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與觀點面對面:越過山丘

2020-12-19 金融界

編者按:8月6-9日,2019博鰲房地產論壇將在海南繼續舉辦。連續十九年的持之以恆,造就了一個屬於房地產全行業的年度盛會,此間傳奇還在繼續。

每一年博鰲房地產論壇,我們都在尋找中國地產商業領袖們的獨特故事與視野,尋找引領中國地產創新與發展的力量。

當他們的故事放置於中國房地產宏大背景時,我們將擁有全新路徑與模式,可以觀察、記錄和解讀中國的房地產行業。

觀點地產網 林中看上去心情不錯,親和、善言是大多數場合中這位房企掌舵人給外界的感覺,正如旭輝一樣始終四平八穩。

鎂光燈下的林中,語速平緩,音調不高,但邏輯清晰,仿佛整個公司的脈絡都在腦海中。

他是個典型的房地產戰略家,演講向來乾貨滿滿,不乏金句,被業內稱作"林語堂",並擁有一批忠實擁躉。

對於行業,林中曾判斷「未來3年,中國樓市走向將會是三個字:2019年一個穩字;2020年一個轉字;2021年一個啟字。」

不過,無論處於哪個周期,他都是堅定的地產看多派,反而當大環境不好時,往往蘊含更多機遇。因為,信心對企業家很重要。

比如2014年密集的樓市調控下,旭輝銷售首次突破200億元,而後更逐年加速,從百億到千億隻用了短短五年時間。

2017年,林中率領旭輝正式邁入千億陣營,並提出面向2021年的「二五戰略」,這是旭輝上市後的第二個五年,3000億和行業前八是這五年的關鍵詞。

與林中的對話安排在位於上海虹橋商務區的旭輝總部,採訪前的閒暇,我們參觀了位於一樓的旭輝品牌館,仿佛一個時間博物館,記錄了旭輝從成立至今所有重要的片段。

過去的2018年,旭輝完成銷售1520億元,同比增長46%,同時新增93個項目,並在全國70個城市擁有共計8000億貨值。

地產之外,2018年末,永升生活服務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旭輝旗下第二個上市平臺。

「永升」是林中最初創業時期的平臺名稱,他是92派企業家的代表,見證中國房地產最好時代的到來。

1992年,24歲的林中在廈門創辦了「永升物業服務公司」,最初幫開發商做銷售代理,一年之後便進入開發領域,投身時代洪流。

大多數時候,民營企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的奮鬥和眼光。從人生第二個本命年創業,到知天命之年,林中的人生軌跡與旭輝的發展始終交織。

當我們試圖剖析旭輝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時,我們期待林中是那位提供答案的人。

越過山丘

有人說,行走在沙漠是一件很無味的事,沙丘的對面還是沙丘,遠方的遠方仍是遠方,越過山丘,無人等候。

地產圈裡,旭輝是最早開始徒步的房企,2014年到2018年,這個團隊已經連續在戈壁行走5年,而且每年徒步總裡程都在不斷增加,從2014年的58公裡到2018年的133公裡,「折騰」著自己的靈魂和肉體。

林中告訴我們,這是他在眾多運動形式中挑選出來的。在他看來,在茫茫沙漠中越過一個又一個沙丘,是一件使走路都能升華出儀式感的事。

當3000億和TOP8目標驚動行業時,他需要這種神聖的儀式感來給予自己和團隊強烈的自我暗示,消滅合理,挑戰極限。

據說,每次戈壁徒步,林中都會親自落場參加,穿著編號0001的裝備,堅持走完全程。他信奉「堅持」,並且十分自律,每天睡眠5-6個小時是生活的常態,「要把企業做好很不容易,你一定要持續的去努力,像玩一樣把企業做好,我真的沒看到這樣的人」。

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近幾年規模翻番的旭輝是典型的「黑馬」,但若仔細回顧林中和旭輝的道路,會發現更像是一匹默默耕耘、厚積薄發的老黃牛。

儘管早在1992年永升物業就已經誕生於廈門,但旭輝的公開資料中,2000年才是更為官方的成立時間。因為這一年,林中從廈門來到上海,並成立上海永升置業有限公司,2004年,永升置業更名為旭輝集團。

早早來到上海,林中的解釋是「水深才能養大魚,花盆難栽萬年松」。

事實上,站在市場制高點,旭輝擁有了更寬的視野、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但同時也要直面更激烈的競爭,對企業而言,這是一場冒險。

後來,林中還曾開玩笑道:「2000年我來上海的時候,外環線沒修通,中環線沒修通,只有延安高架和內環。」

顯然林中從來都不是典型如孫宏斌的冒險家,他的選擇來自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堅定的看好。

