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刺激率的刺激聲(或不同調製率的調製聲)可以誘發不同的聽性穩態反應。
Galambos1981年報告了40Hz穩態反應(或40Hz 聽覺相關電位);用短音作為刺激聲,刺激率在每秒40次時可以記錄到明顯的反應波,這種反應的閾值接近於行為聽閾,但反應波的振幅隨睡眠、麻醉而降低。
Rickards和Clark在1984年證實,聽性穩態反應可以由多種不同調製率的調幅音引出,反應振幅隨調製率增高而降低。
Kuwada在1986年報導,用40Hz調製率的調幅音作為刺激聲,可以引出較高振幅的反應波,但受睡眠影響;當調製率為80Hz時,引出的反應波振幅較低但不受睡眠影響;因此他認為這兩種調幅音引發的反應來自不同的部位,前者與40Hz穩態反應同源,後者的發生源在腦幹。
Picton等在1987年報導運用2-5Hz調製率的調幅音,或3-7Hz調製率的調頻音,均可以引出穩態反應,但調製率達30-50Hz時反應至穩定,而且反應波振幅隨著刺激聲強度增強而增加,相位延遲降低。
Cohen等在1991年的報導指出,對於清醒受試者,無論是調幅音或者調頻調幅音,45Hz調製率引出的反應波振幅至高,而且調頻調幅音引出的反應波要比單純調幅音引出的高;在睡眠狀態下,當載頻為250、500和1000Hz時,45和90Hz兩個調製率可以引出高反應波;載頻為2000和4000Hz時,調製率在70Hz以上可以引出高振幅的反應波;所以當測試睡眠狀態下的受試者時,應採用70Hz以上調製率。
由此可見,聽性穩態反應作為一種聽誘發電位的名稱,包含了多種測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