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遠點,特徵數」只須全等一點通(2020年常州第27題)
說起全等三角形,那可是學習幾何的老朋友了,從七年級開始接觸它,到九年級複習備考,可以說,大凡幾何綜合題,很少沒涉及到它的,特別地,它也是某些壓軸題的點睛之筆,通常會隱藏在幕後,一旦通過分析找出,剩下的事兒就好辦多了。
2020年常州的幾何壓軸題,先是用兩個新概念做足表面功夫,而最終返璞歸真,一線三直角模型(K型全等)完成難點突破。
題目
如圖1,圓I與直線a相離,過圓心I作直線a的垂線,垂足為H,且交圓I於P、Q兩點(Q在P、H之間).我們把點P稱為圓I關於直線a的「遠點」,把PQ·PH的值稱為圓I關於直線a的「特徵數」.
(1)如圖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點E的坐標為(0,4),半徑為1的圓O與兩坐標軸交於點A、B、C、D.
①過點E畫垂直於y軸的直線m,則圓O關於直線m的「遠點」是點________(填A,B,C,D),圓O關於直線m的「特徵數」為_________;
②若直線n的函數表達式為y=√3x+4,求圓O關於直線n的「特徵數」;
(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直線l經過點M(1,4),點F是坐標平面內一點,以F為圓心,√2為半徑作圓F,若圓F與直線l相離,點N(-1,0)是圓F關於直線l的「遠點」.且圓F關於直線l的「特徵數」是4√5,求直線l的函數表達式.
解析:
(1)對於新概念「遠點」,利用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很容易理解,即直線與圓相離的前提下,圓周上離垂足H最遠的點,「特徵數」即圓直徑與最遠距離的乘積;
①在圖2中,垂足為點E,於是遠點為D點,而BD=2,DE=5,因此特徵數為10;
②注意直線n是經過點E的,作出這條直線會發現它與坐標軸圍成的三角形是特殊直角三角形,如下圖:
△EOF是直角三角形,點F坐標不難求,為(-4√3/3,0),我們可求出tan∠EFO=√3,則∠EFO=60°,接下來繼續利用三角函數在Rt△HOF中求OH=2,然後求出PH=3,那麼特徵數為2×3=6;
或者利用面積法在△EOF中求其斜邊上的高,或者用勾股定理計算都行;
(2)讀完本小題條件,需要明確的事實是直線l並不確定,但特徵數是定值,特徵數是圓直徑與最遠距離的乘積,其中圓直徑也是定值,則意味著最遠距離也是定值,有了這個基本認知,後面的思維便基本不會太難。
那麼這個最遠距離究竟是多少呢?我們先解決這個問題
由題意可知圓直徑為2√2,特徵數是4√5,兩者相除即可得到最遠距離為√10;
現在圖形應該很好畫了,經過點M的直線有無數條,其中滿足點N到直線l距離等於√10的應該有兩條,我們一起來作出這兩條直線來,先利用圓及其切線來作圖,第一步:以點N為圓心,√10為半徑作圓N,然後過點M作圓N的兩條切線,得到直線l的兩種位置,如下圖:
圖中的MH和MH'就是直線l可能的兩種位置,在此基礎上,我們繼續作圖,找到圓心F即可開始解答,如下圖:
這是其中一種情況,我們前面已經求得了HN=√10,同時MN長度可求,為2√5,發現紫色三角形Rt△MHN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很顯然可構造一線三直角模型,過點H作x軸的垂線KL,再過點M作KL的垂線,則出現K型全等三角形△MKH≌△HLN,不妨設KH=LN=t,則HL=KL-KH=4-t=KM,而從橫坐標觀察,KM=OL+1=1+t+1=2+t,可列方程4-t=2+t,解得t=1,於是H(-2,3),將它與點M代入直線y=kx+b中,求出解析式為y=1/3x+11/3;
我們將上圖沿MN對稱一下,便得到下圖:
和前一種情況類似,仍然設KH=t,則HL=4-t=MK,而從橫坐標觀察,得MK=NL-2=t-2,可列方程t-2=4-t,解得t=3,於是H(2,1),將它與點M代入直線y=kx+b中,求出解析式為y=-3x+7.
解題反思
新定義往往建立在舊定義基礎之上,本題的新定義並不複雜,基礎是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點到直線的距離,圓周上點到直線的距離,在最後一小題作圖過程中,需要理解過點M的直線到點N的距離為√10即我們所求直線l,過點M的直線有無數條,但這無數條直線中,距離點N距離為√10就只有兩條,為什麼只有兩條呢?由於點到直線的距離是垂線段的長度,因此需要有一個圓,以點N為圓心,√10為半徑的圓,其中√10即特徵數4√5告訴我們的,這需要對特徵數定義理解透徹,即最遠距離為√10,在學習圓的切線時,我們已經畫過圖,過圓外一點作圓的切線,可畫兩條,這也是為什麼最終有兩種情況的原因。
確定了直線l的兩種情況,剩下的任務相對就簡單了,其實在給學生講題的時候,這個環節往往很容易被忽視,即為什麼要這樣作圖,參考答案是直接給出,沒有告訴學生是怎麼來的,但作為老師講壓軸題必須把這兩條直線位置探索出來,而不是直接給出來,因此在本題解析中,花費了較多篇幅,至於後面的變化,還有很多,一線三直角模型已經被研究得很透了,只要後面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被證明出來,方法遠不止一種。
這道題難在哪裡?
我認為難在新定義的深入理解,表面意義很簡單,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並不難,但深入一些,就涉及到眾多圓的概念,可以說,如果對圓的章節學習中,概念不熟練,那麼思考時便難以想到切線上去,那直線l的確定對學生來講就是難點,沒有直線l的位置,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微信公眾號:愛數學做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