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條主義是當前改革的最大障礙

2021-02-23 中華好學者

教條主義是當前改革的最大障礙,為什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治改革、社會改革、教育改革遲遲沒有進展?根本原因就在於教條主義的束縛,以大一統模式處理一切中國問題是當前教條主義的突出表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是通過不斷地反對教條主義成就的,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史就是反對教條主義的歷史。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我們現在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九十年,也就是反對教條主義的九十年。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是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實現原初設想的目標,追求實際效果,所以,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實效觀。教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實效觀的對立面。毛澤東思想是毛澤東在革命時期反對各種各樣的教條主義發展起來的,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題的大辯論突破了"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為改革開放打下了思想基礎,鄧小平理論是改革時期反對教條主義的哲學,"南方談話"是鄧小平理論最系統最全面的闡述。然而教條主義如影隨形,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礙,我們需要第三次全面系統批判教條主義,提倡馬克思主義實效觀。

反對教條主義的三個階段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黨。然而,只有在中國共產黨反對各種各樣的教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實效觀指引下,中國革命和改革才一次次走向勝利。毛澤東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是反對教條主義的第一個階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鄧小平理論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革命理論轉變為改革理論,標誌著反對教條主義的第二個階段,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認識到的真理。馬克思恩格斯1872年為《共產黨宣言》德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他們在《宣言》中的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針對教條式的運用馬克思主義,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寧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視為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世界薄弱的國家取得成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的原理,但是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指明了革命的具體道路,在軍閥割據的時候,在敵人控制薄弱的地區,領導人民建立革命根據地,用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了政權。毛澤東和列寧所用的原理是相同的,即將馬克思主義與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以《反對本本主義》為起點,《實踐論》、《矛盾論》、《改造我們的學習》和《整頓黨的作風》等是毛澤東在革命時期反對教條主義的經典文獻。1945年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以此來指導我國的革命,指導我國的建設原則。為什麼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呢?這是因為只有這樣的結合才能使得各個國家的革命取得勝利,取得實效。馬克思強調,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是現實的和直接追求實效的。"

鄧小平在1956年就指出"一個國家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如何使馬克思主義與各個時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上是一種革命理論,鄧小平理論將其變成一種改革理論,標誌著反教條主義的第二個階段。毛澤東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與整個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基本上不區分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礎上將時期概念引入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鄧小平認識到革命取得成功以後的中心任務不是革命,而是建設,是發展經濟,以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所以新時期改革的目標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通過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中國共產黨清理了毛澤東晚年的教條主義和華國鋒的"兩個凡是"。鄧小平在改革時期面對的最大教條主義是人們將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捆綁在一起,把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捆綁在一起,如果中國改革採用市場經濟那麼就意味著走資本主義道路。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姓'社'的問題。"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目標,而不是特定的制度模式。判斷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最終將社會主義目標系統總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面對這一偉大目標,所有制度都只不過是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只是計劃與市場是手段,其他制度也都只是手段。"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這是典型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偉大目標為定位的思維方式。

鄧小平摒棄了毛澤東在建設時期的革命思維,而代之以改良主義,這也是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的必由之路。最早使用"改良主義"一詞的是列寧,然而,列寧對改良主義的態度在革命前和革命後截然不同。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前,對於無產階級要不要使用暴力奪取政權,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與形形色色的改良主義發生了根本分歧,改良主義是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敵人。十月革命以後,無產階級已經掌握了政權,國家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列寧認為,在剝削階級被推翻以後,"革命"與"改良主義"不再對立,不僅相容,而且必須用改良主義的方法來完成新的革命任務,稱為"革命的改良主義"。從邏輯上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革命後的改良主義",這也應該是任何政權從取得前到取得後的轉變,如果革命以後仍然提倡革命主義就是教條主義,毛澤東晚年就是犯了這種教條主義的錯誤,給中國建設造成巨大的損失。

改良是在社會穩定的環境下逐步進行的,鄧小平在會見美國總統布希時明確提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鄧小平一方面提出改革開放,另一方面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典型的改良主義道路。儘管鄧小平沒有提過改良主義,但鄧小平對此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國外有些人過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別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錯;如果要說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較正確地說,我是實事求是派。"實事求是派就是中間的改良派,既不左又不右,既不激進也不保守。在具體改革開放的路徑上,鄧小平的思路也是逐步進行的,"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制好得多。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願意幹就幹,幹多少是多少,這樣慢慢就跟上來了。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鄧小平所反對的是無謂的、沒有結果的理論爭論,因為它會貽誤時機,錯過發展機遇。在農村,純粹從理論上爭論黑貓白貓哪個是好貓沒有意義,只有當把它們放到老鼠面前才能判斷:捉到老鼠才是好貓。鄧小平在1979年就認識到"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然而直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才根據"南方談話"精神明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正是鄧小平改良主義思維的突出表現。

