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裡的古董:圖4是奶奶一輩的最愛,圖7至今仍讓小孩嘴饞

2021-01-09 月下泛史

攝影是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偉大發明,它的出現打破了以往歷史上文字傳承的路子,開始以畫面記錄的形式給現代人以直觀形象的認知。老照片的作用,大致如此。80年代有不少物件兒行當,現在很少看到了。沒關係,咱有老照片。圖為1980年陝西農村拉貨的農民,一輛馬車三頭畜力,你能分出這是馬還是毛驢不?

農閒時分,忙活家務的老母親。地上鋪著涼蓆,上面一床被子,這是幹嘛呢?80後90後簡直不要太熟悉,做被子。幾斤棉花買上布匹,一上午功夫就可以造出一床被子。所以小時候家裡頭很少買被子,勤儉持家麼,能省則省。

集市上,編織籮筐的大叔。材料帶到集市上,現場編制現場叫賣。這份手藝歷史上代代傳承,爺爺奶奶一輩兒也都會上幾手。時代演變,年輕人可瞧不上這些老物件了。有需要了超市買一個,不過材質塑料的,跟竹器編織出來的沒法比。

這張老照片估計要喚起很多人對奶奶的記憶了,一架老式紡車。木匠手工製作,操作簡單。一手轉動輪子一手整理紗線,沒幾個月功夫精通不了。男耕女織的傳統觀念由來已久,80年代依然常見。農閒時節,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就會搬出這個祖傳的家當,忙上一陣,堪稱奶奶一輩的最愛。

婦女紡織,男人忙生產,少不了鋤頭農具哪裡搞?商店小賣部也沒得賣啊。別著急,鐵匠鋪子來救急。1983年四川大足縣,幾個壯勞力就在打鐵造農具忙得熱火朝天。一個人捏著鉗子一個人揮錘錘擊,做一把農具何其辛苦。如果材料自帶,可以省下不少錢。

紡紗織布也好,打造農具也罷,說到底都是當年生活不寬裕,能省則省勤儉持家的需要。即使是城裡人,生活中也很少看到大手大腳的。鞋子壞了扔掉?沒有的事兒,鏡頭下的一位大姐就找上一個修鞋匠,縫縫補補又一年。現在生活好了,沒人修理鞋子了,修鞋匠也很少看到了。

這些老照片中出現的事物,多數已經淡出大眾視野成為記憶,不過有一些歷久彌新的,比如賣糖葫蘆。照片中的這位老大爺,手持木頭貨架站在大街上做小生意,生意不錯賺了些錢有些開心。家裡種植山楂,自己加工製作,成本不高。面對糖葫蘆的誘惑,小孩子簡直無法抵禦,直至現在,糖葫蘆依舊讓不少小孩兒嘴饞。

