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湄洲島:昔日風吹沙子跑 如今吃上生態飯

2020-12-23 新華社

  新華社福州2月6日電題:福建湄洲島:昔日風吹沙子跑 如今吃上生態飯

  新華社記者邰曉安、陳旺

  福建莆田湄洲島是媽祖祖地。這個被稱作「東方麥加」的小島,長期以來是「風吹沙子跑、廁所像碉堡」的落後面貌。近20年,湄洲人堅持種樹綠島固岸,生態人居環境大為改善。「藍天碧海金沙」讓湄洲人真正吃上了生態飯。

  (小標題)風吹不起沙 植樹造林成效顯現

  湄洲島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沿海。這座面積14.35平方公裡的小島,環境承載力十分有限,受歷史自然條件以及無序開發等影響,湄洲島一度地表裸露嚴重。島民肖龍華記憶中,小時候一到冬季,西北風捲起漫天黃沙,出趟門能吃一嘴沙。

  湄洲要發展,植樹造林、改善生態是基礎。世紀之交開始,飽受風沙之苦的湄洲島幹部群眾開始大力種樹固沙。

  「剛開始先是種最易成活的木麻黃,島上的機關、學校和普通群眾幾千人上來種。一些種好的樹又被風吹倒,人們來年就繼續補種。」島民黃亞棋對此印象深刻。

  為了立體修復生態,湄洲島還補植上千畝紅樹林固岸護堤;修復保護沙灘資源;推行退耕還林;鼓勵群眾在房前屋後綠化美化。如今的湄洲島,全島防護林面積已達6186畝,林地綠化率達77.63%,人均園林綠地面積35.17平方米,是2002年的兩倍。

  隨著防風林基幹的成型,湄洲島的造林方向已經由過去單一的防風固沙向兼具裝飾美化發展。

  (小標題)垃圾不落地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人居環境曾是湄洲島的另一大短板。

  湖石淉是湄洲島唯一的一處淡水湖泊,也是島上地勢最低洼的地方。湄洲島管委會市政園林處主任陳建國介紹,過去周邊村莊的垃圾廢水順流而下匯聚在湖石淉,讓這塊溼地變成了「臭水坑」。

  2017年,湄洲島開始對湖石淉進行改造整治,投入一億多元的一期工程,如今已經顯現出園林風貌。預計2019年改造完成時,這裡將變身為面積達1300多畝的生態休閒溼地。

  為扭轉「廁所像碉堡、垃圾到處扔」的局面,改變島上居民落後的衛生習慣,湄洲島年投入2000萬元用於環衛工作。通過改垃圾池定點投放為垃圾收集車不定時上門收集,統一回收統一處理等方式,湄洲島實現了「垃圾不落地」。

  此外,島上推行「廁所革命」,建設全島統一的汙水處理系統,家家戶戶建設衝水廁所;全島建設公交系統,新能源公共運輸全覆蓋,湄洲島的人居環境明顯提升。

  (小標題)藍天碧海金沙 湄洲人吃上生態飯

  風沙變小了,沙灘留住了,湄洲島的堅守終於換來了發展的春天。近年來,隨著旅遊業蓬勃發展,加上島上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湄洲島的「沙灘柔軟、海水乾淨、空氣清新」的聲名鵲起,一夜間變成香餑餑。

  2014年,在外工作的高秋元回家探親,發現家鄉的變化,便辭職回鄉開起了民宿。如今高秋元的民宿已經成為湄洲島的網紅店,旺季需要提前一個月才能訂到房間。

  「2014年島上才38家民宿,如今100多家了。」高秋元說。

  據統計,2016年湄洲島實現旅遊收入36億元,遊客接待量從2014年以來實現300萬人次、400萬人次、500萬人次的三連跳,2018年預計可達620萬人次。開民宿、做餐飲、賣特產,越來越多的湄洲人開始吃上了生態飯。(完)