鄧小平理論是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政治改革、社會改革、教育改革和文化改革等的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主要將鄧小平理論用於經濟改革,現在是將其應用於政治、社會、宗教、教育、學術等各個領域的時候。這就是反對教條主義的第三個階段:鄧小平理論與我國各領域實際情況相結合。作為中共第一代領導人的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中共第二代領導人的鄧小平領導我們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然而我們中國是一艘巨輪,輪船各個部位的運行遵循的規則卻少有人關注,我們應該將普遍原理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貫穿到更小的空間和更短的時間,貫穿到具體時空下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要貫穿到各領域。

毛澤東和鄧小平實際上已經提出了第三個階段的反對教條主義原則,關鍵在於採取有效措施貫穿實施。毛澤東在《矛盾論》通過討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關係提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教條主義者不遵守這個原則,他們不了解諸種革命情況的區別,因而也不了解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種自以為不可改變的公式到處硬套,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將本來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壞。"毛澤東所說的核心就是不同的問題應該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毛澤東提出"現在我們黨的中央做了決定,號召我們的同志學會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真地研究中國的歷史,研究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對每一問題要根據詳細地材料加以分析,然後引出理論性的結論來。"鄧小平在《怎樣恢復農業生產》中說"有些做法應該充分地照顧不同地區的不同條件和特殊情況,我們沒有照顧,太容易下決心,太容易普及。"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中說"從當地具體條件和群眾意願出發,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在宣傳上不要只講一種辦法,要求各地都照著去做。宣傳好的典型時,一定要講清楚他們是在什麼條件下,怎樣根據自己的情況搞起來的,不能把他們說得什麼都好,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更不能要求別的地方不顧自己的條件生搬硬套。"鄧小平所講的是不同地區可以採取不同的原則,而且講得比較多的是經濟建設方面的原則,同樣也是完全適用於各個領域的改革原則。

(摘自柯華慶教授專著《第三次變革》,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版)