他將中國房地產的周期分為3個20年,1978年到1998年是萌芽啟動期,1998年-2018年則是發展最快的20年。

在這黃金的20年中,旭輝經歷從誕生到2007年開始全國化布局,2012年登陸資本市場,2013年突破百億,2017年跨越千億的五個重要階段,這也是大多成熟房企的必經之路。

「中國開發商的歷史使命就是在高速增長期內完成積累,應對行業未來的轉型和變化,這樣才有可能和原來已經很大的企業競爭,不然你永遠競爭不過他們。」林中向我們闡述他的心路歷程,對話時,他會一直注視對方。就像一個被規劃好的人生路線圖,無論是行業還是旭輝本身,林中對即將要走的每一步都十分清晰。

而當他帶領旭輝翻過一個又一個規模的山丘後,或許早已發現背後並非無人等候,而是更優秀的同行、未知的形勢和激烈的競爭。越過山丘,依舊人聲鼎沸。

均衡之道

於是當我們希望林中用幾個關鍵詞形容旭輝時,他的回答是「旭輝和我個人一樣,比較中庸、穩健,想當個三好生,所以沒有很強烈的個性。」聽起來有點無趣,但卻十分實在。

轉化成具體數據,維持40%到50%的複合增長,70%的淨負債率,保持毛利率25%以上,淨利率12%以上,是旭輝從2012年上市以來一直維持的模型。

從初入上海到進入房地產15強,站在越高的位置,林中越懂得要學會彎腰,藏鋒守拙。他不希望旭輝有太多的稜角,因為平衡才能活得長久,儘管這樣意味著別人需要用更長的時間認識你。

正因為此,善於合作成為旭輝的標籤,也是戰略之一。「如果讓別人選合作夥伴,旭輝肯定會排在前一兩位。」林中對此頗有自信。

據其介紹,旭輝的合作不局限在開發、拿地、資本等戰術層面,還有戰略層面的合作,比如平安、恒基等戰略合作夥伴。但他同時強調,未來會逐漸提高旭輝自己的權益佔比。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平安自2017年戰略配售成為旭輝第二大股東以來,雙方在住宅開發、長租公寓等領域開展合作。今年4月,旭輝領寓與平安不動產成立資產投資與管理平臺,宣布未來3年內投入100億用於住房租賃項目的投資、開發及運營。

商業方面,旭輝則聯手老牌港資企業恒基、置地,先後開發旭輝恒基中心、LCM置匯旭輝廣場等商業體。在內地房地產市場,旭輝無疑是恒基最為忠實的老夥計。

對於合作,林中的態度包容而通透。在趨利避害的商業世界裡,只有真正想明白的人才能獲得雙贏。

強調利他、換位思考是旭輝作為合作夥伴的法則:「為什麼旭輝會成為很多人合作的首選,就是因為我們不計較,不是老算自己的帳。」

儘管強調均衡、順勢而為,但在拿地上,旭輝採取逆向拿地。即市場便宜的時候多拿一些,市場氣溫上來了就相應減少,對於不拿地王,林中始終引以為傲。「我們內部對市場有很強的監控和研究。」

因此,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旭輝接連在太原、成都、武漢、蘇州、長沙、天津、合肥等二線及強三線城市以相對低價的成本獲取土地。

「4-5月份為什麼看起來我們拿地很多?是因為我們以前拿了舊城改造的土地,現在要掛牌了。」林中補充到。

截至2018年底,旭輝擁有總貨值超過8000億,並逐漸建立起維持3-4年開發的土地儲備。

另據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旭輝完成銷售884.4億元,其中6月單月銷售223.4億元,同比增加約47%。

值得一提的是,為實現3000億的目標,旭輝正在調整內部組織架構,包括整合原來規模相對較小的區域公司,打造十幾個小區域集團,每個小集團平均規模在300-400億元。

像一個測算師,無論行業處在哪一個周期,林中都將旭輝精準地控制在已經設定好的模型和道路上,唯一的不確定來只會自市場和同行的突然冒起。

下個路口

對於未來20年,林中判斷市場將會是一個漫長的牛市,每年5%到8%的平穩增長,儘管增長不多,但長期趨勢肯定是往上走的。

因此,跨過千億後的旭輝稍稍放慢了腳步,而在新一個周期來臨前,旭輝需要做更重要的準備。

在這一時期,隨著客戶對品質要求提升,房地產行業開始進入品牌時代,產品和服務是旭輝更為關注和強化的部分,每年更新一次的CIFI產品系列和高端產品線「鉑悅系」逐漸成為旭輝對外的一張名片。

