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什麼樣的書可以進復旦校史館?

2021-03-01 復旦研究生
在復旦110周年的歷史上,學術大師雲集,學術著作浩瀚。其中不少作品幾乎成為學科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裡程碑,有的更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在復旦大學校史館裡,就陳列著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它們昭示了復旦人的學術高度和學術態度,更展現了復旦人對國家和時代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陳望道先生是為共產主義信念奮鬥終生的革命家、傑出的教育家、文法修辭學家,解放後曾任復旦大學校長。他是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第一本中文全譯本的譯者。


圖為陳望道故居——浙江義烏縣城西分水塘村

而令人意想不到又深感敬佩的是,《共產黨宣言》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譯出的。當時陳望道先生在一間簡陋的柴屋中進行翻譯工作,屋子矮小、簡陋,三面牆壁均有許多縫隙,屋裡沒有其它家具,只有既當書桌又當床的一塊鋪板和兩條長凳。陳望道先生就在這裡試譯中國第一個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山區的早春,春寒料峭,寒風穿過牆壁縫隙鑽進來刺激著陳望道先生的肌膚,但他全然不顧;四周寂靜的夜晚,在一燈如豆的昏暗中他也照樣工作。


圖為1920年8月版共產黨宣言

陳望道先生的母親見到兒子夜以繼日地埋頭翻譯,身軀漸漸消瘦,十分心疼,就包了幾隻粽子,連帶義烏盛產的一碟紅糖端進柴屋,要兒子補補身子。後來老母進去收拾碗筷時,只見他滿嘴墨汁,還一個勁兒夾著粽子往墨汁裡蘸呢,不禁哈哈大笑。原來一門心思撲在譯作上的陳望道先生,錯把墨汁當做了紅糖還渾然不覺。正是憑藉著這樣的精神,《共產黨宣言》的中譯本誕生了,它像一顆紅色的革命種子,在中國苦難的大地上迅速生根,開花;就像一道閃電,劃破黑暗的天空,照亮了中國革命者前進的方向。


譚其驤,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開創者,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創始人和首任所長,中科院院士。2009年,他被評為上海市60年來最有影響的科學家之一。由他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公認為是我國歷史地理學最重大的一項成果。《圖集》以歷史文獻資料為主要依據,吸取已發表的考古學、地理學、民族學等相關學科的成果,以其內容之完備、考訂之精審、繪製之準確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被公認為同類地圖集中最優秀的一種。

他的學生葛劍雄先生這樣描述他的老師:「他的經歷很簡單,從6歲到82歲都沒有離開學校。他的工作很單純,從20歲登上講臺,就是上課和做研究。」


譚其驤先生從事科學研究整整60年,學術成就蜚聲海內外,但從沒出版過一部個人專著,發表論文也不算多,他總認為「文章千古事」,不能苟且。有一次,某出版社計劃出版《歷史正史地理志匯釋》,請他任主編,譚先生十分樂意接受,並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可請他寫一篇總序,他卻一直沒寫。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時,對歷代正史地理,譚先生可謂都爛熟於心。然而他不吃老本,寧願重新研讀一部部歷代正史地理志,結果因沒能在約定的時間內讀完這些志,序言寧願不寫。而一位曾協助整理「譚其驤文庫」的工作人員在網上論壇留下這樣的文字:「在整理譚先生生前資料時,我才知道他的成就不是簡單得來的,他的辛苦工作和認真讀書,很了不起。即使是普通一冊雜誌,裡面關於歷史地理的資料,他都批在封面上,有錯誤都改出來,幾乎每本都有。」

學者鄒逸麟曾和譚其驤共事過很長一段時間,兩人曾共同參與《中國歷史大辭典》的編寫工作。每次為了編詞典的事情開會,鄒逸麟都能在這類專家雲集的場面上,觀察到譚其驤的過人之處。「有時候,一些老先生來開會,稿子也不看,講的都是空話。但譚先生在開會時總會一條條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哪個年份搞錯了,哪個詞彙講錯了。」如此務實的作風,自然贏得了編委會成員的尊敬。