相關焦點

  • 教條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
    這種表現就是教條主義,毛主席說:教條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反馬克思主義。其實他們看似刻苦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和優秀的黨員,其實他們是懶惰鬼和害人精。為什麼這樣說呢?他們雖然對馬克思主義原著的內容十分熟悉,但是對於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十分的不熟悉。
  • 城市規劃的專業核心競爭力:教條主義還是實事求是?
    標題:城市規劃的專業核心競爭力:教條主義還是實事求是?於是規劃學界的重點開始從規劃實踐轉向城市研究,當前許多權威的英文國際城市研究期刊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前後創立,旨在解決城市問題,實事求是地以城市研究指導城市規劃凸顯出其重要性。
  • 護理學欲謀發展,先打倒「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
    長期以來護理學的發展與傳承有兩種形式,在過去,那時護理沒有一套完善專業理論,所有的臨床操作都是傳承於帶教的的經驗,難免會讓人魚目混珠,繼承人家優點的同時,難免把人家的缺點也一併給學了過來!可以說這種經驗繼承嚴重的影響了護理學的發展!雖然最近幾年,隨著護理學的獨立,專業性越來越強,理論也越來越豐富!
  • 當前的改革實質是全面深化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結構變遷進入一個深層次狀態,發展的整體性特徵越來越明顯  結構性改革需要一種整體性思維,針對整體狀況推進改革。借用中醫學理念,就是基於整體、個性的辨證施治。這意味著我國的結構性改革進入了新階段。不僅改革的目標不同了,改革的條件、路徑也變了,改革的方式也要相應調整。從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改革目標來看,當前的改革實質上是全面深化結構性改革,更加凸顯基於整體性的辨證施治,重塑國家治理結構。
  • 比爾·蓋茨:改變世界的最大障礙是憤世嫉俗
    我們改善世界的最大障礙是憤世嫉俗的心態比爾•蓋茨認為,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於面臨死亡或是營養不良的孩子完全沒有機會挖掘其生理和心理的潛在能力。然而,面對悲劇的發生,憤世嫉俗的心態竟然成為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事實上,避免悲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疫苗和營養。對此,比爾•蓋茨說道,「我們的社會是在進步,但是進步的速度不夠快,憤世嫉俗的心態是我們最大的障礙。」
  • 劉尚希:當前的改革實質是全面深化結構性改革
    原標題:當前的改革實質是全面深化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結構變遷進入一個深層次狀態,發展的整體性特徵越來越明顯 結構性改革需要一種整體性思維,針對整體狀況推進改革。借用中醫學理念,就是基於整體、個性的辨證施治。
  • 當前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之爭
    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問題,是事關改革成敗和基本方向的大問題,決不可掉以輕心。究竟當前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應該以何種理論為指導?其理論基礎是什麼?對此,社會各界提出了針鋒相對的主張。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流行的觀點主張借鑑西方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建立以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為核心的國際視野,以此來指導中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
  • 新證券法掃清制度障礙 深交所推進創業板註冊制改革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新《證券法》掃清制度障礙,深交所推進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深交所創業板註冊制改革進入實際操作規則修訂的「技術性」階段。2020年3月1日,我國資本市場正式邁入新《證券法》時代,註冊制寫入法律、違法違規成本大幅提高、投資者保護專設章節等一個個重大變化都將對資本市場帶來深遠影響。
  • 吳敬璉:改革的目標與模式
    為此,他提出了 「行政性分權」和「經濟性分權」概念,指出改革的中心問題是使企業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經營者」 ,避免改革重複行政性分權的老路才可能成功。這其實是對以往改革措施為什麼未能成功的一個理論總結 。此後,他始終對激勵地方保護主義的行政性分權政策高度警惕,認為這種改革模式無法成功 。
  • 新華社評論員:改革開放是中國的最大底氣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題:改革開放是中國的最大底氣——堅定必勝信心,應對風險挑戰新華社評論員「科創板」揚帆起航,「滬倫通」正式啟動,新一輪3000億元規模的降費舉措即將落地,新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呼之欲出
  • 科技體制改革:破除體制障礙需要痛下「三板斧」
    科技部政策體改司副司長張曉原指出,從整體看,中國科技體制中存在的弊端還未從根本上解決;特別是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面臨加入世貿組織嚴峻挑戰的新形勢下,一些更深層次的體制性障礙日益顯現出來。破除科技發展的體制障礙,需要痛下「三板斧」。
  • 探索創新土地關係依然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根本任務
    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問題歷來是「三農」問題和農村改革發展的主線。解決好新時代的「三農」問題尤其是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必須在土地改革上繼續做深、做好文章。總而言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無論是產權制度產權市場建立,還是體制機制創新,每個環節的改革,其實質都是以激活農村土地要素和土地市場為重點,圍繞土地改革進行的。改革的終極目的是進一步理順和解決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問題,並且將持續影響和引領今後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
  • 夢深緣淺 教條主義救不了福特
    有人嘲笑鄭人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但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錯誤的情況依舊很多。自以為是,不尊重客觀事實,往往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最後反倒變得和鄭人一樣,愚蠢而可笑。一場發布會 一場個人秀去年5月9日,一場被稱為「中國汽車史上時間最長的品牌發布會」在歷經近4個小時後終於落下帷幕。
  • 中國政商學界的改革共識被兩篇文章刷屏了
    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內外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梳理這套特權制度的現狀,制定明確的漸進的時間表,逐步弱化、取消這些特權,既是人民的呼聲,也是轉變黨風政風,廉政清政的重要舉措,是黨政領導領導人民共克時艱的具體行動。 雖然我們當前面臨很多挑戰,如果我們真正能推進一場深刻、全面的改革,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 孫哲:制度差異是中美交流的最大障礙
    核心提示:現在中美之間最大障礙是中國人不喜歡美國的政治制度,美國人也不太喜歡中國的政治制度,這是中美兩國今後要解決的最大障礙。現在最大問題就是中國人不喜歡美國的政治制度,美國人也不太喜歡中國的政治制度,這是中美兩國今後要解決的最大障礙,面臨最大的障礙。
  • 尋求改革「最大公約數」
    原標題:尋求改革「最大公約數」   10月以來,有關養老改革的討論再次引發熱議。   「取消養老金『雙軌』,一併統籌?」北京公務員張寧聽聞「傳言」連連搖頭:「直接降低公務員待遇只怕不可能。」一些人卻認為,打破待遇不公,值得期待。   爭議背後是利益的多元。
  • ...以市民農莊為抓手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模式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貫穿我國「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新型城鎮化可以促進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要素高效配置,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新型城鎮化是消費需求的「倍增器」,是投資需求的「加速器」,也是促進創新創業、深化改革的綜合平臺。
  • 什麼是當前香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什麼是當前香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什麼是當前香港最大的危險
  • 堅持開門搞改革 尋求最大公約數
    原標題:堅持開門搞改革 尋求最大公約數楊緒松認為,如專家所提,必須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堅持開門搞改革尋求最大公約數,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關鍵評價指標和效果導向、堅持完善推進改革機制,堅持以改革思維抓改革。   「改革依然是坪山新區頭等大事!」楊緒松表示,接下來要以「四個全面」推進下一步改革,作為特區,過去是改革排頭兵、試驗田,如今要再當排頭兵,擁抱改革的春天,坪山在這方面應有更多自覺自為,把改革放在頭等位置。
  • 蔡章兵:從2014CCTV英語電視大賽,談當前英語教學改革
    本屆英語電視大賽,為眾多學子提供了展示實用英語技能的舞臺,而提倡掌握英語實用技能是當前英語改革的重頭戲。我們藉此機會,採訪了中學英語教育專家、CCTV全國中小學英語電視大賽總決賽評審團副主席、奇速英語創始人蔡章兵教授,請他從本屆英語電視大賽,談一下當前英語應試教育改革的新趨勢。記者:蔡老師,本屆英語電視大賽的流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