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青聯委員、上海青年家園民間組織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家園)副總幹事林林已經在家園工作8年了。2006年10月成立的上海青年家園民間組織服務中心是上海團市委適應青年結社方式和參與社會建設需求變革、為更廣泛覆蓋凝聚青年而發起的樞紐型社會組織,是聯繫、服務、引導青年社會組織的民辦非企業單位。
林林在上海市青聯社會組織和社會中介界別全體會議上發言。本人供圖
「從2006年開始,我在上海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做社區青少年服務,2011年來到家園,一直在從事青年社會組織工作。」一見面,林林就這樣向記者介紹自己,由於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青年社會組織工作,言語中透露出的幹練勁兒是這個八零後上海男青年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凝聚力量創新服務 突出引導
據了解,多年來,家園聯繫的青年社會組織數量從887家增長到2214家,年增幅達到25%。通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和數據分析,家園搭建出一個 「找得到、找得準、用得上」的分類資料庫並抓住關鍵領域和重要骨幹,整合同業組織發揮集合效應,用關鍵點帶動覆蓋面,大大提高了聯繫效率和動員規模。2014年「我們的年輕範」全城勸募,通過精準對接同業組織,在一周內即完成全市7類弱勢群體募捐標的整合與勸募志願者招募;2018年「上海青年風尚節」青年迎進博跑活動,聯合全市多家青年跑團完成社會化招募等。
「上海青年風尚節」青年迎進博跑活動。上海青年家園供圖
家園常態化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相關學習交流活動,組織開展社團領袖沙龍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等系列活動,聚焦區域發展和青年群體共性需求,形成了紅色文化、社區發展、企業服務等品牌沙龍,累計開展57場,超過6000人次參與。著眼青年社會組織的政治引領和能力提升的訴求,林林帶著大家策劃開展青年社團領袖培訓,累計面向600餘家青年社會組織開展培訓70多場,覆蓋7000多人次。
作為共青團與青年社會組織之間的橋梁紐帶、一名來自基層一線的青聯委員代表,這些數字,正反映了林林在家園多年工作當中的勤勤懇懇,不斷奮進。
為了探索青年社會組織、人才分類、動員機制,他帶著大夥走遍全市,深入到數百家青年社會組織調研,一摞摞翔實的工作檔案,記載了大量青年社會組織成長的軌跡。
在與記者分享打造青年「益」直播平臺的初衷時,林林說到,「我們覺得除了傳統媒體宣傳,家園應該做一個更適合青年公益,吸引青年群體觀看的直播平臺,來推動青年社會組織的工作開展。」
青年社會組織招聘網上直播。上海青年家園供圖
自去年以來,他們自學技術,自籌資金搭建了青年「益」直播平臺,創立「大咖直播間」「午間一小時」「小志在行動」等品牌欄目,不斷擴大青年公益的社會影響。他看到青年社會組織缺乏信息渠道,就將基層採購需求發布、青年公益人才招聘等內容植入直播,用生動直觀的方式擴大傳播面。平臺還為政府職能部門和群團組織定製了多場直播活動,讓黨的聲音更廣泛地傳遞到青年社會組織中間。
「剛開始做的時候因為不懂技術,只能是慢慢的積累,漸漸成熟之後又開了好幾個板塊。不管是做社會組織的招聘還是其他的一些活動,我們都會去嘗試,多一些互動,把我們的工作更多地展現給大家」,林林談到。
累經驗、創項目、匯資源讓青年影響社會
在上海團市委全力支持下,林林帶領家園立足於解決「去哪兒找、怎麼選、如何評」等問題,依託2000餘家組織的項目集群優勢,研發上線了全國首個由樞紐型社會組織運作、專門針對單項金額50萬元以下青年社會組織服務項目的採購平臺。創立之初,缺乏財政購買資金,上海市青聯通過愛心捐贈送來了善款,以「青少年服務」為切入點,啟動服務採購;缺乏需求來源,他們一個區一個街道的蹲點摸排,持之以恆堅持四年,從團組織到政府職能部門,從街道到基金會,一點一滴走訪積累,購買服務的資金從2015年的181萬元上升到2018年的1005.6萬元,增長近6倍。
林林向青年社會組織介紹年度項目採購情況。上海青年家園供圖
「一直以來,我們覺得基層團組織需要一個更高效和便捷獲取項目支持的途徑。根據現有的政策和實際需求,我們家園也不斷地在推動這個項目採購對接平臺的建設。現在越來越多的團區委,黨政職能部門、街道都會使用我們的平臺。」林林對記者描述著招投標平臺的情況。
截至目前,平臺已累計開展招投標50場,吸引1965家組織、3189個項目參投,實現項目落地941個,涉及金額2800餘萬元,規範流程逐漸形成,評估標準不斷優化,成為政府購買青年社會組織服務的重要渠道。
林林談到,「針對包括街道團工委,社區、居民區團組織等基層團組織服務項目資金量小、需求種類多、時效性強的特點,我們還把青年社會組織一些小額項目整合起來,建立了『微採購』平臺,大家可以在平臺上直接下單。購買的程序也比較簡便,還有雙向評價的機制,這樣一來工作也更加快速有效。」
2018年下半年,僅在試用階段,「微採購」平臺的項目「成交」便已達數萬元。今年他們還將打造移動版,讓基層社區的幹部群眾滑著手機就能「買」到稱心如意的服務。
在談到行業標準建設時林林對記者講述,「我們在楊浦區延吉新村街道籌建了全國第一家社區志願服務中心,剛開始做的時候缺經驗,缺項目,缺經費,但是家園團隊紮根居民區,走街串巷摸需求,聯繫周邊學校、企業、商店爭取資源。我們還在當年編寫了《上海市社區志願服務中心操作手冊(暫行)》,為青年社會組織依託志願服務打開落地社區的渠道。」
依託這個經驗和模式,結合市文明辦與共青團開展的資源條塊聯動機制,家園累計在7個區20個街道開展運營、指導、支持等服務,累計牽動志願者20000餘人次,項目多次入選全國志願服務4個「100」評選。
「我們家園有個口號,叫『青年影響社會』。因為我們覺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正是基於每一個年輕人都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是我們這一代青年的榮耀和使命」,林林說。(中國青年網記者 陳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