相關焦點

  • 晚清罕見真實老照片: 圖4讓人憤怒、圖6讓人驚訝、圖9可憐又可恨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晚清罕見真實老照片:圖為一位奶奶正在給孫女裹小腳,用布帛將女孩的腳纏綁禁錮,讓腳變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
  • 清朝老照片:圖一是小皇帝叉腰站在故宮房頂,圖四的雜耍小孩肚子...
    這張老照片攝於紫禁城,圖中叉著腰站在房頂上的少年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這張照片也是拍攝於清朝晚期,只不過與上面那張不同的是,圖中的場景是民間,人物則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裡面的小攤販正在熬煮著什麼小吃,手上似乎擺弄著一塊麵團,莫非是要做刀削麵?
  • 老照片裡的「全家福」:折射時代變遷(圖)
    小寧一家的時代縮影 左圖: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全家福。2月18日,記者在採記中發現,南寧市各家照相館生意紅火,身邊的親朋好友也一個勁地在微博、QQ上曬全家福、老照片。記者在聆聽「全家福」感人的故事時,也感受到「全家福」所帶來的溫暖。   1 來之不易的全家福   「我們五兄妹連同自己的愛人一起,和父母照了一張全家福。這張團圓照,是我從事新聞攝影十多年來,拍的最有價值的一張照片。」
  • 歷史人物的老照片:圖3是常凱申最愛的宋美齡,圖5的身高堪比姚明!
    歷史人物的老照片:圖3是常凱申最愛的宋美齡,圖5的身高堪比姚明! 圖2:1930年,張學良在東大舉辦的東北四省運動會上 ,這打扮今天也不過時!
  • 10張晚清罕見老照片:圖3讓人憤怒、圖7非常恐怖、圖8十分殘忍
    晚清罕見老照片:圖為傅儀的生母蘇完瓜爾佳·幼蘭和一位宮女。 晚清罕見老照片:圖為晚清一所盲人學校的三個女老師和兩個女舍監。
  • 日本鬼子藏匿的老照片:圖4是日本人的恥辱,圖6是日本慰安女歌星
    日本鬼子藏匿的老照片:圖4是日本人的恥辱,圖6是日本慰安女歌星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對著國內的日本女人進行洗腦,讓她們為了大日本帝國的「聖戰」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心甘情願的去做慰安婦,圖中便是正在招待日本軍官的日本女人,她們的肩上還帶著所謂的專用緞帶,是在是可憐可悲。日本鬼子在進入村子之後,就開始對著中國人燒殺掠搶,圖中的日本鬼子正在放火燒中國人的房子。
  • 老照片:50年代臺灣民眾生活照片,圖3中的女學生訓練很有意思
    老照片:50年代臺灣民眾生活照片,圖3中的女學生訓練很有意思。 1.圖中是兩個身穿黑褐色衣服的尼姑,在她們的背影處有幾輛人力車。2.圖為正在打籃球的大學生,小哥彈跳不錯啊,這是見過的最早的學生打籃球照片。
  • 老照片:六七十年代的美食是這樣的,圖2和圖6很精緻,想要吃圖8
    老照片:六七十年代的美食是這樣的,圖2和圖6很精緻,想要吃圖8 1.很多都叫不出名字,像這個油炸的丸子一樣的東西,看起來挺好吃的樣子。2.這個菜的裝扮也是花了心思的,難怪說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很多現在的餐館都沒有這種水平。
  • 10張有趣老照片:圖1至今是謎、圖8無數男人羨慕、圖9很奇特
    10張有趣歷史老照片:後面抱著瑪麗蓮·夢露的男人據說是美國總統甘迺迪,不過這至今是個謎團。 10張有趣歷史老照片:飛機飛到半空中,推進器出現了問題,飛行員出來維修,非常危險。
  • 堪稱中國最好吃的糕點,圖二老人小孩的最愛,圖5深受嬪妃的喜愛
    堪稱中國最好吃的糕點,圖二老人小孩的最愛,圖5深受嬪妃的喜愛,第一種:嶼鹹糕,採用精製糕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簡單的調味,散發著濃鬱鹹甜的味道,從舌尖蔓延開來,細膩的質感在口中徘徊不散。每吃一口都感受著那熟悉的老味道。它是一道甜而不膩,美味可口的糕點。
  • 二戰老照片揭秘:爆米花也是軍需品(圖)