譚先生二十幾歲時,得鄧之誠先生賞識,曾有聯語「釋地正堪師兩顧,懷才端欲賦三都」贈之,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而譚其驤秉持的「鍥而不捨,終身以之」的格言正是他一生為人治學的寫照。


蔣學模先生是著名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近70年的學術生涯中,蔣學模一共出版學術專著30餘部,主編政治經濟學教材和著作10餘部、文學和經濟學譯著10餘部。其中包括連續再版十多次、印刷近2000萬冊的高等學校通用教材《政治經濟學》。到今天,查詢任何一所大學的考研信息,這本書都列在必讀的參考書目中。


《政治經濟學教材》是在很困難的條件下開始寫作的,起步伊始,沒有現成的書籍、資料及經驗,舉步維艱。後在人民大學進修的兩年裡,蔣先生接受了蘇聯專家的授課指導,能夠有機會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政治經濟學的著作,進行比較系統的學習,為以後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回到復旦後,蔣先生就著手編寫《政治經濟學教材》,以作為高等學校通用教材。蔣先生在這本書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現在可以看到的近30萬字的首版手稿,字跡工整清晰,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批改,有幾頁已經被濃重的紅墨水大段刪去,在空白處改寫上更透徹明晰的文字,蔣先生對於書稿的機制認真細緻可見一斑。

蔣先生86歲高齡時,還在伏案修改這本書。他認為:「沒有一種理論可以一成不變,放之四海皆準。我們的理論也必須跟隨實際變化時時予以更新,才能確保與時俱進。」所以《政治經濟學教材》自問世之日起,幾乎每兩年就修訂一次。

在蔣先生家中的書桌旁,一個方方的紅木柜子頗為引人注目,這是蔣先生的「秘密武器」。上下幾層的抽屜,滿是排列齊整的卡片,卡片上是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並按規律進行了編排,粗估有幾千張之多,這些卡片都是蔣先生幾十年細緻研究工作的見證。蔣先生說:「一個人的研究只能在有限的領域內開展,卻需要學習並掌握大量的其他知識作支撐。比如經濟學就有幾十個分支,每天都會湧現大量新的觀點、新的數據出來,我隨時看到隨時摘抄,一時的麻煩避免了必要時的忙亂,少時的費力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我做這些卡片就是為了積累各方面的資料和數據,在必要的時候就可以用上。」


陸谷孫,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導。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復旦大學第三屆「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導師」。

二十四年前,由我校陸谷孫教授等中國學者獨立研究編纂的第一部綜合性英漢雙語詳解詞典《英漢大詞典》誕生。香港知名學者董橋,曾用「不可一日無此君也」的語言,表達對《英漢大詞典》的珍愛。2007年,這部大型工具書再次在陸教授等學者的潛心修訂下,煥然一新問世。


新版《英漢大詞典》封面呈銀灰色,書內字體比原版大。修訂時仍奉行方便中國人使用、力求查得率高的原則,除了對原詞典中的糾錯,也著重於詞語更新,增補英語新詞、新義、新用法。全書共收詞22萬多條,比原版新增詞義2萬多條。首先,是為詞典清除「硬傷」,就是將其中已經和時代脫節的詞彙進行增減或詞義修改。更為重要的是詞彙的更新。據詞典的執行主編之一、陸教授的弟子高永偉介紹,像「博客」、「播客」、「帖子」等一些網絡新詞均被收錄其中。源出漢語的一些英語外來詞也首次進入《英漢大詞典》,如「四人幫」、「普通話」等等。更有些新詞、新義、新例,即便最有影響的《牛津詞典》,也沒有收進。

