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先生是為共產主義信念奮鬥終生的革命家、傑出的教育家、文法修辭學家,解放後曾任復旦大學校長。他是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第一本中文全譯本的譯者。
圖為陳望道故居——浙江義烏縣城西分水塘村
而令人意想不到又深感敬佩的是,《共產黨宣言》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譯出的。當時陳望道先生在一間簡陋的柴屋中進行翻譯工作,屋子矮小、簡陋,三面牆壁均有許多縫隙,屋裡沒有其它家具,只有既當書桌又當床的一塊鋪板和兩條長凳。陳望道先生就在這裡試譯中國第一個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山區的早春,春寒料峭,寒風穿過牆壁縫隙鑽進來刺激著陳望道先生的肌膚,但他全然不顧;四周寂靜的夜晚,在一燈如豆的昏暗中他也照樣工作。
圖為1920年8月版共產黨宣言
陳望道先生的母親見到兒子夜以繼日地埋頭翻譯,身軀漸漸消瘦,十分心疼,就包了幾隻粽子,連帶義烏盛產的一碟紅糖端進柴屋,要兒子補補身子。後來老母進去收拾碗筷時,只見他滿嘴墨汁,還一個勁兒夾著粽子往墨汁裡蘸呢,不禁哈哈大笑。原來一門心思撲在譯作上的陳望道先生,錯把墨汁當做了紅糖還渾然不覺。正是憑藉著這樣的精神,《共產黨宣言》的中譯本誕生了,它像一顆紅色的革命種子,在中國苦難的大地上迅速生根,開花;就像一道閃電,劃破黑暗的天空,照亮了中國革命者前進的方向。
譚其驤,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開創者,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創始人和首任所長,中科院院士。2009年,他被評為上海市60年來最有影響的科學家之一。由他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公認為是我國歷史地理學最重大的一項成果。《圖集》以歷史文獻資料為主要依據,吸取已發表的考古學、地理學、民族學等相關學科的成果,以其內容之完備、考訂之精審、繪製之準確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被公認為同類地圖集中最優秀的一種。
他的學生葛劍雄先生這樣描述他的老師:「他的經歷很簡單,從6歲到82歲都沒有離開學校。他的工作很單純,從20歲登上講臺,就是上課和做研究。」
譚其驤先生從事科學研究整整60年,學術成就蜚聲海內外,但從沒出版過一部個人專著,發表論文也不算多,他總認為「文章千古事」,不能苟且。有一次,某出版社計劃出版《歷史正史地理志匯釋》,請他任主編,譚先生十分樂意接受,並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可請他寫一篇總序,他卻一直沒寫。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時,對歷代正史地理,譚先生可謂都爛熟於心。然而他不吃老本,寧願重新研讀一部部歷代正史地理志,結果因沒能在約定的時間內讀完這些志,序言寧願不寫。而一位曾協助整理「譚其驤文庫」的工作人員在網上論壇留下這樣的文字:「在整理譚先生生前資料時,我才知道他的成就不是簡單得來的,他的辛苦工作和認真讀書,很了不起。即使是普通一冊雜誌,裡面關於歷史地理的資料,他都批在封面上,有錯誤都改出來,幾乎每本都有。」
學者鄒逸麟曾和譚其驤共事過很長一段時間,兩人曾共同參與《中國歷史大辭典》的編寫工作。每次為了編詞典的事情開會,鄒逸麟都能在這類專家雲集的場面上,觀察到譚其驤的過人之處。「有時候,一些老先生來開會,稿子也不看,講的都是空話。但譚先生在開會時總會一條條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哪個年份搞錯了,哪個詞彙講錯了。」如此務實的作風,自然贏得了編委會成員的尊敬。
譚先生二十幾歲時,得鄧之誠先生賞識,曾有聯語「釋地正堪師兩顧,懷才端欲賦三都」贈之,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而譚其驤秉持的「鍥而不捨,終身以之」的格言正是他一生為人治學的寫照。
蔣學模先生是著名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近70年的學術生涯中,蔣學模一共出版學術專著30餘部,主編政治經濟學教材和著作10餘部、文學和經濟學譯著10餘部。其中包括連續再版十多次、印刷近2000萬冊的高等學校通用教材《政治經濟學》。到今天,查詢任何一所大學的考研信息,這本書都列在必讀的參考書目中。
《政治經濟學教材》是在很困難的條件下開始寫作的,起步伊始,沒有現成的書籍、資料及經驗,舉步維艱。後在人民大學進修的兩年裡,蔣先生接受了蘇聯專家的授課指導,能夠有機會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政治經濟學的著作,進行比較系統的學習,為以後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回到復旦後,蔣先生就著手編寫《政治經濟學教材》,以作為高等學校通用教材。蔣先生在這本書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現在可以看到的近30萬字的首版手稿,字跡工整清晰,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批改,有幾頁已經被濃重的紅墨水大段刪去,在空白處改寫上更透徹明晰的文字,蔣先生對於書稿的機制認真細緻可見一斑。
蔣先生86歲高齡時,還在伏案修改這本書。他認為:「沒有一種理論可以一成不變,放之四海皆準。我們的理論也必須跟隨實際變化時時予以更新,才能確保與時俱進。」所以《政治經濟學教材》自問世之日起,幾乎每兩年就修訂一次。
在蔣先生家中的書桌旁,一個方方的紅木柜子頗為引人注目,這是蔣先生的「秘密武器」。上下幾層的抽屜,滿是排列齊整的卡片,卡片上是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並按規律進行了編排,粗估有幾千張之多,這些卡片都是蔣先生幾十年細緻研究工作的見證。蔣先生說:「一個人的研究只能在有限的領域內開展,卻需要學習並掌握大量的其他知識作支撐。比如經濟學就有幾十個分支,每天都會湧現大量新的觀點、新的數據出來,我隨時看到隨時摘抄,一時的麻煩避免了必要時的忙亂,少時的費力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我做這些卡片就是為了積累各方面的資料和數據,在必要的時候就可以用上。」
