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今日頭條看到這樣一段描述——
「月薪3000元被公婆說不配給孩子報上萬的補習班。前幾天,閨蜜找我哭訴,說氣炸了。
原因是她月薪3000元想給成績差的孩子報個補習班,考察了很久,覺得挺好的,但是一個暑假就要一萬多。
家裡人都很反對,尤其是公公婆婆,還說自己在家教教就得了,那麼小的孩子報什麼補習班,浪費錢。難道月薪3000元就不配給孩子報補習班嗎?」
說實話,看完這個報導,曦曦媽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位媽媽把補習班神化了!關於補習班的問題,我認為家長必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孩子有沒有必要上補習班?
最近,女兒班上掀起了一股幼小銜接的輔導班浪潮。很多家長覺得,想要孩子進入一年級之後取得好成績,必須把幼小銜接利用起來。還有的家長甚至是覺得,別人的孩子都在報名幼小銜接,我不給自己的孩子報名,這豈不是自甘落後了嗎?
如今,在補習班的問題上,跟風現象極其嚴重!其實我一直覺得根本沒有必要讓有效銜接,反而在這個暑假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才是最為根本的問題。比如:正確的握筆姿勢、正確的坐姿、早睡早起的習慣、文明用語的習慣、待人有禮貌的習慣等等。
(2)孩子的性格是否適合上補習班?
身邊有一個家長,為了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特意在家教了孩子接近500個漢字。本以為超前學習,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卻不曾想這卻成了孩子厭學的開端。到了幼兒園之後,老師上課孩子根本不聽,理由就是「這個字我會認」。
在外面上了口才秀的輔導班之後,再次回到幼兒園的課堂,孩子會一臉不齒的指著老師:「你教錯了,還有些內容你都教掉了。」因為孩子在輔導班學的是那篇課文的全部內容,而幼兒園的教材裡卻只是節選了部分文字。
不可否認,一部分性格沉穩的孩子,在上了輔導班之後的確對知識點的掌握會更加紮實。但對於那部分性格比較隨意的孩子,在輔導班把零食吃多了,等到學校吃正餐的時候,自己就不願意吃了。
(3)反思一下有沒有越補越差的風險?
輔導班的師資力量與學校老師的師資力量,這差距絕對是有著懸殊的。經常都聽表姐感嘆:「哎呀我的天,怎麼我以前班上那些成績差的同學,好幾個都去輔導班上班了。輔導班的門檻就那麼低嗎?」
為什麼輔導班越補越差的現象總是在不斷上演?今天曦曦媽就來幫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輔導班的超前學習,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我已經會了」的錯覺。等到學校老師正式授課的時候,孩子早已把心思放到了玩耍、開小差等事情之上,根本無心學習。第二,輔導班的補習,其實就是課堂內容的翻版,甚至做不到課堂內容那樣的深入。同樣的內容,反反覆覆地聽,孩子自然會反感,自然會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4)把錢花在刀刃上,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跟風。
看看往屆的中考高狀元也好,再看看2020年的中高考狀元也罷,有幾個是通過補習而獲得提升的?幾乎所有的狀元,都是與補習班零掛鈎的。
平日裡,引導孩子把學習習慣養好,嘗試著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完全可以消化很多很多內容,根本沒有必要花巨資上補習班。
月薪3000元,讓孩子上一萬多的補習班,曦曦媽真的很好奇,那個補習班究竟用了哪些廣告語,能夠把家長迷得如此神魂顛倒。試想一下,當一個暑假下來,並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時,您認為維權會很容易嗎?
補習班的套路,千篇一律,為什麼到如今還有家長不肯相信事實呢?有的補習班,為了證明自己的補習有效果,在課程結束前,特意開展一場考試,讓同學們以成績作為回報父母的最好證明。但往往孩子在考試之前就知道了答案,是機構和孩子一起企圖矇混家長而已。
(5)完全寄託於補習班,勞財傷命成結局。
我們始終要相信,學校的教育才是孩子需要吃的正餐,而補習班頂多就只能算是一個零食。如果零食吃得太多了,孩子必定吃不下正餐,因為孩子自認為飽了,根本不會在學校的正課上下功夫。
一般情況下,補習班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提高,一個補缺。當著兩個作用對孩子來說都毫無意義的時候,那麼花錢上補習班將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補習班的費用,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很多機構卷錢跑路,也不是一回兩回的事情。前幾天,看了一個報導,家長花7800元提高孩子的記憶力,結果幾天的培訓結束後,孩子僅僅只是會被圓周率而已。
————————
在補習班的問題上,您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發表您的觀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