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女生認為,不秒回信息、不秒接電話,就是不在意;還有多少男生因為這句話帶來無端地爭吵,因為這句話被女生「作」。其實這些無理取鬧的背後是心理創傷,是為了獲得關愛。
並不是所有的「作」都是由女生控制自如的,有一些屬於強迫性作,這種做法或許與成長背景、早期經歷有關。一個女生小時候父母總是欺騙她,偷偷離開,在她的心裡留下隱性創傷,成長後遇到類似事情就會通過憤怒表達出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潛在心理創傷」,指成長過程中,那些看似平常、甚至毫不起眼的事情,卻在無形中帶給你的傷害。這種創傷,不像創傷應激障礙那麼嚴重,卻也更普遍,它就藏在你潛意識的某個角落裡,操控你的行為,讓你的生活陷入一種莫名的怪圈。
未被滿足的需求是導致心理創傷的原因,產生這樣的問題多與幼年時期的經歷息息相關,例如:家庭中父母有矛盾、爭吵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成年後基本也都是「戀愛睏難戶」,很難相信別人。在感情中,也多會有多疑的缺點,總覺得感情中處處潛伏著危機,稍有不慎就會被對方厭惡,於是用作鬧的方式不斷盤查、不斷求證。
「秒回才是真愛,因為他捨不得你等待。」乍一聽,覺得還是有幾分道理的,但仔細一想,這根本就是「毒雞湯」。裡面暗藏著許多引導性的暗示和歪曲事實的成分,而這所謂的正能量,在社交網絡亂象中變了味兒,也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同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毒雞湯的背後,都有著內心深處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在等待著被發掘。
其實「不秒回,不秒接,就是不在意」的心理,是害怕被另一半拋棄,因為你害怕被丟棄和不被重視,渴望擁有被重視的感覺;是害怕被人否定,因為你希望能被肯定和贊同,聽到別人對你的誇耀,看到自己的價值;是害怕接受身邊的新鮮事物,因為你不想對沒有確定的生活而奮鬥,想通過確定性,來獲得掌控生活的快感。
那麼這種心理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我的一個大學室友小楊為我講述了他的經歷,小楊出生在農村,也生活在農村,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父母選擇外出打工。在臨走的時候,小楊趴在門口看著父母,而父母也安慰小楊表示一會兒就回來,他一直守在門口,直到天黑了,無論怎樣哭鬧也沒有見到父母...
也正是因為這種善意的欺騙,對小楊造成了隱形的心理創傷,讓小楊不再相信其他人所說的話,哪怕是最親近的人!導致他在以後的生活中,明明自己很優秀,卻總是因為別人的一句否定而瞬間失去自信;明明不喜歡熱鬧,卻下意識強迫自己融入人群;明明很想改變現狀,卻沒有絲毫行動,日復一日的拖延,心理創傷也一直埋藏在心裡。
弗洛伊德指出,「分離是人類的基本焦慮」,之所以分離能夠導致人們的焦慮,是因為人們在內心深處害怕失去能夠照顧自己的客體,或害怕失去這個客體的愛。在潛意識中,人們認為,重要的成長代價就是分離,就是成為一個不同於過去的個體,就意味著離照顧自己的客體越來越遠。
這就能更好的解釋,為什麼一些人有「不秒回,不秒接,就是不在意」的這種思想。面對這一類人,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及時和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哪怕不能使他們真正的走出心理創傷,但也可以幫助他們更加熱愛這個世界。
大部分的心理創傷,並不會被時間治癒,它會像一根扎進心裡的刺,時不時的跳出來扎你一下,提醒你,傷口還在。如果不被療愈,接下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選擇,都會背負它的陰影。所以,面對潛在的心理創傷,首先可以嘗試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去確認創傷的情況。其次,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多給自己一點空間。
一個心理創傷的出現,可能是由於一瞬間的事情,但一定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被慢慢發酵,才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想要治癒也是需要時間的。
因此,我們更應該請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心理疏導,對心理問題進行進一步地剖析,才有可能真正的從心理創傷中走出來。同時也需要更多的自我接納、更多的自我關懷和更多的時間和耐心,需要別人的支持,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走出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