陸谷孫,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導。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復旦大學第三屆「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導師」。
二十四年前,由我校陸谷孫教授等中國學者獨立研究編纂的第一部綜合性英漢雙語詳解詞典《英漢大詞典》誕生。香港知名學者董橋,曾用「不可一日無此君也」的語言,表達對《英漢大詞典》的珍愛。2007年,這部大型工具書再次在陸教授等學者的潛心修訂下,煥然一新問世。
新版《英漢大詞典》封面呈銀灰色,書內字體比原版大。修訂時仍奉行方便中國人使用、力求查得率高的原則,除了對原詞典中的糾錯,也著重於詞語更新,增補英語新詞、新義、新用法。全書共收詞22萬多條,比原版新增詞義2萬多條。首先,是為詞典清除「硬傷」,就是將其中已經和時代脫節的詞彙進行增減或詞義修改。更為重要的是詞彙的更新。據詞典的執行主編之一、陸教授的弟子高永偉介紹,像「博客」、「播客」、「帖子」等一些網絡新詞均被收錄其中。源出漢語的一些英語外來詞也首次進入《英漢大詞典》,如「四人幫」、「普通話」等等。更有些新詞、新義、新例,即便最有影響的《牛津詞典》,也沒有收進。
5年的修訂詞典歷程,可以用「累心、累智、累力」來形容,在高永偉記憶中,自2001年開始修訂起,腦子中便只有「糾錯」和「收集新詞」這兩件事。在陸教授的帶領下,修訂人員常常每天10多個小時埋首在「辭海」之中,有時候,一個疑點,要翻看多本書不斷進行核對,一個頁面要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定得下來。陸教授曾用「賞由物召」來概括此番修訂工作的狀態。即如登山那樣,明明早就看到頂峰了,但是遲遲不直接登上去。因為,一路的景觀吸引了攀登者。修訂《英漢大詞典》就是這樣,定稿了,又發現問題,要修改。再定稿,又發現問題。如此往復,不知有多少回。
新版出版後,陸教授曾用delinquencies(失誤)和deficiencies(缺憾)來表達感受。學者不為成績沾沾自喜,而更注重學術研究的盡善盡美,謙遜、嚴謹、自律之風體現得淋漓盡致。陸教授寄希望於若干年後能出《英漢大詞典》第3版,讓這本「英漢工具書的旗艦之作」儘可能沒有遺憾。陸教授十分欣賞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一句話:「The past is prologue.」——過去的僅僅是開場白,好戲還在後頭。他說,一個人切不可成為小小一點成績的可悲奴隸,這正是他始終不斷追求完美的最好註解。
以下為復旦校史館的館藏,希望大家在平時學習生活之餘,能抽出一點時間閱讀經典,感悟大家之風。《馬相伯先生文集》方豪(編)
《學生救國全史》潘公展(編)
《歐洲合作事業考察記》陳仲明(著)
《中國合作運動史》壽勉成 鄭厚博(合編)
《中國合作經濟政策研究》壽勉成(著)
《農業合作ABC》王世穎(著)
《合作事業》王世穎(著)
《洪深戲劇論文集》洪深(著)
《人之初》洪深(編著)
《寄生草》洪深(改編)
《新聞學演講集》黃天鵬(編)
《行文主義心理學講義》郭任遠(著)
《修辭學發凡》陳望道
《直交函數級數的和》陳建功(著)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傑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
《政治經濟學常識》(初稿)蔣學模等(著)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在我國過渡時期的作用》漆琪生(著)
《西方文論選》伍蠡甫(主編)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
《形式邏輯與辯證法問題》周谷城等
《半導體物理學》黃昆 謝希德(著)
《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王滬寧(著)
《上海市區方言志》許寶華 湯珍珠(主編)
《蘇軾論稿》王水照(著)
《中華文化通志》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編)
《西方美學通史》蔣孔陽、朱立元(主編)
《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
《開放經濟下的政策搭配》姜波克等(著)
《人民幣自由兌換和資本管制》姜波克等(著)
《中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芮明傑(著)
《貨幣替代研究》姜波克等(著)
《中國人口史》葛劍雄(主編)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裘錫圭(著)
《歷代文話》王水照(編)
《中國修辭史》宗延虎、陳光磊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周振鶴(主編)
《舊五代史》陳尚君(輯纂)
《中國思想史》葛兆光(著)
《文藝心理學》朱光潛(著)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傑(著)
《中國文學史新著》章培恆、駱玉明(主編)
《中國經濟史》朱伯康、施正康(著)
《紅樓夢研究》俞平伯(著)
《一以當十》王朝聞(著)
《語法學習》呂叔湘(著)
《出口成章》老舍(著)
《魯迅精讀》郜元寶 (著)
《四庫提要精讀》陳尚君、張金耀(主撰)
《莊子精讀》陳引馳(著)
《沈從文精讀》張新穎(著)
《史記精讀》陳正宏(著)
《宋子文與他的時代》吳景平、郭岱君(編著)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王運熙
《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主編)
《海星星》復旦詩社出版第一本大學生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