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偉大發明,它的出現打破了以往歷史上文字傳承的路子,開始以畫面記錄的形式給現代人以直觀形象的認知。老照片的作用,大致如此。80年代有不少物件兒行當,現在很少看到了。沒關係,咱有老照片。圖為1980年陝西農村拉貨的農民,一輛馬車三頭畜力,你能分出這是馬還是毛驢不?
農閒時分,忙活家務的老母親。地上鋪著涼蓆,上面一床被子,這是幹嘛呢?80後90後簡直不要太熟悉,做被子。幾斤棉花買上布匹,一上午功夫就可以造出一床被子。所以小時候家裡頭很少買被子,勤儉持家麼,能省則省。
集市上,編織籮筐的大叔。材料帶到集市上,現場編制現場叫賣。這份手藝歷史上代代傳承,爺爺奶奶一輩兒也都會上幾手。時代演變,年輕人可瞧不上這些老物件了。有需要了超市買一個,不過材質塑料的,跟竹器編織出來的沒法比。
這張老照片估計要喚起很多人對奶奶的記憶了,一架老式紡車。木匠手工製作,操作簡單。一手轉動輪子一手整理紗線,沒幾個月功夫精通不了。男耕女織的傳統觀念由來已久,80年代依然常見。農閒時節,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就會搬出這個祖傳的家當,忙上一陣,堪稱奶奶一輩的最愛。
婦女紡織,男人忙生產,少不了鋤頭農具哪裡搞?商店小賣部也沒得賣啊。別著急,鐵匠鋪子來救急。1983年四川大足縣,幾個壯勞力就在打鐵造農具忙得熱火朝天。一個人捏著鉗子一個人揮錘錘擊,做一把農具何其辛苦。如果材料自帶,可以省下不少錢。
紡紗織布也好,打造農具也罷,說到底都是當年生活不寬裕,能省則省勤儉持家的需要。即使是城裡人,生活中也很少看到大手大腳的。鞋子壞了扔掉?沒有的事兒,鏡頭下的一位大姐就找上一個修鞋匠,縫縫補補又一年。現在生活好了,沒人修理鞋子了,修鞋匠也很少看到了。
這些老照片中出現的事物,多數已經淡出大眾視野成為記憶,不過有一些歷久彌新的,比如賣糖葫蘆。照片中的這位老大爺,手持木頭貨架站在大街上做小生意,生意不錯賺了些錢有些開心。家裡種植山楂,自己加工製作,成本不高。面對糖葫蘆的誘惑,小孩子簡直無法抵禦,直至現在,糖葫蘆依舊讓不少小孩兒嘴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