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斯巴達300勇士》,這部影片十分的慷慨悲壯,影片中記敘了斯巴達國王為了捍衛自己領土主權,親自率領300個勇士在溫泉關與希臘波斯王薛西斯的50萬大軍進行血戰。在電影中,我們可見的是斯巴達300勇士的英勇善戰和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儘管如此:不變的真理就只有一個:寡不敵眾,斯巴達300勇士全軍覆滅,但卻激起了斯巴達人民的反抗意思。那麼,歷史上的斯巴達這300勇士真的像影片中的一樣嗎?
其實,《斯巴達300勇士》背景就是溫泉關戰役,參戰的是300斯巴達戰士+和希臘盟軍的6400人。薛西斯全國士兵加起來也只有五十萬,這裡面還有僕從國的軍隊、波斯本國的奴隸兵和農民兵加起來的總和數字,並不是影片中那種誇大其詞的說法。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溫泉關屬於易守難攻 不利於大部隊展開。而波斯人的戰術是以輕裝投射步兵為主,只能很無奈的用添油戰術硬撼重裝的斯巴達步兵。而還有一點和歷史不相符合的就是:歷史上斯巴達人可不是電影裡這樣半裸,基本上都是重裝盔甲。
從客觀上來講:電影裡對斯巴達人戰力吹噓過頭了。
當時列奧尼達的確帶人去了溫泉關,但是帶的不是三百人,而是好幾千人,連同希臘各城邦的聯軍共七千人把守溫泉關。後來,就是那駝子(確有其人,但是歷史上沒說他到底是不是斯巴達人)帶路,抄了希臘聯軍的後路,於是聯軍紛紛撤退,列奧尼達領著三百名斯巴達士兵斷後(注意,是斷後),結果全數陣亡,這就是斯巴達三百的故事原型。
還有人將這場戰役命名為「馬拉松戰役」。馬拉松戰役是希臘人擊敗波斯人的一次戰役,就是現在馬拉松運動的起源。電影中說是希臘人在波斯人登陸後,趁其立足未穩發動突襲獲勝的。
而歷史上真實的馬拉松戰役發生於公元前490年,波斯人於9月在這裡登陸,實際上在交戰前波斯人已經登陸好幾天了,兩軍對戰前是都已經排好了戰鬥隊形的,而並非希臘人發動突襲。本片主角地米斯託克利也參戰了,但他不是指揮官,希臘人的將軍叫米太亞得。希臘人約1萬餘人,波斯人約15000-25000人。這場戰役希臘人之所以能獲勝,靠的不是突襲,而是地形與戰術。馬拉松地形狹窄,兩側為沼澤,波斯騎兵派不上什麼用場,決定勝負的是步兵之間的較量。
其實,這場戰役,並不像影片中所說的那麼神奇。現代化的影視娛樂多多少少也會有其他的因素在裡面。真正獲勝的關鍵和天時地利人和分不開的。所謂「殺敵一百自損八十」。如果沒有那險峻的地勢,可能結果改變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