相關焦點

  • 湄洲島上又見湖
    20年前,湄洲島還是座「只長石頭不長草,海風吹著沙子跑」的禿島。如今,這裡萬木成林,綠蔭滿島,綠化率已達52%。當年被稱作「島上龍鬚溝」的湖石淉湖,面積擴大了一倍多。  禿島變綠島,見證了湄洲島人久久為功的韌勁兒。  福建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媽祖祖廟就坐落在湄洲島上。  這是一座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海島,淡水難存,草木難生。
  • 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的媽祖廟
    在我國沿海和臺灣島眾多的媽祖廟當中,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上的媽祖廟歷史最久,香火最盛。因為這裡是媽祖神的故鄉。媽祖,原名叫林默娘,於宋朝建隆元年960農曆3月23日出生在湄洲。湄洲島的鄉親們對默娘的賢德十分崇敬,為了紀念她,便在島上建起了媽祖廟。世代以漁業為生的湄洲島人民經常在海上遇到大風。他們相信,是林默娘的神靈在海上保護著他們。每當遇到風險,只要高聲呼喊媽祖的名字,她就會立刻趕來救援。沿海各地的漁民也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北從河北省的秦皇島,南至廣州,都陸續建立了媽祖廟。
  • 福建:湄洲島鄉村的「美麗蛻變」
    湄洲鎮副鎮長黃荔珊介紹,湄洲島去年就實施了畜禽養殖汙染專項整治,拆除雞欄鴨舍1200多處。今年,部分村莊出現反彈復建禽舍現象,為此該鎮再次組織清理整治,拆除雞欄鴨舍800多處,全面取締畜禽養殖。在環境衛生整治上,今年湄洲島可謂下了大力氣。「從3月份起,湄洲島對全島歷史遺留垃圾、房前屋後大宗物件等進行了集中清理,共清理垃圾2000多噸。」
  • 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與媽祖廟的民俗與傳說
    湄洲島,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轄島,距莆田市42公裡,這裡素有「南國蓬萊」、「東方夏威夷」美稱,也是「海峽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面積14平方公裡,是一座花園之島。登上湄洲島,抬眼仰望,便見到雲霧掩映中,有若隱若現的飛簷翹脊的建築群,猶如九天宮闕,這便是媽祖廟。
  • 「媽祖故裡」湄洲島之變
    「過去的湄洲是個『禿島』,風吹沙子跑,廁所像碉堡。」在湄洲島土生土長的鄉村醫生黃亞棋笑說,現在,島上新建5G無人駕駛示範基地,無人巴士竟然開上了島,「年輕人都跑回來了,臺灣人也來了。」  「每年來謁祖進香的臺胞約30萬人次,成為大陸吸引臺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曾雲英說。
  • 福建莆田:湄洲島設置3條無人駕駛擺渡路線
    福建莆田:湄洲島設置3條無人駕駛擺渡路線 2019年11月28日 14:58   來源:福建日報
  • 2019值得遊玩的景點,福建湄洲島,媽祖廟的成神之地,來求平安
    大家好呀,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福建旅遊景點是湄洲島,位於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說到湄洲島,小編想到的更多是媽祖廟,因為這裡是媽祖的成神之地,所以來到湄洲島的朋友們一定不要忘記去這裡的媽祖廟哦。湄洲島距離陸地是比較近的,距離1.82海裡左右。
  • 繪本《奇妙的沙子》告訴孩子關於沙子的形成和作用
    內容簡介《奇妙的沙子》很大篇幅在講述沙子的作用,不過在文章前面也提到了沙子的形成,亦即風化作用:巨大的巖石經過風吹、日曬、雨淋,不斷剝離,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就變成了細小的沙子。哦,原來是鞋子裡進了一粒沙子。小小的沙子,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很久很久以前,它們還是巨大的巖石,但是經過風吹、雨淋、日曬。
  • 湄洲島,媽祖的海島文化!
    湄洲的夜湄洲島湄洲島是福建莆田的一個海島,距離大陸只有1.82海裡。湄洲島天氣溫煦,氣候宜人,是媽祖文化的成神地。湄洲島被稱為「南國蓬萊」。被賦予蓬萊的稱號,湄洲島必不負出行期望。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東方夏威夷的湄洲島。湄洲島的景點既然是海島,必不可少的肯定是陽光沙灘。南方蓬萊的湄洲島,它的沙灘同樣豪橫。湄洲島的沙灘,就有王者段位的「黃金沙灘」。黃金沙灘
  • 臺中沙鹿中正獅子會信眾赴福建湄洲島謁媽祖
    中新網湄洲島8月17日電 (林群華 王榕春)8月17日,來自臺灣臺中市沙鹿區中正獅子會一行85人,在會長林忠源的率領下,赴湄洲媽祖祖廟參訪進香。福建距離臺灣最近,湄洲又是媽祖的故鄉,所以林忠源會長今年剛一上任不久,就跟大家建議說『2014-2015年度獅嫂日自強活動』來福建參觀,到祖廟拜媽祖。這個建議很快被大家同意通過。」此次獅子會一行的領隊湯旺介紹道。   同時湯旺池還透露,梧棲朝天宮將在下個月組織300多人團隊赴湄洲謁祖進香。
