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退出高考?鄭強教授:「缺乏民族自信」
近日,網紅教授鄭強教授的觀點上了熱搜,他表示在高考中不應該把英語作為主科,應該降為副科。中國學生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會花費大約6000小時在英語上。如此巨大的時間啊,如果用在其他學科上,會取得多大的成就啊!
思想家魏源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不缺少民族自信心,缺少的是學習。因為自負高傲,清朝中國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經濟直接倒退200年,最終落於人後。清朝統治者忘記了中國人的智慧和自信,遺忘了中國謙遜的態度。
中國高考英語佔比和語文數學一樣,國人總是認為英語學不好就是文盲,為什麼我們總是這麼認為?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缺乏民族自信,總是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總是想著別人的東西,怎麼能提高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呢?
中國高考有英語,外國高考沒有漢語,這說明什麼?難道說明中國人善於學習,西方人就故步自封嗎?其實不然,原因很簡單,因為高考改革時,中國處於落後階段,什麼都需要向西方學習,很多西方東西比較先進,所以制定英語為高考科目。但是現在中國逐漸發展,如果高考英語還是佔150分的話嗎,那需要浪費許多時間在英語學習上,小編不建議取消高考英語,但是認為可以弱化英語佔分比重。
國人學習英語大多數人是學習啞巴英語,英語作為一個了解世界的工具必然很重要,學習一門語言十個月就能入門。試問中國數千萬學子,真正用到英語的有多少?
英語固然很重要,但是沒有那麼重要。
從小學開始至大學畢業,每天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英語,最少都需要花費5200小時學習英語。如果把學習英語的重心放在大學,那豈不是能減輕中小學生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中國文化。以前學習英語可能是時代原因,我們迫切想融入世界,也想讓世界了解我們,但是時代在進步,英語熱也過去了,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是否應該把學習外語時間往後挪,讓孩子先學習好中國文化,再逐步學習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