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網紅店——窯烤麵包來自大山裡的美食!

2020-12-20 吃貨的美食大世界

每一座城裡都有這樣一些地方,掩藏著老饕們才知道的深巷美食。這些美食不一定貴、不一定人山人海、不一定順應每一個人的味蕾。但是,它們一定足夠獨特,包括美食、包括主人,以及屬於他們的故事。

用一個月做天然酵母,低溫發酵18個小時,用果木燒窯3個鐘頭,花上3個鐘頭打磨一塊麵包木板……這所有的一切,是為了烤制出一塊溼潤柔軟又Q勁彈牙,越嚼越香回味無窮的窯烤麵包。

昆明西郊的三家村水庫一帶,是很多騎行愛好者最愛去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彎道、頗有挑戰性的坡度,以及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氣,加上諸多各有招牌的美食山莊,這裡已然成為很多昆明人周末的首選之地。

我們的車子沿著各種S型彎道沿山而上,一路上數不清的騎行人士艱難地爬著坡。繞過無數個彎道,才在三家村水庫邊上找了木魚的院子。這裡可以喝咖啡、吃牛排、聽音樂、烤麵包,還有幾間可供投宿的房間,甚至你還可以在這裡學著做點木工活。不過,對於大家起的民宿、鄉村樂園等等的稱呼,主人付凌與歌曦不置可否,他們從未對這個地方做任何定義。「我們其實沒定義,這裡就是木魚!」

「木魚是最近兩個月才開放的,烤麵包要很長時間,以前都是朋友來吃而已。我們做的事情是人來替代機器,不然不好玩!我們這裡集合了很多朋友,都是屬於亞文化的。有些人覺得我們太不正經了,說我們太嬉皮了!」付凌邊說邊拿出頭一天發酵好的兩大盆面,愛吃麵包的各路朋友預定了幾十個麵包,她和丈夫歌曦要在上午將它們全部烤制出來。 簡單而已

其實,木魚原先是文化巷一個院子裡的小小咖啡館,而在此之前,還是歌曦的攝影工作室。來找他們玩的朋友越來越多,不過與此同時攝影工作室的業務卻不太多。兩人一合計,還不如就開個咖啡館。

於是乎,2009年,一家的叫木魚的咖啡館誕生了,咖啡10元一杯,啤酒10元一瓶,說是咖啡館但又沒有那種要掙錢的姿態。「我們不講究,不講究面子、牌子,我們希望裝的事情越來越少,真的事情越來越多!」付凌與歌曦那種隨性而活的氣氛讓這裡魅力十足,吸引了許許多多鍾愛亞文化的朋友,外國人尤其多。

說起木魚,亞文化的圈子裡基本都挺熟。除了咖啡,當時木魚還推出了一些甜點,比如巧克力蛋糕、芝士蛋糕、意式薄餅。「我們的甜點簡單,但是相當好吃,芝士蛋糕就是芝士蛋糕。當然現在市面上的甜點更專業了,但吃起來不知道該怎麼說,添加的東西太多了。」歌曦說,現在到了山上烤麵包,他還是追求一個簡單,不去添加過多的東西。

至於為什麼要來山上烤麵包?付凌指著老公笑:「他要吃麵包,就來了。」而歌曦悠悠地陷入回憶——那是一個很平常的下午,來自捷克的一個金髮美女來到木魚,她帶來一個麵包。金髮美女的那個麵包有多好吃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歌曦「一吃就入了坑」。

一年過去了,就成了現在這個頗有古意的大院落。長滿青苔的大石板、用啤酒瓶搭建的牆、用木雕格子門做的茶席,用報紙做的美腿模型檯燈,在枯樹根上種多肉植物……他們的院子裡還有一棵數十年的老核桃樹,核桃到了成熟的時節,付凌已經計劃著如何將核桃做成美味的麵包了。

