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下午,第二屆姑蘇區「臘八」民俗文化節開幕式在姑蘇區市民文化活動中心拉開帷幕,這也意味著歷時一個多月的「臘八」民俗文化節進入高潮。本屆臘八文化節自去年12月16日開幕以來,8萬老山塘人在家門口參與、體驗50餘項特色活動,在規模、規格、影響力上都超過上屆。
還節於民 讓人們感受新春將至的喜悅
虎丘街道圍繞「臘八憶·幸福傳承」「臘八義·感恩同享」「臘八譯·情聚樂活」「臘八益·暖冬大愛」四大主題,開展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參與性高的節慶活動,以活態保護的方式,既全力保護臘八民俗文化的民間性、群眾性、文化性、本真性,同時也注意傳承傳統民俗文化中的精華,將科學、樸素的民俗活動還節於民。
蘇州民俗博物館館長沈建東介紹,臘八節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神農時期,脫胎於祭祀農業八神的典禮,寓意著農民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能有好收成,後來演化出的喝臘八粥的習俗同樣含有此意。在北宋時期,還有「打夜胡」的習俗,街市貧民、乞丐,三五成群,裝扮成神鬼、判官、鍾馗、灶王等形象,敲鑼打鼓,沿門乞討。市民通常會施捨些吃食、衣物,既表現了淳樸市民的樂善好施,也寄託著驅趕瘟疫,祈禳避災的美好願景。
一直以來,虎丘街道用科學的方式延續古老的習俗。他們邀請多名資深醫生、老中醫進社區,為居民普及臘月養生的方法。其中,老中醫程大建分享了冬季養生「四要」理論,市立醫院北區的退休專家赫炎光送來了自創的養生口訣。另外,仁安社區邀請居民嘮一嘮「養生經」,清塘社區居民馮惠娟烹飪養生粥,給社區居民送上養胃美食;嘉業陽光城社區的臘八美食節,邀請四方居民,呈上了包括「臘八餃」「臘八蒜」在內的20多道各地臘八美食。
「過了臘八就是年。」在碩房莊社區的傳統手工藝展示現場,多名老藝人秀了一把絕活。棕編、糖人、剪紙……「狗」形狀的手工藝品層出不窮,伴著臘八粥的雲霧繚繞,讓在場人員都感受到新春將至的喜悅。
送出一碗粥 「焐熱」百姓心
北宋時期,江南地區就有了過臘八的習俗。對於蘇州人來說,臘八節既是闔家團聚,分享臘八粥的日子,也包含了祈願豐收、長壽、吉祥的美好願望,傳達著「感恩、節儉、孝順」的精神內核。繼承和發揚臘八節中飽含的深刻文化思想內涵,對於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月15日,虎丘街道在廣濟公園和山塘街設立施粥點,向路過的居民分發臘八粥,還為孤老送去了熱粥,貼上了春聯,為轄區所有困難居民送上裝有臘八米的福袋。統計顯示,當天有超過1000戶居民收到這份「愛心禮物」。相同的善舉在市井街巷也上演著,仁安社區的季金良、嚴毛頭夫婦每逢臘八都要給街坊鄰裡送粥,迄今已二十餘年,送出的臘八粥超過2000碗。
「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臘八文化的內核之一。沈建東說,過去吃臘八粥,要等到正午,給家中最長者奉上第一碗粥。《姑蘇四季竹枝詞》中記載「調和百果成佳味,有碗先盛曝背翁」,既寄託了對長者身體安康的祝福,也表達了晚輩的孝順。在文化節的「孝親睦鄰」人物評選中,挖掘出了二十位以溫良恭儉和睦家庭、以古道熱腸團結鄰裡的優秀人物。比如:虎丘路社區居民呂美雪多年照顧高齡鄰居,來運社區黨員陸玲娣投身公益,風雨無阻……今天,將為這些平凡的楷模頒獎。
據悉,虎丘街道及各社區還為孤老、困難戶、環衛工等送粥超過2000份,同時開展愛心義賣、慈善募捐、探望孤老等慈善活動,讓臘八的恩澤輻射更廣,將滿滿的正能量灑向姑蘇的小橋流水。正是這些人和這些粥,使得「今年臘日凍全消」。
1000個家庭畫「臘八」 代際交替中延續古老民俗
今年,民俗文化節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多層次廣泛宣傳,而且在活動設計中更加新穎、更加有趣、更加充實,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
在繪畫大賽現場,幼兒園的孩子們以「碗」為畫布,以想像力為筆,盛出了一碗碗滿載童趣的「臘八粥」。這一活動得到轄區內6所幼兒園的支持,共計1000戶家庭參與,評委組精選出140幅作品參與最後的展評。同樣竭盡全力的還有轄區內的中小學。在感恩詠頌調的演出現場,8所中小學的學生同臺演出,朗誦、舞蹈、京劇,甚至古裝秀都成了學生們解讀臘八內涵,演繹臘八文化的形式。為了呈現出完美的「臘八秀」,200多名小演員提前兩個月開始排練。
各個社區開展的臘八系列活動同樣得到了八方支援。一聽說社區要辦活動,嘉業陽光城社區居民黃鳳湘就特別起勁。上午九點半的活動,八點半她就帶著煮好的臘八粥到場。正是因為有了她秘制的十四味臘八粥,社區活動才更加「別有風味」。湖田社區的制粥技藝PK賽能成功舉行,少不了小外援的幫助。社區共建單位蘇州第三十中學不僅派出了5名學生參賽,校長還親自上陣作指導。比賽現場,李文靜同學演示的燜燒杯製法技驚四座,給傳統的臘八粥增添了科技元素。
「如何讓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參與到文化節中,這是籌備組重點考慮的一個問題。」虎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何強說,他們希望通過參與度高、趣味性強的活動形式,吸引居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臘八民俗的了解,強化對文化內涵的認識,讓傳承千年的古老民俗在代際交替中延續,讓心懷感恩、孝親睦鄰等臘八精神在全民參與中「遍地開花」。(蘇州日報記者 管有明 通訊員 陳巧新 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