此外,「二五戰略」中,林中把旭輝未來可能的新盈利增長點放進了房地產+的版圖,裡面包括商業管理、物業服務、教育、長租公寓和養老。看起來,這是房企們多元化發展的典型樣本,萬科如此、龍湖如此,那些處於不同規模的房企也大都這樣設計。

不過,雖然物業公司永升生活成功上市,處於風口的長租業務領寓也提出了IPO的目標,但對旭輝而言,轉型還遠遠談不上,整個地產行業亦然。即便是萬科,當2018年調控突然閃了個腰後,也不得不立刻強調「收斂聚焦」。

從數據來看,在旭輝2018年的營收中,物業銷售佔比超過90%,剩餘不到10%來自租金收入、項目管理及物業相關服務。

林中認為,一家真正成熟期的房企,租金收入要達到30%以上,開發佔50%、60%,還有20%是其它業務,才是理想的狀狀態。

但他並不過分著急,因為房地產的增量市場還大有可為,旭輝仍在規模的爬坡階段,轉型期還得再過幾年。與此同時,太多同行的前車之鑑證明,過於果斷的轉型最終可能走向深淵。

林中預計:「這個轉型大概會花十多年的時間,我研究過一些企業的轉型,最怕一些公司今年轉型,明年就不賣了,現金流突然就斷了。」

為此,他更測算過,只有當租金收入達到150億時,企業才能單單依靠租金去維持滾動發展的需求。

顯然,這條路還很漫長。2018年,旭輝的租金收入僅有2.4億元,但同比增長超過100%。林中稱,未來三年,旭輝每年的租金收入都會成倍增長,但不會考慮將商業分拆上市。

另外,林中介紹,隨著消費升級和老齡化社會到來,旭輝亦開始布局養老業務。

在他看來,儘管目前國內養老業務尚未形成市場和盈利模式,但仍是一個可能在未來真正賺到錢的業務。雖然這頗具難度,但也正因為此,旭輝才有進入的機會。

與林中的對話持續了將近3個小時,在一個個散落各處的故事與片段中,我們開始找到旭輝的答案。

然而商業世界沒有劇透,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林中和旭輝仍在積累足夠的籌碼,靜待下個路口。

以下為觀點地產新媒體對旭輝控股集團創辦人、執行董事兼主席林中先生的採訪實錄:

觀點地產新媒體:旭輝最近幾年產品方面一直在強化。

林中:對,我們這幾年非常關注產品。每年都會請一個大師來幫我們做一個作品,我們叫大師作品,新天地、北京的項目都是。

我上次去日本說你們現在產品做得很好,他說早幾十年我們跟中國一樣,每一個國家都在走那條路,很容易做生意的時候大家都不會把產品做得很好,產品做得好的都是被市場逼的,被競爭逼出來的。

未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競爭也是一樣,一定會逼著你去把產品做好,因為你要滿足客戶品質需求的提升。

第二個是行業競爭的提升,以前不用把產品做好,把地買好就可以了,現在光把地買好還不行,還要把產品做好,兩個都要好才可以。

未來把產品做到極致,一定是個大方向。我們這幾年隨著規模的擴大,最關注的還是質量,我們叫有質量的增長,背後是財務的質量,財務要很穩健;第二,產品質量;第三,發展質量,發展能夠維持比較好的速度,這就是有質量的發展。

我們非常關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能不能隨著規模的提升同步提升,我認為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品牌,房地產行業真正開始進入品牌時代。

這是我們的戰略,旭輝「二五戰略」是四句話,第一句話,成為城市綜合運營商,我們不只是做住宅,還包括商業、辦公以及城市綜合運營,特別是在中西部,我們有一些大的地塊就是做綜合運營。

第二,美好生活服務商,不僅僅提供空間。我們原來給客戶只提供居住空間,現在商業空間、辦公空間都要提供。我們希望有美好生活的內容,所以才會有物業、養老、文化這些內容,商業最近也要做自己的IP。

觀點地產新媒體:現在領寓規模開始壯大了,物業也上市了,教育也做得不錯,教育、商業現在是上市板塊嗎?

林中:旭美現在在地產裡面,不上市。我們教育不會上市,未來會做成非營利性組織,希望只是賺合適的利潤,能提高老師工資,不希望教育賺錢,最主要是想把質量做好。

養老可能未來可以賺錢,我們養老才剛剛做,剛找到人才。養老很難做,所以才有機會做。

這個行業風口還沒有來,但是未來會很大,怎麼做好是大家要考慮的問題。我們現在開始做,做三五年,這個行業的風口就可能會來,需求就會上來。

目前我們住宅部分佔了90%,10%是商業,這是地產部分。另外物業一年20億,20億對比地產2000億隻有百分之一,20億服務費也不容易,未來可以發展到兩三百億。

觀點地產新媒體:如果旭輝進前10名,或者到第8名,您覺得哪幾家會被淘汰?