相關焦點

  • 黑飯:來自橫街大山裡的春日味道
    黑飯:來自橫街大山裡的春日味道 2020-03-29 1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秈米粉粑粑,來自大山裡的美食
    也是我高中三年以來最留戀的美食了,我的高中在周潭上的,可以說是在大山裡面吧,而這個美食,也只有那個地方所特有的,記得我剛來報名的時候,報完名特別的餓,我我就跟老爸在街上去找吃的,看到這個粑粑,看著蠻好吃的,就買了幾個來吃,那個時候還不貴,就五毛錢一個,不過味道是真的好吃。
  • 大山裡的晨跑者……
    逆流而上的盤山公路往裡盤旋延伸,便進入了連綿起伏的大山當中……大山的腳下,是鎮政府所在地。在這個小鎮上,活躍著一群戶外愛好者。給原本美麗的澤雅小鎮上又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他們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單位,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但為了一個共同的愛好,奮然前行,享受戶外的一番獨得之樂!
  • 大山裡的獨行者
    鴨子在淺淺的溪水裡伴著落葉一起遊向遠方,周醫生在雞群中給它們灑下清晨的第一頓飯。在犬吠、雞鳴,一切家禽甦醒的時刻,生機與活力也隨之甦醒,生命應有的冗長蓋過了季節的輪迴。周醫生行走在鋪滿落葉的小路上,用一個藥箱、一件白大褂對這個村莊進行著守護,對全村人的生命進行著縫縫補補。
  • 深冬大山裡的穿山甲洞
    一位朋友的老家位於幕阜山中,周末邀我們一起去老家爬山,沒有太陽,天灰濛濛的,深冬的大山孤寂而寧靜,偶爾傳來幾聲鳥鳴及沙沙的落葉輕響,不時還能看見一些不知名的小動物在荊棘叢中嗖嗖地穿行。大山中長大的朋友走過來瞄了一眼,說這是穿山甲的洞,對於穿山甲這種動物我還只是在動畫片中見過,好奇地又過去圍觀。洞口還極新鮮,朋友說洞還在它就會回來,我們小心地繞過洞邊,避免碰到洞沿。這洞口就是它的家門口,探頭看了一下深深的洞內,洞內略向上延伸,可能是為了防雨水,這構造頗有點講究。前陣子下過幾場雨,可這洞壁看起來還很乾燥。
  • 「巧婦9妹」:大山裡的網紅
    今年荔枝是大年,按往年的情況,這種山裡的荔枝因運輸和豐產的原因,許多都會爛在地裡。大山沒有阻擋農婦甘有琴的腳步。過去一年,數以百萬計的網友知道了甘有琴的另一個名字,「巧婦9妹」。在平均每天發布的兩至三條短視頻中,這個樸素的農婦,通過網絡向大山之外的世界展示著關於家鄉的一切:一道農家菜的製作,結在枝頭沉甸甸的各種水果,田間地頭揮灑著汗水的鄉親……  科技消弭了城鄉之間亙古有之的溝壑,遠方的人知道了9妹,也知道了廣西靈山縣這個名叫蘇屋塘的小村莊。昔日安靜的農人和鄉村,以一種從未有過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
  • 大山裡的秋天,感受畫一樣的美景!
    哦,對了,我們去的不是花果山景區,而是與花果山毗鄰的另一座大山哦!車在環山公路上繞行。下車後,但見四周群山環繞,山頂雲霧繚繞。空氣像淨化過一樣,格外清新。沿山而上,路邊的野花開得正旺,紅的、白的、紫的,一叢叢,一簇簇,裝扮著秋天,裝扮著山裡的人家。
  •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大山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這是很多生活在涼山州孩子的困惑。一年前,涼山州布拖縣的彝族小夥子阿布力呷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入「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來到成都財貿職高學習中餐烹飪。
  • 慢日子藏在用心製作的窯烤麵包裡——巧蓁烘焙製作麵包的秘密
    麵包窯不但提供了密閉空間,又因為爐床和拱頂做了隔熱處理,阻絕了散熱,能夠達到蓄熱和導熱的效果,烤出更薄的麵包外皮,和更溼潤的內部組織。因此,窯烤面包含水量比一般麵包要高,熱輻射能瞬間鎖住麵包的水分,吃起來溫潤柔軟而富韌性,就算吃再多也不會感覺口乾,一口接一口。
  • 凡人歌|大山裡的築夢人
    凡人歌|大山裡的築夢人 2020-12-16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山裡的女子高中
    圖文來源 | 生藥傳媒中心    陳勝男本期編輯 | 生藥傳媒中心    周   銘本期審核 | 生藥傳媒中心    王   超      閆鑫磊張桂梅,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校長,讓1600多名女孩走出滇西貧困大山
