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獎得主張煒首次創作長篇非虛構《我的原野盛宴》書寫一部個人...

2020-12-09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在當代中國作家中,來自山東的作家張煒,是一位創作辨識度很強的獨特存在。他的作品當中,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色彩非常鮮明,同時又格外低調質樸。除了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詩歌,張煒還有著豐富的兒童文學創作世界。在張煒的兒童文學創作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不停地回到故鄉,回到森林、大海和原野般非常開闊的生活當中去,這是他的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縱觀張煒的創作,我們不難看出,張煒注重詩意的想像、心靈的交流和語言的生動,著力追求真善美。從《古船》《刺蝟歌》《獨藥師》到《少年與海》《尋找魚王》都可以地看到他真摯明朗、精湛質樸的篇章。

在1月9日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中國出版集團首場活動即是張煒的新作《我的原野盛宴》。這是張煒迄今唯一一部長篇非虛構作品。張煒在海邊林野中長大,對自己多姿多彩的家園有著難解難分的情結。那裡的山川海灘、風花雪夜、飛禽走獸、自然萬物、風俗人情,深深紮根在他的記憶裡。在《我的原野盛宴》中,張煒乘著記憶的時光機回到當年,重新審視在海邊林野間度過的難忘歲月,不由得情動於中。他以質樸的筆墨記錄了那段難忘的生活經歷,為我們講述一段海邊林地傳奇,也是一部個人的成長史和心靈史。

在《我的原野盛宴》中,我們可以看到蒲公英、白頭翁、長尾灰喜鵲,可以看到蓖麻,可以看到會思想的蘆葦。綠色的林莽,豐饒的原野,飽含的意趣……書中逼真地描繪了360多種動植物,可當之無愧地稱之為一部半島海角動植物志。評論家何向陽認為,在這部作品當中有「一種中國的自然主義文學的開拓。張煒回到了童年的、少年的詩人時期」。

張煒

《古船》是張煒個人最強烈的一部作品。但在表達自然社會、自然層面,張煒說:「最強烈的作品則是《我的原野盛宴》。這是我個人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儲備,很久以來也因為筆力的問題,沒有能力把它寫好,也不捨得去碰。我一直在找一個時間,用最大的力量、最強的筆力、最濃烈的色彩、最投入的情感,把它表達出來。我終於找到了機會,在2018年把這部寫出來了。我個人認為,在某一個時間向度上,這可能是我最好的作品。我為它的儲備、我為它的投入,實在是太多了。」

在網絡數字時代,作家也面臨著爭取讀者的更大挑戰。張煒說,「哪怕寫下來一個自然段,甚至是一句話,你要有很多的理由才能把讀者挽留住,才能讓他在你的文字面前駐足。要做到這個很難。今天的文學語言藝術的創作,是一個非常苛刻、非常有難度的事情。但恰巧在這樣的一個時期,恰恰是產生好作品的時候。一部分自覺的、頑強的、能夠對應這個時代不斷的調整、調試,苛刻要求自己的作家,能夠寫出很好的作品。這個目標對我來說,它既很遙遠,但是又能夠看得清晰。《我的原野盛宴》直接或者間接地回答了我剛才的這些思考。」

