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落實學在交大,引領風氣之先,積極培養學生學術志趣,營造學數學、愛數學的濃鬱學術氛圍,數學科學學院特設立「文俊講壇」。「文俊講壇」首期學術報告於4月17日下午在理科大樓6號樓7樓大會議室舉行,著名德國數學家、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特邀報告人、有限維代數的表示理論的奠基者之一、Bielefeld大學教授Claus Michael Ringel受邀作題為《蒙娜麗莎的微笑——攝影棚悖論》的學術報告。數學科學學院院長李從明教授、常務副院長肖冬梅教授、學院數學系主任章璞教授、姜翠波教授、學院黨委副書記高傳勇以及老師學生100多人出席報告會。
數學科學學院院長李從明致辭,他代表數學科學學院熱烈歡迎各位老師和同學出席「文俊講壇」,對於「文俊講壇」啟動表示熱烈祝賀。他表示在2019年迎來數學科學學院傑出校友吳文俊學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學院特設立以吳文俊學長名字命名的「文俊講壇」,講壇以「創新學術,開啟未來」為宗旨,定期邀請海內外有影響力的數學家和學者為學生做前沿領域學術報告,尤其注重為本科生提供通識性學術報告,旨在積極培養學生學術志趣,引導同學們學數學、愛數學,鼓勵同學們潛心數學,在求知之路上勇於攀登。他祝願「文俊講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辦越好,培養同學們的學術志趣,助力同學們的成長發展,推動學院加快邁向世界一流數學科學學院。
Ringel教授以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作引,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通過計算機軟體對畫不斷等分縮小,但是在8次等分縮小後原圖突然重新出現,這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Ringel教授用數學原理證明了原圖再現這一現象是必然的,但是再現原圖僅需通過8次操作卻是十分不平凡的。計算機中的每張圖片都是由一些單一顏色的小方塊拼接而成(即是通常意義下的「像素」),而上述每次等分縮小的過程均是對像素的一次重排,用數學術語來說即是「置換」。Ringel教授揭示了上述現象背後的數學定理「有限集上的置換的階必有限」,即同一個置換不斷自乘,必在有限次後回到初始狀態。Ringel教授又通過doubling映射揭示了為什麼上述變換僅需8次。最後,Ringel教授還演示了一些其它種類的置換,並介紹了相關的數學概念和背景。Ringel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精彩內容環環相扣,演講風格幽默風趣,使原本深奧的數學問題變得通俗易懂,充分展現了數學科學的魅力,報告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報告會現場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數學科學學院設立「文俊講壇」,旨在深入落實學在交大,引領風氣之先,積極培養學生學術志趣,營造學數學、愛數學的濃鬱學術氛圍。講壇以「創新學術,開啟未來」為宗旨,定期邀請海內外有影響力的數學家和學者為學生做前究領域學術報告,尤其注重為本科生提供通識性學術報告,播撒下熱愛數學、追求學術的理想種子;鼓勵青年學子潛心數學,在求知之路上勇於攀登;抓住學生成長的「灌漿期」,拓寬學生學術視野,啟迪創新思維與研究智慧。
Claus Michael Ringel教授是德國著名數學家,他於1968年取得數學博士學位,1978年任Bielefeld大學教授;他是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 美國數學會首批會士,1983年波蘭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特邀報告人,超過100次被國際學術會議特邀作為大會報告人,數十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的大會主席,並曾任我校訪問講席教授(2010–2016)。Ringel教授是有限維代數的表示理論的奠基者之一,開拓了代數表示論中許多新的方向,影響深遠,已發表近200篇研究論文,是SCI高被引科學家。
附Ringel教授講座的演示文稿:https://www.math.uni-bielefeld.de/~ringel/lectures/vortrag-sj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