林中:我覺得那幾家都是很優秀的,不是我們幹掉他們,有些企業可能是因為自己失誤,要直接幹掉他們還是不容易。

你去看一場網球比賽,在實力相當的時候有幾兩個因素可以贏,第一,你進攻得分。第二,對手失誤送分。

在實力相當的時候,這才能贏得比賽,如果不是,會贏得很艱難,需要更長時間。

觀點地產新媒體:旭輝今年的目標完成如何?下半年會是推盤高峰期嗎?

林中:上半年完成了百分之十幾的目標,下半年完成60%的目標完全沒問題。

從行業來看,我覺得今年還是要走穩,不要指望今年會大漲,特別是一二線城市,一二線城市下半年的政策都是以調控漲價為主,三四線城市可能出現一些以跌價為主的政策。

未來市場是一個慢長牛,每年漲5%到8%,不會漲很多,但長期趨勢肯定是往上走的。

我們把中國房地產周期分成三個二十年,1978年到1998年是中國房地產萌芽啟動期,1978年城市化率只有18%,到了1998年城市化率是28%左右。

最快的是1998年到2018年,所有一二線城市最大變化都在這20年,我和他們開玩笑說,2000年我來上海的時候,外環線沒修通,中環線沒修通,只有延安高架和內環。

這20年是房地產高速發展的20年,這20年的特點是高速增長,高頻波動,房價漲得很快。

未來20年是發展第三階段,是平穩增長期,平穩增長期一過,中國房地產就會進入成熟期,就像香港一樣。成熟期最大的標緻是城市化率到了75%,發展很慢了,大量的基建都做完了,大量要蓋的房子都蓋完了。

我在思考一個大的問題,為什麼這一輪香港上漲已經16年了,終於出現了短暫的調整,為什麼和以前的周期不一樣?背後有兩個核心問題,第一,土地供應非常少。第二,香港能夠吸引很多外來移民,需求保持旺盛,基本上是供應偏緊的狀態。因為香港一年只供應2萬到3萬套新房,沒辦法大規模供地。

第二個大問題,過去這十幾年世界的科技沒有突破性進展,很多國家,包括西方國家勞動市場效率沒辦法大幅度提高,經濟不是很好。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央行都在使用寬鬆的貨幣政策和低息政策,這是造成資產價格不會下跌最主要的原因。因為大家都不敢把流動性收緊,一收緊經濟就不動了,沒有新的動力。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覺得20年後中國還會剩下多少發展商?

林中:我認為能夠做到前面的,能夠做好的大企業是50到100家以內,剩下一大批都是小型企業。

看美國、香港和日本的市場,他們在這個過程結束後就剩下兩類企業,第一類,大的頭部企業。第二類,很小,但是非常有獨特競爭能力和個性的企業。

觀點地產新媒體:閩商都很拼,您覺得未來小企業還有做大規模的機會嗎?

林中:我們1993年就開始做開發,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幫開發商做銷售代理,我們覺得當時開發商做的產品太爛了,沒有產品和服務,後面賣起來就很困難,我就想乾脆自己做。

當時我想要把營銷的「營」導入進去,不能只是「銷」,以前都只是銷售,不管產品怎麼樣,我們那個時候才介入開發。

我覺得川商也很拼搏,都是艱苦創業,可能是當初沒看明白。這個行業變化不容易看明白,回過頭來能看明白,但是當時看不明白。

很多人問我未來幾年衝規模嗎?我說未來衝規模很難,以前可以衝規模是因為波動期。第一,你在高速增長期,1998年到2018年是高速增長期。

現在雖然這個行業還在增長,但是平穩增長期,平穩增長期衝規模和高速增長期衝規模相比事倍功半,付出一倍的努力可能只能取得一半的效果。

第二,衝規模就要加槓桿,但是未來這個行業整體趨勢是去槓桿,很難逆市加槓桿,政策也不允許你加槓桿。不能加槓桿就很難衝規模,這兩個條件限制了未來衝規模沒以前那麼容易。

第三,房價沒有波動,很多人高價拿地,以前扛兩年就扛出來了,但是現在高價拿地扛五年、八年都扛不出來,有可能越扛窟窿越大。

這三個條件一變,未來想衝規模很難。

觀點地產新媒體:旭輝未來會保持什麼規模的增長?

林中:我們「二五期間」保持40%左右的複合增長率,我認為要衝規模都不是40%,都是一倍、兩倍的衝規模,不然怎麼衝上去?維持20%、30%不叫衝規模,這叫正常增長。

地產銷售上要有規模,前面兩年不投資,後面怎麼會有規模?要衝規模就要投資,如果靠自身滾動資金髮展,維持20%到40%的增長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要超過這個增長幅度,就必須要加槓桿,但是未來幾年整個行業在去槓桿。

觀點地產新媒體:旭輝很擅長合作,未來權益方面會提高嗎?