相關焦點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2008年11月8日,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在湖北襄樊舉行頒獎儀式,21部作品獲獎。張雅文的《生命的吶喊》、滿妹的《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楊曉升的《只有一個孩子》、李春雷的《搖著輪椅上北大》《搖著輪椅上北大》是一部轟動全國的長篇報告文學。
  • 「茅獎」作家張煒:到55歲後身體成了寫作最大的壁壘
    20多歲開始寫短篇小說獲得全國短篇小說獎,30歲寫下入選《百年中國文學經典》的長篇小說《古船》,耗時20餘年寫下洋洋400萬字的長篇巨著《你在高原》——2011年憑此捧得茅盾文學獎。如今,張煒卻寫起了散文。
  • 阿來獲非虛構獎 帶著追問寫出《瞻對》
    於是我寫了《瞻對》。」「今天,文學越來越成為消費的對象,成為文學獎項、版稅和發行量之下的一個話題,但文學對我本人而言有著更本源、更真切的意義,《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就是我文學追尋中一個小小的成績。」昨日,在魯迅文學院舉行的2013年度茅臺杯人民文學獎頒獎典禮上,作家阿來如是說。他的成績得到了肯定,《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獲得了本屆非虛構作品大獎。
  • 40多年寫了近兩千萬字作品,張煒:寫作如同日常勞動
    2020年初推出的《我的原野盛宴》尚在品咂中回味,張煒又出版了《斑斕志》,循著蘇東坡的生命軌跡,一個頑強抗爭、百折不撓的形象從歷史塵煙中清晰地走出來;而由灕江出版社推出的50卷《張煒文集》,讓讀者更感知到作家思想與詩性的豐富以及創作歷久彌新的奧秘,也為中國文學的閱讀研究提供了綿密厚重的文本。
  • 記者專訪著名作家張煒 披露新著《斑斕志》的創作過程
    五十卷的《張煒文集》由灕江出版社出版,堪稱煌煌巨製,這是一片浩瀚的海洋,一個精神的高原,更是文學創作的一座高峰。從有限人生創造無限的可能。張煒之於我們這個時代,是思想的標杆,是文學的純粹。 近年來,張煒的文學創作,形成了一個詩學專著系列,解讀歷史上偉大的詩人,賞析永恆的經典。
  • 哈金:小說比非虛構高級
    「就這麼定了,我們10月5日見面吧,地點就在我的221辦公室。那天下午我有文學課,你可以跟我去旁聽,我會講《憤怒的葡萄》。」 221是哈金在波士頓大學創意寫作項目的辦公室,隔壁的小教室222,幾十年來已經走出了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海明威獎、福克納獎……各大文學獎得主。哈金從那間教室畢業,15年前又回到那裡,以文學教授 Xuefei Jin 的身份任教到現在。
  • 美國非虛構寫作獎盧卡斯獎揭曉,作品關注黑人和司法制度
    盧卡斯獎(Lukas Prize Project Awards)成立於1998年,以美國記者、兩屆普立茲獎得主J·安東尼·盧卡斯(J.Anthony Lukas)的名字命名,由已故歷史學家馬克·林頓的家族贊助。
  • 評論家王雪瑛:張煒小說的審美、民俗文化與人類學語境
    我讀過張煒的很多作品,包括散文、小說和詩歌,講座前重溫了小說中相關的篇章。很欣悅來到華東師大,我的母校,與大家分享張煒作品豐富的審美意蘊。民俗學不是我的專業,講座前學習過,對這個學科有所了解,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與大家交流和學習。他的創作量很豐厚,《獨藥師》《艾約堡秘史》分別是他的第20部和21部長篇。
  • 姑侄訪談■杜近都博士對話杜文娟——非虛構能否接近歷史
    阿列克謝耶維奇獲諾貝爾文學獎以後,中國多家雜誌開闢了「非虛構」欄目,有的省份還成立了報告文學學會,非虛構寫作受到空前推崇。在歐美文壇,非虛構和虛構寫作同樣受到尊重。隨著小說於我國近代以來逐步取得文學價值方面的提升,現當代的中國作家幾乎人人懷有長篇小說夢,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價值觀,創作生涯中如果沒有長篇小說的出版,便覺低人一等。
  • 非虛構文學影視化,一場失敗的「跨界」
    「非虛構」這一來自文學領域的詞彙,最開始被美國電影界所關注,並頻頻受到學院獎的注目,其中最知名的電影要屬由本·阿弗萊克執導的《逃離德黑蘭》,這部改編自《連線》雜誌的非虛構特稿《大逃亡》的影片,在第85屆奧斯卡上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剪輯、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而諸如《華盛頓郵報》、《聚焦》等電影,更是直接將鏡頭對準了獲取第一手信源的新聞行業,將故事所隱射的社會矛盾暴露在廣大觀眾面前
