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會計女,還是基層核算崗位,未來如何職業規劃?
她說她是211畢業,財務管理專業,畢業之後基本在私企做核算崗位,中途跳槽過,現在在一家園林綠化公司做會計。考過初級和中級職稱。有些惶恐,慢慢年齡大了怕被淘汰,想轉財務分析崗位或是別的不易淘汰的崗位?不知如何做?還是需要考cpa或是稅務師?
一、從專業知識角度分析
財務崗位分為基層崗位和管理崗位,從財務專業的角度看,基層崗位主要是做帳報稅,管理崗位則側重財務分析。財務分析相當於企業診斷,會計相當於企業醫生,每個月都出具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這些報表相當於體檢表,老闆是企業的監護人。
每個月,你得從專業的角度告訴老闆,這家企業健不健康,成長得好不好。通俗地講,這家企業到底賺不賺錢,賺得多不多,賺得快不快,賺得狠不狠(體現在財務槓桿),風險大不大,從哪些方面可以進一步降低風險,讓企業高速奔跑不翻車。這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行業知識,你要看到行業的未來。所以,如果你想財務分析崗,你得先積累行業知識,你對哪個行業最喜歡,最熟悉,分析最獨到,選擇它,開始嘗試分析積累。考CPA這些也是可以考的,如果早點考就好了,趕早不趕晚。
另外,你之所以焦慮,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你害怕自己將來會淘汰沒有收入,這其實跟老闆害怕企業未來會倒閉一樣。
財務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成本收入匹配原則。
主營業務成本匹配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成本匹配其他業務收入等等。
那個人也一樣,你有哪些支出,得以對應的收入去匹配,所以,人不能只有一份收入,至少得有3分收入
1、日常生活支出匹配本職工作收入
本職收入幫你付房租、還房貸、吃飯、買奶粉,這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
2、業餘愛好收入
我們除了基本生活支出,還喜歡玩耍,比如有的人喜歡旅遊,有的人喜歡攝影。不管是旅遊,還是攝影,都需要支出,那這些支出得匹配對應的收入。
當然,業餘愛好的重心是「玩」,很多人「玩」也同樣能玩出花樣,取得收入。有了收入,就可以更好地投入業餘愛好,形成良性循環。
我曾有個同事,她最喜歡烤蛋糕,業餘時間烤蛋糕給別人吃,那蛋糕烤得很不錯,於是同事都會直接拿錢購買。於是,她賺錢了,又去買更大更好的烤箱,玩得不亦樂乎。
3、投資理財收入
不管是本職收入,還是業餘收入,都是一個月一個月累加,做的是加法,而只有投資才是指數計算。不管是投資房子,還是投資股票、債券、基金,還是投資實業,這都需要財務分析知識,而且需要高端的財務分析知識,對行業有著精準的判斷。如果自己對自己的財務分析都不肯定,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老闆還會相信你的分析嗎?