林中:我們會逐步提高權益比例。

我覺得合作還是要的,對旭輝來講合作是個戰略,提高合作權益比例並不是說不合作,但是這個戰略是不會去改變的,因為合作有合作的好處,特別是對於民營企業,民營企業要朋友多。

為什麼旭輝合作戰略比較好?是因為我們堅持合作的理念,第一,合作的時候風險是分散的,特別是現在一二線城市的地價都很高,自己做也可以,但是合作開發風險就小,萬一沒有判斷對,不確定性不大,有時候不容易看準。

雖然可能利潤也少了一點,但是更安全,我們把安全擺在第一位。

第二,我們合作的時候一直倡導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理念,沒有這個很難長期合作,成為戰略合作夥伴也很難。

另外,我們強調利他,合作的時候要有利他精神,不要老是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考慮別人的利益,要先考慮合作夥伴的利益和訴求。

為什麼旭輝會成為很多人合作的首選?就是因為我們不計較,不是老算自己的帳。

我們很理解合作夥伴的訴求,大家都覺得我們是一個很容易溝通的合作夥伴。因為我們會把很多東西想明白,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為什麼要讓合作夥伴做?有時候要換位思考。

如果讓別人選合作夥伴,我們肯定會排在前一兩位,最好的合作夥伴,大家合作開心。

我一直和合作夥伴講旭輝經營管理理念、經營管理的原則和哲學,因為現在企業越來越大,我希望大家理解這個東西,在經營管理過程中能夠用這些東西做好自己的工作。

觀點地產新媒體:旭輝一直比較穩健,您覺得負債率降到多少是合理的?

林中:不說合理,因為合理不合理還要看市場和產品變現能力。香港的那些大公司現在的淨負債率降到了20%到30%,但是有個最大的問題,他們的資產變現能力非常弱,因為持有物業多了。

中國未來也會這樣,我相信再過20年,能夠存活下來的那些大型企業基本上也是這樣,租金要佔到30%以上,開發佔50%、60%,還有20%是其它業務,那個時候也差不多是20%到30%的淨負債率。

因為模型不一樣,現在不能用香港的模型來要求內地的房企。

上次怡和集團主席來訪,因為我們有一個合作的項目,他問我做地產做了多少年,我說做了26年。他說他們家做了160年地產,現在每年能夠增長5%都10%都覺得很好。一年如果增長10%,再做160年是什麼樣的狀況?他說我們增長很快。我跟他說:你是老人,我們是新人。

我們如果不能高周轉積累實力,等市場進入成熟期以後,如何與你們競爭?永遠幹不過你們。

中國開發商有歷史使命,歷史使命就是在中國高速增長期內完成積累,應對行業未來的轉型和變化,今後才有可能和原來已經很大的企業競爭,不然永遠競爭不過他們。

觀點地產新媒體:旭輝的模式未來也會是開發業務逐步往下,自持部分會繼續增加?

林中:現在我們還不會馬上轉型,還得再過幾年,這個轉型期還沒有到。

轉型大概會花十多年的時間,我研究過一些企業的轉型,最怕一些公司今年轉型,明年就不賣了,現金流突然就斷了。

我一直跟他們說,不能靜態看負債率的高低,靜態看就沒意義了,應該看背後的生意模型,包括資產變現能力、流動性、現金流,還有負債結構,如果靜態看就沒意義。

像我們這種現在淨負債率是70%左右,但是未來幾年會降下去,因為不會增長那麼快。想要增長40%、50%,還要不負債,這個怎麼做?不可能的。

這是中國開發商在中國高速增長期過程中市場給的紅利,如果不在這個時期內完成積累,市場一定會走向成熟,成熟期的競爭模式就不是今天這樣。

成熟期剩下的就是大企業和小企業,大企業資產很雄厚,負債率很低,融資成本很低,持有部分租金佔了收入的30%,但是這個轉型需要十幾年。

SOHO潘總說了一句話,他說「你們負債率高,風險太大」。我說:是,你看我們70%是很高,就像開車,但不開車不是最安全?如果不借錢發展,負債率是很低,但是過幾年更小了,在這個市場上已經沒有競爭能力。

觀點地產新媒體:過于謹慎有時候也不是好事。

林中:核心是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看不看好。我經常跟他們說,你是看多還是看空,你長期看空,每次調整你都會出局,我們是看多,每次調整我們都認為有機會,越是房子賣不動,就越是機會,信心很重要。

你一看空,碰到很多預料不到的政策和看不懂的時候,有一些風吹草動和波折就出局了。但對於看多的人來說,他們看到的是機會。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希望業內怎麼看旭輝?