  • 【武夷食光】來自大山深處的美食,武夷山特有的味道
    貓爪菇 大山裡的美味 獨特的地理和氣候 給武夷山帶來了豐厚的食材種類 並且都保留著最自然的本味 武夷山人的記憶 一直都與大山有關
  • 大山裡的姑娘,沒錢也可以這樣活?
    很難想像,桀驁的搖滾音樂人出現在大山深處的小學裡。很難想像,憤怒、叛逆、搞搖滾的老炮兒們,為什麼要和留守小學生們混在一起?大家都沒想到的是,他們紅了。按照既定的發展軌跡,這些大山深處的留守兒童們,會默默讀完小學,幸運的讀完初中,繼續上學,然後在家務農、嫁人,或者外出打工。與她們的父母一樣重複那樣屬於「大山孩子」的生活。
  • 大山裡的「小太陽」
    大山裡的「小太陽」發稿時間:2020-11-09 10:17:00 來源: 新華社 中國青年網  曾經教育經費有限,他自己做教具;當地溝壑縱橫,舊校舍在窪地上,他將家裡最好的兩畝多平地拿出來建了新校舍;孩子們長身體需要營養,他從自己工資裡拿錢加餐。而他的眼睛積勞成疾,由於當地醫療條件有限,他又不願因為看病耽誤課程進度,就用紗布蒙著眼睛堅持教學。久而久之,小毛病拖成了大問題,也落下了高度近視、不能見強光的病根。
  • 貴州大山裡 有群「小畫家」
    12月3日,由貴陽龍湖攜手喜馬拉雅舉辦的「大山裡的小畫家」公益行第二季正式開啟。數十幅來自大山裡孩子的畫作,將通過公益畫展的形式,走出大山與大家見面。「我們希望更多人看到孩子們的才華。」活動主辦方說。
  • 在大山裡堅守的「夫妻學校」
    來自大山深處的教育報導:地處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忠誠鎮大山深處的苗本小學是一所目前只有滾錄權、潘明珍夫婦兩名教師的鄉村小學學校生源減少後,滾錄權、潘明珍夫婦選擇繼續留在苗本小學,託起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夢想。  20多年來,滾錄權、潘明珍夫婦以校為家,除了完成日常教學工作,還需要承擔起學校營養午餐的食材採購、日常衛生監督、學生安全等工作,夫妻倆密切配合,分外忙碌。2015年,學校改建教學樓,為了不耽誤孩子們學習,夫妻倆把自家房間改成臨時教室供孩子們上課,琅琅讀書聲每天在家裡響起。
  • 大山裡,奔流不息的血脈
    「我是大山的戰友,大山和我共度朝夕/我是無名的小草,紮根在貧寒的山脊……」這首由陸軍某工程維護部隊官兵自己創作的歌曲,是近些年來走進大山的工程兵,要學唱的第一首關於「山」的歌。幾十年來,一代代工程兵就像歌中所唱,用青春與熱血、犧牲與奉獻,默默守護著腳下的土地。他們傳承著光榮的紅色基因,在座座大山裡唱響一曲曲英雄的歌。
  • 「央廣網」大山裡的體育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的體育課央廣網天水9月11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王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隴城鎮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最偏遠的鄉鎮。2015年,當地整合鄉鎮教育資源,建立隴城教育園區,開啟「師資共享,巡迴走教」的教學新模式,將好教育送到家門口,讓大山深處的學生不用再為了求學早早離家。《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1日推出:《大山裡的體育課》。
  • 大山裡的摔跤少年(多圖)
    劉傑(藍)與彭真(紅)實戰對抗。高強度的翻滾與摔打是每天訓練的主要內容摔跤操已經融入這所山村學校的日常教學中跑操是每天必修課曾漢金(藍)與韓堅(紅)兩名教練給學生示範摔跤動作劉傑在萍鄉市體校教練曾志指導下進行體能訓練校長朱志輝要求學生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到位教練既是老師
  • 大山裡的網紅校長,靠直播改善學生夥食
    一些打擊很難承受,七年裡的推動力是什麼?陳文水想不出,就說誰在這個位子上都會有奉獻的衝動。或許是榮譽,父親、爺爺是當地有名的良師,長輩的名聲促使他更多的考慮自己的行為。又或者,從這位校長用來引以為戒的一張照片裡,可以看見某種責任的力量。站在那張多人合影最中間的男孩,是他來這裡後最早也最多關注的特殊學生,那位男孩幸運地遇到一位資助者,願意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允諾畢業後就帶他走出大山,到大城市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