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歸因的方式對抗挫折
宋興川
中學化學課上,如果某個學生沒能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做完試驗,並且發現其他同學卻能夠完成,感覺自己不如其他同學,那麼這位學生處於「逆境」。一般來說,積極應對逆境的策略是不服輸,振作起來,努力實現預定的目標;消極的處理方式則是消沉、失望、一蹶不振。無疑,積極的反應是我們竭力倡導的「逆境教育」。
讓孩子在挫折面前不氣餒,堅持不懈,頑強地達到預定的目標,這就是逆境教育的核心。如何應對逆境環境教育呢?心理學有關的歸因理論,能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們常常根據有關的外部信息、線索對人內在狀態,或依據外在行為表現推測其行為原因,這個過程稱為歸因活動。這種對行為後果的認識活動,必然會影響到當事人的情緒和以後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的研究指出,歸因結構包含三種成分:
部位
(外因或內因)
穩定性
(穩定或不穩定)
控制性
(可控或不可控)
其中,原因的穩定性影響到個體未來的希望和對行為的堅持性。當老師把學生失敗的原因歸於穩定的難以改變的因素時,往往會使學生悲觀失望,放棄努力;反之,如果把失敗的原因歸於不穩定的、可以改變的因素時學生承受的壓力就不會太大,對未來仍抱有希望,並儘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導致失敗的因素,努力爭取下一次的成功。所以說,原因的穩定性因素對學生以後的發展方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體到上述化學課的例子就是這樣的結果:學生面對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單獨完成老師安排的化學實驗,或者完成得結果不如其他同學的情況下,若學生把失敗得結果歸因於自己能力差勁,他就會體驗到沮喪、自責,從而失去繼續學習得動力,放棄行為上的堅持性。因為能力差是一個較穩定的原因。
換個角度說,假使教師引導學生把失敗的原因歸因於方法不對時,學生就會對未來的成功仍抱有希望,並能想方設法去獲得新的成功。這樣使行為具有堅持性。因為方法不對是一個不穩定的原因,其結果是極大提高學生的耐挫折能力,遇到失敗仍百折不饒、永往直前。這就是積極歸因的模式,它極大地促進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孩子逐漸成長、懂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裡,孩子更呈現出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適時有效地進行歸因理論教育,促進他們心理健康地發展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積極歸因是逆境教育的最好方式
宋興川
初中有位腦子精靈古怪,喜歡淘氣鬧事的男生。他的頑皮只不過是開開女生的玩笑,上課講講笑話等等無傷大雅的行為。坦率地說這也是屬於那個年齡段男孩子的「天性」。然而,班主任卻對這位學生甚為反感,屢次當著同學的面羞辱他。有一次考試不及格,班主任批評他的同時又將他扯出他陳年的舊事。從此,這位男生不頑皮了,但並非變「乖了」,而是沉默,將自己內心封閉起來。不僅如此,事態繼續發展得還很糟糕。失去天性的這位男生成績一落千丈,他破罐破摔。後來,高中也無法再上,失望、沮喪的他無奈地進入技術學校。在這種心態下學習技術,他沒有強烈專研技術的熱情,其學習效果很難提高。
也許會出現奇蹟,這位學生成為技術能手。但是,從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人格成長來說,班主任對這位男生的「逆境心理教育」是失敗的。究其原因是教師在學生產生挫折感時卻沒有能夠及時地從正確歸因的角度,對其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反而將他貶得一無是處,更有甚者當著在場的同學,給這個男生貼上了「差生」之類的永久性標籤。殊不知,班主任對他毫無尊重的批評深深地傷害到他的自尊,他從此一蹶不振。
心理學研究指出,青少年是兒童的自我概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老師的評價十分重視,可以說在他們還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老師以及周圍的成年人對他們的評價也往往成為他們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因此,引導青少年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有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這就需要教師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對學生的成敗進行積極歸因。也就是說把學生的成功歸結為內部原因,如智慧,使學生產生滿意和自豪感;歸結為外部原因,如努力等,使學生產生驚奇和感激的心情;把成功歸因於穩定因素,如智慧、基礎紮實等,這有助於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歸因於不穩定因素,學習的積極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另外,切忌把學生的失敗歸因於內部原因,這會使學生產生內疚和無助感;歸於外部的原因,會產生氣憤和敵意。
逆境教育也是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應當在逆境教育中堅持教育性的原則,巧妙地利用歸因理論對學生進行逆境教育。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善於了解並分析孩子內心情況,適時捕捉教育時機,利用歸因理論,及時地幫助他們正確歸因教育。歸因教育使學生充分利用挫折情境,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堅強的意志。這種逆境教育,實際上是以鼓勵為主,旨在增強孩子戰勝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從小就不怕失敗,不放棄努力的這樣的品質性積累的孩子,可以塑造一個積極進取的自我。在高速發展、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都將遭受到更多更大的失敗,並在失敗中振作起來,不斷地體驗到自我成長著地控制的內在力量。
宋興川
博士 ;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南開大學博士後出站人員。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聯盟成員。
研究興趣:教育社會心理學、宗教心理學、繪畫與心理治療
自2000年以來,先後在《心理科學》、《心理發展與教育》、《中國心理衛生》、《心理學探新》、《應用心理學》、《社會科學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重要學術期刊17篇(北大核心目錄)。
著有《心理諮詢與心理健康》、《華文教育社會心理學》、《繪畫與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師筆記》、《繪畫心理分析》、《心理諮詢師筆記》、《心靈療愈》、《與心理諮詢師同行》等著作;主編教材《生命教育》、《山區兒童心理研究》。
主持完成國家社會基金項目一項。 「青少年宗教經驗歸因與宗教行為關係研究」 (10BZJ027)
去哪家族·恆心致未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