林中:旭輝和我個人一樣,比較中庸、比較穩健,想當個三好生,所以旭輝沒有很強烈的個性。

我們還是比較講究中庸,講究穩健,不希望旭輝有太多的稜角。回過頭來也是旭輝給投資者的印象,發展說快又不是最快的那一個,說穩健又不是負債率最低的那一個,我們在追求平衡。

企業經營難度大的是做到均衡,因為平衡才能活得長久。我一直講穩中求進,有好有壞,別人認識你的時間要長一點,包括投資者。

觀點地產新媒體:當初為什麼選擇做戈壁徒步活動?

林中:當時我們想很多人去登山,但是員工沒辦法參與,因為登珠穆朗瑪峰是高消費的,沒有三五個月的準備時間,沒有幾十萬是不可能登上去的。去跑馬拉松,很多人年紀大了膝蓋受不了。

我們就想能不能有一項運動能夠讓員工最容易參與,那就是徒步走路。第二,有沒有個儀式感的東西讓走路升華得有意義?那就是戈壁徒步。

我們當時提倡消滅合理、挑戰極限,因為我們覺得一個企業的執行力碰到挑戰和問題,很多人在討論什麼是合理。

旭輝原來提了「五高」,高目標、高績效、高激勵、高成長等,這些方面不能講太多的合理。

我們認為人具有很大的潛能,努力一把後會發現潛能很大。另外,人不能總是在舒適區裡面,一旦這個行業變化,會有巨大的風險。

我讓我的員工去走戈壁有兩個好處,第一,自己的潛能被釋放出來了,很多人到終點的時候會痛哭。我跟他們講,不是你徵服了戈壁痛苦,因為戈壁就在那裡,其實你是被自己所感動,你突然發現自己有巨大的潛能,你都能夠徵服戈壁,同樣能夠徵服很多困難。

過程中很困難,很多人到終點流淚,是被自己在那一刻的感悟,那一刻的升華所感動。我每次都自己走,而且走完了。

觀點地產新媒體:旭輝今年拿地的節奏怎麼樣?

林中:旭輝拿地基本上採取逆向拿地的方式,市場便宜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多拿一些,市場氣溫上來了就會少拿一點,內部對市場有很強的監控和研究。

我們去年4季度和今年1季度拿地比較多,4-5月份開始減少拿地。4-5月份為什麼看起來拿地很多?是因為我們以前拿了舊城改造的土地,現在要掛牌了,沒辦法。像太原、武漢的土地都很多。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工作很拼,平時怎麼減壓?

林中:運動,我現在最大的運動是滑雪,因為我要找一項運動,夫人也可以做,小孩也可以做,所以就選擇了滑雪。

第二,滑雪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只要腳抖一抖可能就會摔倒,所以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精神高度集中的時候其實是精神高度放鬆,因為集中在速度和滑雪上,不會想工作和其他事,否則你一直想工作怎麼做。

