場景中,同時也有諸多初創公司、投資機構殺入這一行業。但在實際使用中,用戶經常發現,機器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智能,它能識別文字和語音,但卻「不懂你」。這其中的關鍵便涉及到自然語言處理中的」深度語義技術「。
  • 資源|李宏毅中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2019上線(附ppt及視頻分享)
    吳恩達、李飛飛等大牛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公開課都乾貨滿滿,惠及很多學者。但是很遺憾的是他們的課程都是英文的,對於中文較差些的學生很不友好,而另外一位臺灣大學(NTU)的博士李宏毅則也是幽默風趣,在課程中加入二次元的元素,最重要的是中文授課,可以說非常適合我們入門或者重溫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知識,我們也將這門課程推薦給大家~一、作者介紹:李宏毅(Hung-yi Lee)目前任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和電機資訊學院的助理教授
  • 地圖中的語義理解 | 雷鋒網公開課
    月,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將在深圳舉辦一場盛況空前,且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創新大會。屆目前,我們正在拜訪人工智慧、機器人領域的相關公司,從中篩選最終入選榜單的公司名單。如果你也想加入我們的榜單之中,請聯繫:2020@leiphone.com。編者按:本文整理自搜狗公司王硯峰在雷鋒網硬創公開課上的演講。王硯峰是搜狗公司桌面事業部高級總監,桌面研究部和語音交互技術中心負責人。
  • 雷鋒網教育雲峰會震撼來襲
    2020已過去三分之二,「教育新基建」在經過了兩會時概念的提出、落地後,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在新基建勃發的背景下,雷鋒網為了把握教育科技發展的時代脈搏,闡明新基建與教育改革、教育數位化的關係,秉承「用技術洞見未來」的目標,重磅邀請了數位教育科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嘉賓,以系列公開課的方式,為雷鋒網讀者搭建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同時我們也創建了公開課教育垂直社群,將「最In」的技術乾貨和思維觀點零距離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 解析波士頓動力Handle機器人背後的技術(附PPT+視頻) | 雷鋒網公開...
    上周,Boston Dynamics 又發布了一段視頻,並再次推出了一款全新機器人——Handle,這也是Boston Dynamics 首次嘗試輪式機器人。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Handle 機器人能夠載重、下蹲和跨越障礙物,比上一款 Atlas 機器人更為先進。
  • 機器人程序設計之如何正確入門ROS | 雷鋒網公開課
    Top博士自2009年第一次接觸到ROS後,便認識到其在機器人開發中的重要性,並不遺餘力在國內進行推廣。然而隨著ROS近年來火熱,在教學中也發現很多新夥伴對ROS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為了加快小夥伴們的學習速度,雷鋒網本期公開課雷鋒網邀請Top和大家分享一點自己學習和使用的經驗和心得。雷鋒網本期公開課面向想入手ROS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的小夥伴,為大家梳理好學習思路。
  • 數據驅動人工智慧的實踐 | 雷鋒網公開課
    不管是說風口還是機遇,AI對科技產業創新的力量不言而喻,而在該領域積累了相關技術實力的研究者、企業創新者也希望趕上時代的列車。本次雷鋒網AI金融專場硬創公開課第一期,我們邀請到百度金融首席數據科學家丁磊博士,來分享他關於人工智慧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深度思考。
  • 哈佛創業者講述:比特幣與區塊鏈背後的真相 | 雷鋒網公開課
    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區塊鏈,以及因為區塊鏈而誕生的新事物,比如ICO?本期公開課,雷鋒網邀請到區塊鏈初創公司優權天成創始人兼CEO車克達先生來分享。嘉賓簡介:車克達,擁有俄亥俄州立大學理論數學、經濟學學士,哈佛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為了創業準備,他畢業之後先後就職於山東省電視臺和IDEO等企業。
  • 解析波士頓動力Handle機器人背後的技術(附PPT+視頻) | 硬創公開課
    上周,Boston Dynamics 又發布了一段視頻,並再次推出了一款全新機器人——Handle,這也是Boston Dynamics 首次嘗試輪式機器人。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Handle 機器人能夠載重、下蹲和跨越障礙物,比上一款 Atlas 機器人更為先進。
  • 《超智能體》作者講述深層神經網絡設計理念(附PPT+視頻) | 雷鋒網...
    它同機械、同計算機一樣,是對人類能力的一次擴展,任何人都應該可以像應用機械一樣應用人工智慧,絕不應該是大公司的專利。而深度學習可以說是目前各項人工智慧技術的核心。因擔心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入門深度學習。然而如Ian Goodfellow所說,市面上很多教程都是大量的算法羅列,並不專注於如何利用這些算法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 智能物聯助力數位化生產高飛 聯想在製造業頻獲「好友點讚」
    1月14日,聯想亮相在深圳舉辦的「2021中國智能製造與人工智慧應用論壇」,並在會上展示了其在智能化變革路上的最新成果,在後疫情時代,我國製造業已明顯出現主動推進數位化轉型和智能製造的態勢,聯想商用loT戰略致力通過括企業智能應用層、企業智能核心平臺層、業務執行層、基礎設施層四個維度,賦能工業網際網路轉型升級
  • 2018 公開課盤點應用篇:面向 AI 開發者,「猿桌會」帶你看各路大神...
    作為一個針對 AI 開發者的公開課類目,「猿桌會」自去年推出以來廣受各位的喜愛,在今年雷鋒網 AI 研習社依舊以最飽滿的誠意為大家邀請了領域內的各路大神進行分享,具體內容涵蓋深度學習開源框架、神經網絡調參和優化、開發語言使用技巧、開源工具使用心得、人工智慧/數據競賽經驗、 行業最新成果等,持續關注我們公開課的粉絲們想必也從他們身上得到了不少收穫。
  • 中國臺灣機械製造業比大陸強在哪兒?
    中國臺灣工具機工具的產值與出口值排名,歷年來都位於世界前五名內。臺灣的工具機製造生產企業90%以上集中在臺中,這裡專業配套能力很強,大部分配套件在本地區都能採購到。而在當前,在智能製造已成為未來製造業發展趨勢的背景下,中國臺灣地區工具機工具企業已經提前布局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臺中精機的智能加工單元、永進機械的智能化工廠解決方案和東臺集團的單機智能化等。這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工業4.0時代,臺灣地區工具機工具企業仍然能夠提供最好的一站式採購服務,在未來的全球工具機工具市場中仍然會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一文看懂機器學習與大數據風控 | 雷鋒網公開課
    但機器學習在風控中的作用究竟如何,有哪些關鍵技術,其優勢與缺點又有哪些呢?本期硬創公開課,雷鋒網邀請百融金服風險總監鄭宏洲,來講講機器學習與大數據風控的那些事。嘉賓介紹:鄭宏洲,百融金服風險總監。國內商業銀行模型團隊多年管理經驗,專注於大數據機器學習、信貸風險策略、模型評分管理等風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