5年的修訂詞典歷程,可以用「累心、累智、累力」來形容,在高永偉記憶中,自2001年開始修訂起,腦子中便只有「糾錯」和「收集新詞」這兩件事。在陸教授的帶領下,修訂人員常常每天10多個小時埋首在「辭海」之中,有時候,一個疑點,要翻看多本書不斷進行核對,一個頁面要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定得下來。陸教授曾用「賞由物召」來概括此番修訂工作的狀態。即如登山那樣,明明早就看到頂峰了,但是遲遲不直接登上去。因為,一路的景觀吸引了攀登者。修訂《英漢大詞典》就是這樣,定稿了,又發現問題,要修改。再定稿,又發現問題。如此往復,不知有多少回。

新版出版後,陸教授曾用delinquencies(失誤)和deficiencies(缺憾)來表達感受。學者不為成績沾沾自喜,而更注重學術研究的盡善盡美,謙遜、嚴謹、自律之風體現得淋漓盡致。陸教授寄希望於若干年後能出《英漢大詞典》第3版,讓這本「英漢工具書的旗艦之作」儘可能沒有遺憾。陸教授十分欣賞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一句話:「The past is prologue.」——過去的僅僅是開場白,好戲還在後頭。他說,一個人切不可成為小小一點成績的可悲奴隸,這正是他始終不斷追求完美的最好註解。

以下為復旦校史館的館藏,希望大家在平時學習生活之餘,能抽出一點時間閱讀經典,感悟大家之風。

《馬相伯先生文集》方豪(編)

《學生救國全史》潘公展(編)

《歐洲合作事業考察記》陳仲明(著)

《中國合作運動史》壽勉成 鄭厚博(合編)

《中國合作經濟政策研究》壽勉成(著)

《農業合作ABC》王世穎(著)

《合作事業》王世穎(著)

《洪深戲劇論文集》洪深(著)

《人之初》洪深(編著)

《寄生草》洪深(改編)

《新聞學演講集》黃天鵬(編)

《行文主義心理學講義》郭任遠(著)

《修辭學發凡》陳望道

《直交函數級數的和》陳建功(著)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傑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

《政治經濟學常識》(初稿)蔣學模等(著)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在我國過渡時期的作用》漆琪生(著)

《西方文論選》伍蠡甫(主編)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

《形式邏輯與辯證法問題》周谷城等

《半導體物理學》黃昆 謝希德(著)

《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王滬寧(著)

《上海市區方言志》許寶華 湯珍珠(主編)

《蘇軾論稿》王水照(著)

《中華文化通志》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編)

《西方美學通史》蔣孔陽、朱立元(主編)

《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

《開放經濟下的政策搭配》姜波克等(著)

《人民幣自由兌換和資本管制》姜波克等(著)

《中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芮明傑(著)

《貨幣替代研究》姜波克等(著)

《中國人口史》葛劍雄(主編)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裘錫圭(著)

《歷代文話》王水照(編)

《中國修辭史》宗延虎、陳光磊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周振鶴(主編)

《舊五代史》陳尚君(輯纂)

《中國思想史》葛兆光(著)

《文藝心理學》朱光潛(著)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傑(著)

《中國文學史新著》章培恆、駱玉明(主編)

《中國經濟史》朱伯康、施正康(著)

《紅樓夢研究》俞平伯(著)

《一以當十》王朝聞(著)

《語法學習》呂叔湘(著)

《出口成章》老舍(著)

《魯迅精讀》郜元寶 (著)

《四庫提要精讀》陳尚君、張金耀(主撰)

《莊子精讀》陳引馳(著)

《沈從文精讀》張新穎(著)

《史記精讀》陳正宏(著)

《宋子文與他的時代》吳景平、郭岱君(編著)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王運熙

《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主編)