我認為做企業很難像別人說的輕輕鬆鬆,像玩一樣把企業做好,我真的沒看到這樣的人。

想要把企業做好很不容易,一定要持續的努力。特別是在民營企業,企業家的奮鬥,願意不願意把企業做大,對企業影響很大。如果連老闆都不想做了,下面的人更不想做。

領袖訪談:領袖的意義絕不在於複製性,而在於他的命運成為詮釋時代進程的符號。

本文源自觀點地產網

相關焦點

  • 楊宗緯新歌越過山丘歌詞 越過山丘試聽
    楊宗緯新歌越過山丘歌詞下載 越過山丘在線試聽  致李宗盛先生  楊宗緯唱人生如歌,高曉松寫《越過山丘》  就讓我隨你去,讓我隨你去  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  向著開滿鮮花的山丘  揮揮衣袖  人生最好的結語,或許只是一首歌:輕輕地唱,淡淡地印在心裡,慢慢地遺忘……人世間遊過一遭
  • 越過山丘李宗盛
    越過山丘 雖然已白了頭 喋喋不休 時不我予的哀愁 還未如願見著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丟 越過山丘 才發現無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喚不回溫柔 為何記不得 上一次是誰給的擁抱
  • 聽《山丘》《越過山丘》有感
    今天,偶爾從收音機中聽到了楊宗緯唱的《越過山丘》,那熟悉的旋律「越過山丘,越過山丘」深深地吸引了我。相同的旋律,不同的情境,這也許就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年齡,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吧。李宗盛的《山丘》也是如此,遺憾我們從未成熟,人就老了。曾經年少輕狂,不懂得珍惜。讓女人把妝哭花,也不去管 。到現在人老了,才發現無人等候,頭白了,把自己搞丟。於是開始向真情挑逗,直至死休。這是多麼地悲涼,六十歲回憶往事,傷了別人傷了自己,一生掙扎一生奮鬥,卻錯事連篇。歌詞中央雜著悔恨和無奈,一杯咖啡夾著酒,已經不知是什麼苦滋味了。
  • 從山丘到越過山丘:歲月不可回頭
    小編最近就是被一首楊宗緯的《越過山丘》洗腦。楊宗緯低沉細膩的嗓音仿佛一個千帆歸來的歌者,伴著動人的旋律低吟淺唱,將年少的那些遺憾緩緩道來。歌曲《越過山丘》人生最好的結語,或許只是一首歌:輕輕地唱,淡淡地印在心裡,慢慢地遺忘。人世間走過一遭,好與壞都已看淡,歲月如歌。
  • 當《山丘》遇到《越過山丘》,當李宗盛遇到高曉松
    比如「說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 僥倖匯成河 然後我倆各自一端 望著大河彎彎 終於敢放膽 嘻皮笑臉 面對 人生的難」,比如「也許我們從未成熟 還沒能曉得 就快要老了 儘管心裡活著的還是那個年輕人」,又比如「越過山丘 雖然已白了頭 喋喋不休 時不我予的哀愁 還未如願見著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丟」,再比如「我沒有刻意隱藏 也無意讓你感傷 多少次我們無醉不歡 咒罵人生太短 唏噓相見恨晚 讓女人把妝哭花了
  • 越過《山丘》,誰在等候
    他花了10年時間,最終創作了《山丘》這首歌。 的確,《山丘》真的是一首讓人念念不忘的歌。 有人說,年少時聽不懂李宗盛的《山丘》,聽懂《山丘》時已是不惑年。少年時,欲賦新詞強說愁的時候,極愛聽老李的歌,總覺得那個時候聽他的歌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感受和品味,雖然大多數他歌裡的情緒自己未必真的能體會,甚至是完全不明白的。年輕奮鬥的時候,有那麼一段時間覺得老李的歌有點「消極」,不給力。
  • 林中與觀點面對面:旭輝的後天|博鰲20年
    值此「博鰲20年」之際,觀點地產新媒體遍尋二十年來中國地產商業領袖們的傳奇故事與獨特視野,並推出「博鰲20年」系列採訪特稿。未來,我們還將繼續見證。觀點地產網 與林中見面的前一天,旭輝剛剛公布了半年銷售業績,上半年銷售807億,6月份賣了251億,創了單月新高。
  • 《越過山丘》計日可待,高瀚宇帥氣出鏡,女主更是颯爽英姿!
    譬如,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部新劇《越過山丘》,便是一部有關於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都市勵志類情感劇作。 《越過山丘》海報 那麼關於《越過山丘》這部劇的整體質量究竟如何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
  • 李宗盛越過山丘:遇見更好的自己
    越過山丘 才發現無人等候喋喋不休 再也喚不回了溫柔為何記不得上一次是誰給的擁抱,無知地索求,羞恥於求救,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所寫,一生所求太多,會很累,到頭一場空。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喋喋不休時不我予的哀愁,還未能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
  • 聽高曉松的《越過山丘》,紅了眼眶,誰的人生不是越過一個個山丘