  • 兒童文學作家參與鄉村支教,創作支教扶貧長篇兒童小說《逐光的孩子》
    10月31日上午,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召開的支教扶貧題材長篇兒童小說《逐光的孩子》的研討會上,有評論家對《逐光的孩子》作出這樣的點評。2015年舒輝波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朗詩五權希望小學支教。 這部長篇兒童小說的作者是中國作協會員、兒童文學作家舒輝波,他出版有長篇小說《夢想是生命裡的光》、中短篇小說集《剪刀石頭布》等多部兒童文學作品。曾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等獎項。舒輝波在發言。
  •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獲紐曼華語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紐曼文學獎的首位得獎者(2009年),韓少功於2011年獲獎,臺灣詩人楊牧和臺灣作家朱天文則分別在2013年和2015年獲獎。評委會表示,授予王安憶該獎項是因為她多年來一直在寫作上突破自我,每篇文學作品都不重複。紐曼華語文學獎的五名評審早在今年初選出了五名提名人選。經過三輪投票,決定出最終得獎者。
  • 非虛構工作坊|非虛構寫什麼:最重要的還是好故事
    據《南方人物周刊》採訪總監衛毅介紹,非虛構作為一種文體,在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被認識過程。過去人們所稱頌的報告文學名篇,放在今天就是非虛構傑作;約翰·赫西的《廣島》被美國人評價為過去100年最好的非虛構作品,但它在中國一度被認為是小說;而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其實也是一部非虛構作品,卻被叫作調查體小說。
  • 薦書| 劉慈欣科幻新作《黃金原野》中文版全球驚豔首發!
    在《三體》之後沉寂多年的劉慈欣,終於再度啟程,為科幻小說集《十二個明天》創作了全新短篇《黃金原野》。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認為,這篇作品是劉慈欣在寫作風格上的一次突破。在寫作結構上,更加偏重故事的整體連貫性,以及人物情感的刻畫,而非用技術設定推動情節轉折。較之以往的爽快利落,這一次更加細膩而富有韻味。讀者將再一次從蒼茫宇宙之中,回味人類整體的命運。
  • 何偉推薦的9部非虛構作品
    如果讓我推薦,我還是要推薦我的老師約翰·邁克菲的書,美國想成為非虛構作家的年輕人都在學習他。」《向伯利恆跋涉》一書確立了瓊·迪迪恩在新新聞和散文創作上的地位。特雷西·基德爾(Tracy Kidder)的《學童之中》(Among Schoolchildren)特雷西·基德爾代表作《新機器的靈魂》(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榮獲了普利茲非虛構類大獎、美國國家圖書非虛構類大獎等獎項,他的《學童之中》曾獲得甘迺迪圖書獎、美國學會大使圖書獎。
  • 大學習、大宣講、大創作:李朝全來榕講授文學創作的奧秘
    (繆羅建 攝)東南網12月10日訊(本網記者 蔡麗潔)近日,應福建省文學院邀請,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李朝全做客福州,為廣大文學愛好者解讀「文學創作的奧秘」。講座圍繞文學創作的兩個基本問題「寫什麼」和「怎麼寫」,從「如何尋找獨特的人和事」「作品的故事性和文學性」「獨特的敘述的技巧」「創作的基本功想像力和表達力」幾個方面徐徐展開,令觀眾受益匪淺。講座伊始,李朝全開宗明義闡釋文學創作即在於處理創作和歷史之間的關係。
  • 改革開放文學四十年:非虛構文學的興起及辨析
    非虛構文學並不排斥「個人性」的存在,是因為作家對「我」在文本中的位置有新的理解,認為作為作家的「我」與現實之間是平等甚至是低於現實的存在,而所謂的「現實」也沒有終極的存在,而是有待不斷發現的內部風景。在此意義上,非虛構文學所被強調的「真實性」只是「有限」的真實,而非客觀的全景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