《海星星》復旦詩社出版第一本大學生詩集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校史館全景導覽系統上線—新聞—科學網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日曆又一次翻到5月27日,復旦大學迎來115歲生日。復旦大學校史館全景導覽系統」5月26日正式上線。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可以打開「復旦記憶」微信公眾號或通過掃碼連結,便可足不出戶,「雲參觀」校史館,了解學校校史,感受復旦的精神與魅力。 復旦大學校史館開館至今已有15年。
  • 復旦大學校史館全景導覽系統上線
    央廣網上海5月26日消息(記者傅聞捷)為慶祝復旦大學建校115周年,「復旦大學校史館全景導覽系統」今天正式上線,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打開「復旦記憶」微信公眾號或通過掃碼連結,便可足不出戶,「雲參觀」校史館,了解學校校史,感受復旦的精神與魅力。
  • 老馬西行記序曲之十一續(參觀復旦大學校史館)
    復旦大學校史館是展示復旦大學百年建校史的一個專題博物館。      復旦大學校史館位於復旦大學老校門的西側,與相輝堂遙遙相對,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始建於1921年,由時任中南銀行總經理黃奕柱捐贈10,000元興建的,當時用作校辦公樓兼圖書室。       校史館分十一個部分展示了復旦百年的滄桑歷史和歷年來的發展成就。
  • ...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復旦大學校史館獲評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0月12日,第七批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舉行,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潘敏等領導出席儀式並為獲評的基地授牌。此次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29家,復旦大學兩展館——《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和復旦大學校史館雙雙入選,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計148家。
  • 世界讀書日 | 看你讀了哪些書,就可以知道你是個什麼樣人
    人們可以使用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等,或在地鐵上,或在開車途中,利用碎片化時間,瀏覽或收聽小說、報紙、圖書、雜誌、動漫及有聲讀物等內容。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人年均購買紙質書達到5.5本,但讀書僅為4.66本。 世界其他國家如韓國人均每年讀書11本,法國人均每年讀書14本,日本人均每年讀書40本,德國人均每年讀書47本,俄羅斯人均每年讀書55本,猶太人均每年讀書64本。
  • 世界讀書日,來看復旦大學圖書館一年一度的讀書對帳單!
    世界讀書日,來看復旦大學圖書館一年一度的讀書對帳單! 時光飛逝 期中將至想必旦旦們已經在無數書籍文獻中徜徉許久然而 再多的ddl也不能阻擋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在即將到來的第25個世界讀書日
  • 冰心《憶讀書》教材習題答案,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
    1、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說說作者回憶了讀書的哪些經歷,她認為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七歲時開始讀《三國演義》,相較於《蕩寇志》來說更愛讀《水滸傳》;十二三歲時看《紅樓夢》,然而到了中年才嘗到讀書中的真正滋味;從日本訪問回來後,讀了大量的書,並學會了如何挑選書。作者認為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情節感人的書是好書。具體地說就是古典小說要精彩而不煩瑣,引人入勝而非索然無味;現代文藝作品要充滿質樸淺顯的真情實感。
  • 校史館,一個充盈著文化力的地方
    校史館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種體現,能展現出學校從建校至今的歷史底蘊。建設校史館的意義在哪裡?一、是學校最寶貴的歷史檔案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建設校史館,就像對別人陳述學校的歷史。復旦大學校史館三、是獲得發展助力的途徑校史館不但是對新生進行學校傳統教育和優良校風教育的重要場所
  • 復旦陳果:你讀過的書裡,藏著你的格局
    從1999年進入復旦學習開始,一路攻讀到博士,繼而留校任教,近二十年學習和職業生涯,陳果的人生都和「讀書」兩個字密不可分。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她去歐洲做過訪問學者,還利用課餘時間,致力於從事哲學翻譯和寫作。去年出版的《好的孤獨》一書,已然是當下熱銷的哲學讀本。曾有讀者問她,讀書何用,她的回覆是:以我觀書,以書觀我。