二、從崗位路線角度分析
如果你是在企業,你就得想好,你是準備走專家路線,還是準則走管理路線,這兩條路線所需要的知識積累是不一樣的。以下職業地圖及內容摘自《小艾上班記3—混在財務圈》,你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
這個圖分為四個象限,第一個象限,是E象限,Employee,僱員象限,你可以受僱於企事業單位,當然你還可以受僱於國家,成為一名公務員。在這個象限中,有兩條線可以走,第一條線是管理線,不斷地升職,在企業裡,從出納會計等基層崗位一直升到財務總監;在國家公務員體系,你就可以從科員、科長、處長、局長、廳長、部長,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如果你對管理不感興趣,而是對某個專業技能感興趣,你還可以走專家路線,比如研究會計準則、稅法,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財務專家,抑或某個行業大牛,比如對房地產行業的財務管理特別精通。
S象限,Self-employed,自由職業者,自己僱傭自己,自己當個小老闆,比如替他人代理記帳、工商稅務服務,或者開個小工作室,都可以,自己給自己打工,喜歡自由的人首選。
B象限,BusinessOwner,企業所有者,讓他人為自己打工,比如跟人一起合夥創業。S象限和B象限本質的差異並不在於企業規模,而在於是否能夠系統化運作,即有沒有一個可複製的、可度量的、可自行運作的系統來幫你打理企業。衡量一個企業是S還是B的關鍵就是,它有沒有一個真正的系統。假如你離開自己的企業一年或兩年,這家企業依然為你帶來豐厚的利潤,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一個B象限的企業,否則就是一個S象限的企業。B象限對風險管理能力要求比較高,你要開工資,你要留得住人,你完全依靠系統運作,不像S象限,某個崗位找不到人,自己就上了。
I象限,Investor,投資者,成為機構投資者或者天使投資人,讓錢為你打工。
三、從求職選擇角度分析
作為211財務專業本科生,不應該一直在小私企工作。私企都是老闆說了算,你只需要做帳報稅,做一些核算的基礎崗位。只有大公司,才有財務分析、財務預算、投融資等需要專業財務知識的管理崗位。
那找求職的時候,該如何選擇企業呢?
(以下摘自《小艾上班記—真帳實操教你學會計》第42章未來路在何方)
第1個方向是「選行業前三名」。當自己有實力、有能力選擇時,可以競爭那些屬於行業前三名的企業。任何一個成熟的行業,一般都已經進入到寡頭壟斷階段,形成了行業品牌壟斷的格局,很多時候,行業中遵循的也是「二八原則」——20%的企業吃掉了80%的市場利潤,80%的企業爭奪剩下20%的市場份額。畢業後如果能進入行業前三名的企業工作,就能享受到這個行業該有的收入、利潤、福利、培訓和學習機會等。要是去了其他80%的企業,翻身難度會提高。即使努力付出,與在三大巨頭企業的工作相比,獲得的回報也是不成比例的。這就是成熟行業的必然規律,我們只能適應,無法改變。不過,這些公司也有個弊端,就是不能保證一輩子它都是壟斷地位,但是只要自己不「溫水煮青蛙」,永遠積極努力,作為最初5年內經驗積累的平臺,還是蠻不錯的。
第2個方向是「選未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進入行業前三名的企業,大部分人都只能進入中小企業,這個時候,我們就只能選未來,選擇新興行業。新興行業的特點是企業比較小,但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新興行業與成熟行業相反,沒有幾家獨大,只有群雄逐鹿。新興行業裡的企業發展迅猛,會給你提供鍛鍊和快速成長的機會。就拿網際網路行業來說,10年前從事這一行的畢業生到現在,只要努力,都沒有發展得太差的,這就是入對了行。在新興行業裡,什麼樣的企業最有前景,值得我們去投簡歷?其實,已經有人在替我們考慮了,他們就是風險投資人士——管理資本的人。早在3~5年前,他們就會選擇最優秀的公司,並把資本投了進去。資本要進入某個領域、產業或行業,它就會出擊布局其中的企業,各路資本蜂擁而來,必定要招兵買馬,反過來,資本退出,這個行業就是夕陽產業了。
第3個方向是「找到自己的特質」,把專業跟自己的特質結合起來。那麼怎樣找到自己的特質呢?她想起了心理學學的一些了解自己的測驗。
(1)你可曾有這樣的體驗或者來自他人的反饋,那就是你總是能輕易地做好一件事,而別人可能花很長時間才能做好;
(2)從小到大,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感到成就感爆棚?
(3)沉浸體驗:你是否沉浸在一件事中忘卻了時間?
(4)如果你賺了很多錢,你會去做什麼?
(5)什麼事情能讓你不厭其煩,讓你心心念念難以割捨,讓你茶不思飯不想,做夢都在琢磨,一天不做就渾身不自在。
只要有一件事滿足了上面任何一條,這件事就可能跟你的特質有關。找到了特質,就找到了方向,因為,我們只有找到自己,才能更好地燃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