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經歷過、至少見過這樣的場面:孩子會因為一件小事做不好、或者別人無意中說的一句話、同伴不經意的一個眼神就特別生氣,要麼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出來,要麼氣得大哭、要麼摔東西、打人……總之,是一陣暴風驟雨。這些事情在大人看來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父母們不知道孩子從哪兒來的那麼大脾氣,不勸還好,一勸他反而更來勁,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好……
當孩子慢慢長大,能通過語言來表達一些需求時,他們哭鬧的原因可能有三種:
一、發洩內心的不適或不滿
孩子會說話後,雖然多了語言這樣一種溝通媒介,但由於此時他們的能力尚未充分發展,表達能力有限,如果表達的需求不能及時被理解,孩子也可能通過哭鬧來發洩內心不滿;與成人一樣,在情緒不佳、身體不適、受到驚嚇等情況下,孩子也會用哭來表達內心的不適。
這時候,家長陪伴孩子,教會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痛處,說清楚自己為何要哭,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關懷,可以減少哭的機會。
二、先天偏抑鬱質孩子更容易愛哭鬧
以天生氣質來說,不同氣質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有的孩子很安靜,有的孩子就很活躍,有的孩子愛哭,有的孩子能夠接受各種各樣的變化……
對於那些先天偏抑鬱質孩子,更容易愛哭鬧。有些孩子天生敏感愛哭,常為小事發脾氣、抱怨,即使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想讓他笑,也不容易;有些孩子雖然平時表現得樂呵呵的,但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更容易哭,但哭鬧後很容易讓心情陽光起來。敏感和害羞、攻擊性、愛交際等一樣,是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是先天的。只要孩子平時精神狀態和生理活動正常,那麼哭鬧就只是他們表達需求或宣洩感受的方式而已,不要對孩子貼上敏感、好哭的標籤,但要認真對待。
對於性格偏弱、愛哭的孩子,必須要多給他們自己去面對難題的機會,不要凡事都包辦,要多與人接觸,培養出良好的性格。
三、把哭鬧作為要挾家長的武器
那種把哭當成要挾家長「武器」的孩子,大都是嘗到過哭的「甜頭」。孩子知道,凡事只要一哭就有求必應。日久天長,孩子就形成了愛哭的毛病。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比如想吃冰淇淋,或者不想做作業,她都會大哭大鬧。父母一開始大聲呵斥也不管用,不由自主地心軟下來。
一般而言,孩子最早是通過和父母及身邊的人的互動中,慢慢摸索出一套適合周圍環境的規則。所以父母的一些行為和處事準則,直接影響孩子日後的行為。當孩子利用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時,父母難以接納,其實可以非常明確地告訴孩子,我不希望你這樣,你這樣做會對我造成什麼影響。
當父母對孩子設立好界限,孩子就會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孩子才會更有安全感更能感覺到被愛。如果孩子利用哭鬧,讓父母滿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仍然給予滿足,孩子很容易失去界限,長大後也往往不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
❂ 家庭環境對孩子情緒影響
家庭有一個良好穩定的情緒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孩子很多處理情緒的方式都是通過對於父母的模仿。比如家庭的情緒氛圍是比較極端的情緒體驗,孩子幾乎很少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一般情況下兩個方向極端發展,要麼很直接不顧及他人感受表達自己的情緒,要麼就直接把自己的情緒掩藏起來不去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我們能看出來,這樣兩種情況都是很有問題,過於直接的或許易激惹,太過於隱藏或者自卑甚至是抑鬱,然而很有趣的是,後者可能問題被發現的時間更晚。所以,在討論任何的情緒管理方法之前,都要記得一個良好的家庭情緒環境要比任何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都要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