    圖右:張海星近照。張海星先生住在南山深處一幢牆上掛滿中外黑白老照片的小樓裡,陽光明亮,臘梅芬芳。他說:「我的槍,20多年來,在重慶和全國,都排在前面,而且還打到馬來西亞和埃及那邊去了。」他主編的8卷本影像巨著《二戰紀實影像圖典》,2018年將出齊。他說的槍,不是《圖典》中那些老槍,而是他作為企業家生產的射釘槍。張海星1980年代是重慶知識界非常活躍的老槍,當時他是渝州大學(現重慶工商大學二分之一前身)中文系的講師,而大學講師是那個年代最迷人的職業。
  • 2003年「非典」老照片:每一張都讓人刻骨銘心,圖4鍾南山在會診
    圖為百餘名醫生和護士集體宣誓,籤名赴疫區,向「非典」發起衝鋒!【發熱門診外的登記臺】一場突如其來突如其來的「非典」席捲全國,據稱是和人們食用果子狸這種野生動物有關。圖為2003年,一家醫院在門口專門設立了發熱登記點。那時所有發燒的病人都要進專門設立的發熱門診進行觀察。【鍾南山在會診】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吧學專家。
  • 1996年廣東老照片:圖5你一定經歷過、圖8讓人心酸!
    1996年廣東歷史老照片:圖為深圳,某家自行車工廠的食堂,工人們正在吃午飯,夥食不太好,只有簡單的白米飯和青菜,他們一邊吃著飯一邊看電視。 1996年廣東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家工廠的員工宿舍,走廊上掛滿了涼曬的衣服。這樣一幢宿舍樓要住好幾百個工人,一般一個一二十平方的房間裡要住七八個工人。
  • 網評「最火」的4種零食,圖3小賣鋪都有,圖4老人小孩皆愛吃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網評「最火」的4種零食,第三小賣鋪都有,圖四老少皆宜的零食吧,看看大家是不是都喜歡吃它哦。第一種:果凍果凍其實算不上新型零食,果凍在上個時代就有了,還記得當時我家裡人都叫它「水果凍」。為什麼說辣條是學生黨的最愛呢,因為辣條原本就是在校園商店裡面流傳出來的,到現在各個地方的小賣鋪都有賣,而且奇了怪了,小編到現在都懷念小學的時候在學校吃的辣條,不管現在吃什麼辣條都找不到當年的味道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呢?辣條重最開始的只有我們中國人最愛,到現在全世界都在吃辣條,連老外也好這口,特地趕到我們中國吃辣條。
  • 老照片裡的"全家福":折射時代變遷(圖)
    2月18日,記者在採記中發現,南寧市各家照相館生意紅火,身邊的親朋好友也一個勁地在微博、QQ上曬全家福、老照片。記者在聆聽「全家福」感人的故事時,也感受到「全家福」所帶來的溫暖。  1 來之不易的全家福  「我們五兄妹連同自己的愛人一起,和父母照了一張全家福。這張團圓照,是我從事新聞攝影十多年來,拍的最有價值的一張照片。」
  • 丘比特之箭 古董珠寶裡那些愛的語言
    通常表達愛的禮物大多數是鮮花和巧克力,既甜美又滿足味蕾和嗅覺,殊不知有些禮物比它們更有意義。比如充滿真情和故事的古董珠寶,它們所傳達的愛意是持久且溫暖的,像維多利亞時代和愛德華七世初期的作品都有著回憶愛情和憧憬美好的主題,這些古董珠寶以貴金屬和彩色寶石製成,極富視覺衝擊力和感情色彩。
  • 80年代北京老照片:圖1小時候的記憶,最後一張90後肯定看不懂!
    80年代北京歷史老照片:圖1小時候的記憶,最後一張90後肯定看不懂!圖為北海公園,幾個小孩每人一根3分錢的紅果冰棍吃得正香,沒錢買的小朋友給饞的夠嗆,冰棍可以說是小時候的記憶了,讓人懷念。
  • 歷史老照片:圖四是戰敗後日本人的嘴臉!圖五是日本侵華後失去雙親...
    圖1圖2:一組日本的老照片。 帶你了解晚清時期,日本的普通老百姓,特別是日本女人的日常生活。男尊女卑、富家女坐轎子。你看了,有什麼感想!
  • 老照片:母親帶著襁褓中的孩子去乞討,圖3是一名老海盜
    圖為老海盜,年紀雖大,但是經驗豐富。這是1945年5月7日的大阪某地。鯉魚旗是端午節必備的,小孩戴的帽子,是仿古代武士的頭盔。有朋友要說了,5月7日是陽曆啊。原來,明治維新數年後,開始舍幹支而用格裡高歷,直接把原來傳統的農曆節日,移到了陽曆。所以,雖然中國日本都過端午,但後者的時間比中國早。晚清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天津城。
  • 清朝罕見老照片:圖2嬌嫩漂亮的嬪妃,最後一圖「高山流水」
    清朝罕見老照片:一些趕馬車的車夫,跟現在的摩的師傅一樣,正在等待著顧客。 鏡頭下的清朝老照片,圖2吃飯攤位,最後一張老人紡線! 清朝罕見老照片:清朝時期皇宮裡妃子們的合影,個個儀態萬千,風姿綽約,十分的嬌嫩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