  • 復旦大學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新生入學通知書、《學生手冊》、《教師手冊》的最醒目位置上印上復旦校訓,讓新進校的師生員工在第一時間了解感悟校訓精神。將校訓納入到學校視覺VI系統,作為設計校名禮品、製作學校宣傳片和展板的基本元素。在學校四個校區設置多處以校訓為內容的標誌性景觀,把校訓固化為學校重要文化符號。  凸顯育人功能,將校訓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 福建省高校首家VR校史館開館:讓虛擬照進現實
    福建省高校首家VR校史館開館:讓虛擬照進現實 2018-12-06周穎 攝   中新網漳州12月6日電 (周穎)「VR校史館的開發上線,即是歷史的見證,又是文化育人功能的拓展。」閩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吳彬鏹6日在閩南師範大學VR校史館開館暨移動校園APP上線儀式致辭中如是表示。閩南師範大學VR校史館是福建省高校首家VR校史館。
  • 非凡遊學 | 10月20日|21日上海復旦大學研學兩期同時招募 | 讓孩子定一個夢想與目標
    ★8:00崑山出發前往上海復旦大學邯鄲校區。全程需要2小時左右時間,一路上孩子們互相認識,我們教練組也準備了精彩有趣互動遊戲給孩子們破冰熱身。★10:00~10:45  百年校史館講解參觀一個學校的歷史都藏在校史館,要想深入研學了解學校的歷史進程,校史館是個不得不去的地方。
  • 漢陰中學校史館建成開館
    近日,漢陰中學校史館裝修布展完畢,正式投入使用。校史館運用文字、圖像、音視頻等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展示和回顧了漢陰中學從建校以來的歷史發展和學校的輝煌成就。校史館總面積270平方米,由書生救國、青史譽後、勵精圖治、繼往開來、桃李芬芳五個篇章組成。
  • 復旦大學芮明傑:立志讀盡人間書
    「我的使命是:讀書、寫書、教書。」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芮明傑這樣說。芮明傑生於上世紀50年代,這一代知識分子有著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他們從書籍中吸取睿智,他們在實踐中運用睿智,又把睿智寫進書籍,留給後人。
  •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你準備讀書了嗎?
    人間四月天,正是讀書好時節。現在由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很多人閒下來就捧著個手機。雖然手機也可以讀書,但還是缺少那種讀書的韻味,讀書的感覺。在讀書日,我們應該好好的看看書,重拾讀書的感覺。在安靜的閒暇時間裡,一杯清茶,一本書,細細地品讀,靜靜地回味,在閱讀中洗滌內心的浮躁,收穫一份寧靜。
  • 世界讀書日專題 | 什麼樣的書才算好書?(文末有彩蛋)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作為一個讀書類的公眾號,自然不能錯過這個重要的節日
  • 山東重點高中走進蘇滬高校第二站:走進上海海事大學、復旦大學
    中國教育在線訊 10月25日,由中國教育在線主辦的「山東省重點高中走進蘇滬高校」活動在上海繼續展開。來自山東省內的20所重點高中代表一行人走進了上海海事大學和復旦大學,這兩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名校,向我們展示了其深遠的文化底蘊,雄厚的辦學實力,學科建設的最新成就。
  • 「教師節」以史為鑑 薪火相傳 走進校史館!
    同濟大學校史館設計秉承「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原則,充分融合區位環境、建築功能、交通流線等要素。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是復旦大學首次立館講述其成長的百年歷史。校史館面積為七百多平方米,分十一個部分展示了復旦百年的滄桑歷史和歷年來的發展成就。其間很多文物十分有價值,有中國最「老」的畢業文憑,有孫中山先生題下的「天下為公」的條幅等。公司案例邯鄲大學校史館由君卓創意策劃設計。
  • 「教師節」以史為鑑 薪火相傳 走進校史館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是復旦大學首次立館講述其成長的百年歷史校史館面積為七百多平方米,分十一個部分展示了復旦百年的滄桑歷史和歷年來的發展成就。高校校史館建設意義非凡在校史館展品選擇方面:包括學校歷屆師生、教學科研、黨建、管理、思政教育、對外交流、校園娛樂等各項工作中形成的有價值的材料,通常是文字資料、圖紙、圖表、照片、實物和音像材料等。
  • 世界讀書日!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邀你一同閱讀生命!
    世界讀書日!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邀你一同閱讀生命!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以「閱讀生命」為主題的復旦大學第八屆讀書節系列活動在線上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