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初中同學譚曉詩來電,約我除夕當天見一面。
那天上午,我們如約而至。在解放碑步行街,她從包裡掏出一個東西,塞給我,然後望著我說:「喏,19年了,為我們的友誼來個儀式感吧。」
說真的,這種閨蜜兼死黨突如其來的表白,令人瞬間紅眼。
那是她送我的春節禮物,裝在黑色小信封裡,她說,那是她親手製作的,花了兩個夜晚,並號稱是一份「絕版禮物」。
我迫不及待地拆開,愣了幾秒,裡面竟然裝著3張自製的兌換券。仔細看看,券上,所有文字及圖案通通出自她的手筆。
她說,每張券,可兌換一份心意。比如,可兌換一次晚餐,餐食為韓國泡菜鍋;可兌換一瓶果醬和一罐曲奇餅乾,她最拿手檸檬味;可兌換一次面部SPA(水療),外加一杯養生果茶。她說,券上的承諾,均由她親手操辦,兌換時間我定,決不食言。
自製兌換券實物
自製兌換券實物
這份看似單薄的禮物,在我心裡沉甸甸的。我開始想像,她懷著一種什麼心情,為我每筆每劃抒寫?同時我也開始反思,到底有多久沒有向她投去問候。
為什麼通過這種形式給我禮物?我問她。她解釋說,有兩個原因。首先,從初中畢業到我們三十而立,我們各自經歷繁忙的工作生活,各自處理煩惱與瑣事,聚少離多,她希望用這種方式增進交流,表達友誼長存。其次,長大後,送禮這事顯得越來越尷尬、糾結,送貴了破費,送得不實在便成了擺設,送口紅、香水、面膜成了常態,久之便覺得少了些什麼。所以,她有心構思了這番禮物,既力所能及、環保,又能讓我難忘。
捏著這份禮物,我的思緒被拉回了美好的初中時代,可惜的是,歲月如梭,不少同學已失去聯繫,部分同學十幾年來僅見過兩三次面。
這3張券啟示我,生活裡,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那些掛念我們的朋友,一直在陪伴我們同行。
譚曉詩
他們說>>>
觀點一:兌換的不是禮物是朋友間獨處的時光
南岸區自由職業者 吳琦
「送禮對於男生來說確實是絞盡腦汁,為給朋友新鮮感,我曾經送過音樂會門票、空氣加溼器、打折機票,都是花了血本送的。送自製兌換券的這位朋友,的確是腦洞大開。其實現在大多數時候,朋友間的問候束縛在了微信朋友圈、微信紅包、QQ對話框、微博圖文裡面,能以這種方式見到老朋友,實實在在與老朋友坐下來喝茶、敘舊,個人認為,兌換的不是禮物,是朋友間獨處的時光。」
觀點二:不能買到的禮物才是獨一無二的
渝中區鉑藍地小區民宿經營者 李喻涵
「今年春節,我送給閨蜜一串駝鈴,是我從麗江古鎮靜心挑選帶回來的。沒想到,閨蜜的反映是『這種東西掛在家裡好像不吉利』。如今,很多朋友忙著創業、掙錢、帶娃、旅遊,大家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物質和精神需求越來越高,所以很難揣摩大家到底需要什麼禮物了。挺懷念校園時期的單純,懷念那些用零花錢為好朋友買文具、書籍、裝飾品的日子。或許,不能買到的禮物,才是獨一無二的,自製兌換券算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觀點三:這種送禮形式僅限於熟悉的朋友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學生 Skylar
「春節期間通過這種形式送禮,挺有意思的。對於特別熟悉的朋友,或者知根知底的朋友來說,這種送禮方式實際且親切,可快速拉進彼此距離。但是,如果把這種禮物方式用在不熟悉的朋友之間,一旦到了開口兌現時,相互間或許會顯得尷尬、難為情了吧?試想一下,你會讓不熟悉的朋友為你做飯或者為你做面部保養嗎?個人認為,這種送禮形式僅限於熟悉的朋友間進行。」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