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佛山,有一家「百年解憂年畫店」,想脫單、逢考必過,或者實現「一個億的小目標」,都可以在這買到相應的年畫。年輕人在年畫店許下願望,買了年畫回去張貼,有不少還真實現了,於是就來「還願」,再買新的……有著「年畫女俠」之稱的劉鍾萍,就是這家不同尋常的年畫店的經營者。
佛山年畫始於宋元年間,在清代至抗戰前達到全盛,時有店坊20多家,從業人員4000多人,年產量高達千萬對(門神畫),是珠三角家家戶戶的年節必備之物,影響遠及東南亞和世界華人聚居地。如今,仍以家庭作坊製作、傳承木板年畫的還剩下3個人:國家級傳承人馮炳棠、省級傳承人馮錦強、市級傳承人劉鍾萍。
2016年,劉鍾萍到清華大學學習,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陳岸瑛的指導下,總結了「年畫諸神復活」的理念,用年輕人感興趣的語言和意境,對年畫寓意做了年輕化的演繹。比如,用「脫單神器」「行桃花運」來解釋傳統的喜神「和合二仙」,用「逢考必過的考神年畫」來解釋傳統的「狀元及第」,用「實現一個億小目標」來解釋財神爺,用「二胎神器」來解釋送子娘娘……
「不僅是過年,人一生中重要的人生階段,比如生婚壽喜、學業事業,都有對應的年畫神仙來庇護。現在大家來買年畫,都會跟我分享他們的願望,我就推薦對應的年畫,鼓勵大家把年畫『用』起來。」劉鍾萍說,5年過去了,年畫店已經培養了一批固定顧客,年年都來。
從2016年開始,劉鍾萍在師父馮炳棠的百年老鋪舉辦「佛山木版年畫公眾開放日」,吸引市民來現場了解年畫。這樣的開放日,至今已經舉辦了100多期,在七夕、情人節這些特殊日子,還開設「脫單」專場。
除了「復活」經典年畫,劉鍾萍還與設計師合作,根據人們的需求創作新的年畫作品,比如,準備用12年時間完成十二生肖年畫的設計。
陳岸瑛認為,年畫的衰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傳統印刷被現代印刷取代,隨著電子圖像、虛擬圖像的興起,圖像的媒介和載體發生了劇烈變化;二是人們的居住環境和節俗發生了變化。但手工未必完全會被機械和電子取代,「例如版畫在西方至今仍是一個較大的專業和藝術門類」。
年畫最大的價值是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要復興年畫,就要在生活和節日中尋找那些不變的東西,「美好的願望和祝福,永遠需要某種物質載體」。「劉鍾萍的年畫體驗活動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就在於她抓住了『祈福』等不變的情感訴求,激活了年畫的內涵,同時堅持採用傳統的材料工藝,使得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了充滿手工溫度的物質載體。如果只是單純把年畫印在馬克杯上,或者用機器批量印刷年畫,就很難成功,那只是對傳統元素粗暴的挪用。」陳岸瑛說。
孫勇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與手工藝愛好者,也是一個科技發燒友。這兩個身份大概註定了他要把年畫做成表情包。他與年畫的緣分要從2017年說起,他在中國美術館看了一個楊柳青的年畫展,「當時就被震撼了,完全顛覆了我過去對年畫的認知」,「尤其對那套木板套色印刷的年畫,如果能用數位化來詮釋這麼有趣和充滿畫面感的民間美術,那該多好」。
「在移動應用和數位化領域,除了我們還沒有人嘗試去做年畫相關的內容。」2018年年初,孫勇和朋友合作完成了「年畫找不同」的小遊戲,同時設計開發了年畫表情包。
在孫勇團隊設計的這款表情包裡,「不約」「打call」「隨便你」,以及春節親戚的終極三連問:「有對象沒」「生二孩嗎」「工資多少」,都能用年畫元素來表達。年畫的色彩對比強烈,特別討喜,尤其是在表達誇張的強烈情緒時,還真挺合適的呢。
「發微信,表情包已經是不可缺少的表達方式,年畫的功能也是類似的。」孫勇說,「比如,你貼『連年有餘』,他貼鍾馗,訴求肯定不一樣;你貼一對門神,或者一對仕女,區別也很大。表情包正是提取了年畫裡不同的元素和形象,結合現在的流行觀點和詼諧話語,讓大家在聊天的時候就能了解到我們年輕的傳統文化。」
在孫勇看來,想讓年畫重回年輕人的視野,關鍵要讓年畫有更多曝光率,無論是實物還是數位化產品,「看見,習慣,接受,喜歡,了解,探究,這一系列之後才能談傳承和發展」。
有了曝光率,又如何適應年輕人刁鑽的眼光呢?「年畫在過去是必需品,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失去了原來的使用價值之後,就要思考年畫能以什麼形式重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孫勇透露,一款為年畫填色的新應用將在2019年春節期間上線。
解憂年畫店、遊戲、表情包……年輕人玩起了年畫,重回春節的年畫離春天還會遠嗎?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了解到,目前共有18項年畫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別是:楊柳青木版年畫、武強木版年畫、桃花塢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密撲灰年畫、朱仙鎮木版年畫、灘頭木版年畫、佛山木版年畫、梁平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鳳翔木版年畫、平陽木版年畫、東昌府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夾江年畫、滑縣木版年畫、老河口木版年畫。
2019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組織了「年畫重回春節」系列活動,天津楊柳青、山東高密、江蘇桃花塢、廣東佛山,還有重慶梁平、湖南灘頭、河南朱仙鎮,把這些「年畫重鎮」訪了個遍。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介紹,年畫在清中期達到高峰,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衝擊,傳統年畫式微;而在天津、上海等城市,則興起了新的主題和樣式的「改良年畫」,以及與西畫結合的月份牌年畫。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年畫還出現過創作高峰。
「年畫真正衰微是因為傳播方式的改變,大家都不貼年畫了,別說年畫,連港臺明星、卡通動漫的海報都不貼了。而且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不只是年畫,整個傳統工藝行業都走到了最低谷。」趙罡說,「現在開展『年畫重回春節』,這是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新建構我們的文化體系。」
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曾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還遠渡重洋到日本、英國、德國,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產生了重要影響。「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成立於1959年,2001年整體劃轉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從第二年9月起,學院學生們通過自願報名、擇優錄取的方式,進入「桃花塢木刻年畫研修班」。高校與非遺傳承保護結合,為年畫不斷輸送新鮮血液。
趙罡認為,年畫在當下有傳承和傳播兩大任務:年畫表情包等依託於年畫元素的文創,屬於傳播範疇;「脫單年畫」等用傳統工藝做成的新主題年畫,則屬於傳承。「在年俗活動中,用年畫所蘊含的意義和傳統人文價值,來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提升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讓生活有儀式感。就像西方人覺得有聖誕樹才叫過聖誕節,那中國人貼年畫才叫過年,形成這樣的氛圍,年畫才能真正復興。」
馬上過年了,你要不要貼一貼年畫?
責任編輯:文化副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