  • 從吃「子孫飯」到吃「生態飯」「文化餐」 東港區下元一村——一樣...
    原標題:從吃「子孫飯」到吃「生態飯」「文化餐」,東港區下元一村——一樣「靠山吃山」,別樣發展內涵   寒冬時節的日照天台山景區,身著整潔
  • 幼兒繪本故事《神奇的沙子》
    哦,原來是鞋子裡進了一粒沙子。很久很久以前,它們還是巨大的巖石,但是經過風吹、雨淋、日曬。跑進鼻孔裡,被雞和蚯蚓吃下去,能幫忙把食物磨碎。含有沙子的田裡種出的西瓜會特別甜哦!
  • 臺灣青年湄洲島經營臺味餐廳 成遊客打卡地
    【解說】站在吧檯上,臺灣創業青年黃鉉泓正在認真地調製著奶茶,隨著大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福建湄洲島媽祖祖廟景區已重新向遊客開放,黃鉉泓經營的馬蹄鐵餐飲吧也漸漸恢復了人氣。6月9日,記者登上湄洲島,走進這個湄洲島首家由臺胞經營的餐廳。
  • 莆田湄洲島2處好玩的地方,一個神聖,另一個愜意的不想走
    今天帶大家去一趟湄洲島。 湄洲島能讓大家知道,有媽祖娘娘的功勞。湄洲島上主要供奉的神靈就是天后媽祖。這裡也是媽祖的羽化成仙的地方,媽祖是福建、臺灣一帶的海神,出海的漁民們在出發前都會拜一拜媽祖娘娘,以求平安歸來。乘坐快艇抵達湄洲島碼頭,來到媽祖的故鄉。
  • 莆田|湄洲島升級了!新身份證是國家5A級景區
    莆田市湄洲島媽祖文化旅遊區榜上有名。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擬確定21家旅遊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公示6.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媽祖文化旅遊區祝賀湄洲島!!!湄洲島加盟後福建將有10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將是全國第二個實現市市有5A的省份媽祖故裡美麗湄洲湄洲島是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轄島,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裡
  • 上高南港:端起「旅遊碗」吃上「生態飯」
    南港鎮梅沙村兩位老人李泉典、李宜友坐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的鞦韆上聊天,短短3個月的時間,這個過去髒亂差的廣場已經變成鮮花環繞、紅磚鋪路的村民學習休閒場所。該鎮因地制宜開展秀美鄉村建設,大力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對村內河道、坑塘進行集中清理,圍繞破敗物體治理、廁所入室改造、生活垃圾清理等工作,讓村民生活更舒適,農村環境更整潔。   環境美了,綠水青山的自然財富也帶來了更多的經濟財富。
  • 福建:媽祖金身繞境巡安 湄洲島千人「狂歡」
    媽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時期生活在湄洲島的一名奇女子,以扶危濟困聞名鄉裡,後因救人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島上漁民自發立廟,將其奉為護佑出海平安的神靈。後來,媽祖文化隨華僑華人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2009年,媽祖信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10月25日,在莆田市湄洲島,媽祖金身繞境巡安。
  • 媽祖文化紮根福建走向世界
    而對於土生土長的湄洲島民而言,無論走到哪裡,無時無刻都會有一種被庇護的感覺。如今,島上依舊還有很多漁民出海,有的還是「父子兵」,他們的父輩祖輩都以海洋為生,這也是媽祖娘娘冥冥之中給予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恩澤。
  • 江西上高南港:端起「旅遊碗」吃上「生態飯」
    南港鎮梅沙村兩位老人李泉典、李宜友坐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的鞦韆上聊天,短短3個月的時間,這個過去髒亂差的廣場已經變成鮮花環繞、紅磚鋪路的村民學習休閒場所。該鎮因地制宜開展秀美鄉村建設,大力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對村內河道、坑塘進行集中清理,圍繞破敗物體治理、廁所入室改造、生活垃圾清理等工作,讓村民生活更舒適,農村環境更整潔。  環境美了,綠水青山的自然財富也帶來了更多的經濟財富。
  • 湄洲島建第二條跨海管道 保障世界媽祖文化中心供水
    湄洲島建第二條跨海管道 保障世界媽祖文化中心供水   中新社湄洲島7月18日電 (徐向陽 黃志雄)為保障世界媽祖文化中心湄洲島上的民眾飲水安全,福建莆田湄洲島第二條跨海供水管道現正在緊張有序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