    聽高曉松的《越過山丘》,聽第一段就紅了眼眶,誰的人生不是在越過一個個山丘呢!從老家回深圳的高鐵上,無意中聽到了楊宗緯唱的這首高曉松作詞作典的《越過山丘》,一下子就認出了他的聲音,楊宗緯的標誌性充滿深情的哭腔嗓音是非常具有辨識度的,仔細聽著那歌詞裡的意境,還有聲音傳達出來情感,直接讓我熱淚盈眶,我到底是淚點有多低,還是因為實在是其中那充沛的情感故事觸動了我內心,產生了共鳴,我無從而知!
  • 高曉松楊宗緯《越過山丘》曝光 致敬李宗盛
    如今節目剛上線不到一周,他果然兌現承諾,6月21日,在新一期《文青手冊02:李宗盛,越過山丘》節目中,由他作詞作曲、楊宗緯獻唱的新歌《越過山丘》首段曝光。  而比錄歌的陣仗更重要的是,如同節目和歌曲名所示,《越過山丘》意在致敬音樂圈大哥李宗盛的《山丘》,高曉松表示新歌的風格與旋律都在向李宗盛的作品致敬,演唱者楊宗緯也是深受李宗盛提攜的後起之秀。  高曉松還說:「李宗盛可能是華語音樂最大的一口井,當這口井滋潤到那麼多滾石唱片當年的歌手的時候,他周圍其實形成了一片森林,枝繁葉茂。」
  • 越過山丘,是否有人等候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攀越山丘。一座又一座,我們看到山丘以外的陌生。一次又一次,陌生變成熟悉,我們又開始翻越,發掘更多陌生。有人在山丘外,遇到自己靈魂的倒影,欣喜而擁,歡歌同行;有人在山丘外,除了自己誰也沒遇見,孤寂勇敢,毅然獨行。我翻越山丘,從不疲乏。
  • 高曉松與楊宗緯合作《越過山丘》 致敬59歲李宗盛
    最讓人感慨的就是《山丘》這首歌吧,一句「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李宗盛大哥寫了10年,其中無限滄桑感慨,讓多少人黯然淚下。——黃庭堅《越過山丘》越過山丘,遇見十九歲的我戴著一雙白手套,喝著我的喜酒他問我幸福與否,是否永別了憂愁為何婚禮上那麼多人,沒有一個當年的朋友我說我曾經挽留,他們紛紛去人海漂流那個你深愛的小妞,嫁了隔壁的王某我問她幸福與否,她哭著點了點頭後來遇見過那麼多人
  • 工業題材影視劇創作如何「越過山丘」
    近日,在江蘇衛視、愛奇藝和騰訊視頻聯動播出的電視劇《越過山丘》圓滿收官。該劇由中廣天擇、容悅影視聯合出品,以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民營汽車行業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歐陽夏蘭和彭越在命運的波折中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實現人生價值,走到一起的故事。
  • 從電視劇「越過山丘」的劇情設計說起
    變成了電視劇「越過山丘」,由容悅(北京)影視文化傳媒、中廣天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源自晉江文學城籤約作家阮棹的小說《金龜記》,原著編劇:蘇芸盟、蔣冰、孫柯、虢爽。改編/編劇:吳瑕、白晶、馬驍——《越過山丘》電視劇劇本。總編審:周勁翔,導演:沈煜傑,由張儷、高瀚宇、周奇奇、張楊智子、柳小海、陳牧揚、陳昱同等主演。
  • 我越過山丘,卻發現你沒等候
    有朋友問,李宗盛的《山丘》中「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是什麼意思?我說,就好像你匆匆忙忙終於將手機充上電,開機了才發現,他沒有回覆你。看完這個回答,莫名的心酸。越過山丘,喋喋不休,卻沒有往日溫柔。我覺得,李宗盛說的那些感情,應該在婚後多年才能感知的東西,只是為什麼我一個未婚大齡青年也能品味到其中的無奈呢。是感情與年齡無關,還是年齡本來就有區間。
  • 一場由《越過山丘》引發的追憶青春浪潮
    近日,由高曉松作詞作曲、楊宗緯演唱的《越過山丘》致李宗盛先生,以真摯的情感描繪出過去、現在、未來所面對的傷痛與領悟,引發廣大歌迷的熱議和討論,迅速掀起了新一輪的青春懷舊浪潮。
  • 《越過山丘》首播3集,豆瓣0劇評
    越過山丘:「速度與激情」撲街,首播3集豆瓣0劇評由沈煜傑》正在江蘇衛視熱播中,該劇講述了商業調查師歐陽夏蘭,在一次任務執行過程中,與天冠集團二公子、「越過山丘」汽車研發機構創始人彭越的命運巧妙連接在了一起,兩人幾經波折,最終克服重重困難走到了一起的故事 。
  • 高曉松音頻節目曝光楊宗緯新歌《越過山丘》
    如今節目剛上線不到一周,他果然兌現承諾,6月21日,在新一期《文青手冊02:李宗盛,越過山丘》節目中,由他作詞作曲、楊宗緯獻唱的新歌《越過山丘》首段曝光。  而比錄歌的陣仗更重要的是,如同節目和歌曲名所示,《越過山丘》意在致敬音樂圈大哥李宗盛的《山丘》,高曉松表示新歌的風格與旋律都在向李宗盛的作品致敬,演唱者楊宗緯也是深受李宗盛提攜的後起之秀。  高曉松還說:「李宗盛可能是華語音樂最大的一口井,當這口井滋潤到那麼多滾石唱片當年的歌手的時候,他周圍其實形成了一片森林,枝繁葉茂。」
  • 越過山丘,世界溫柔依舊
    「越過山丘 雖然已白了頭喋喋不休 時不我予的哀愁越過山丘 才發現無人等候喋喋不休 再也喚不回了溫柔」。《山丘》,據說是李宗盛用了十年的時間寫的一首詞,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他一生中難以逾越的巔峰之作。初聽山丘,是在西安的未央街。彼時,盛夏。我們自駕2000多公裡穿越九個省和京津兩個直轄市只為一睹長安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