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在電影行業意味著什麼,不必多加描述。2020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在獲獎之後就引起了巨大的關注。但是除了最佳影片之外,奧斯卡還有眾多獎項,從導演到劇本,從剪輯到音效等等,鼓勵著電影行業的所有工作者。
一、奧斯卡為什麼設立最佳音效獎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一個非營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並設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即後來的奧斯卡金像獎。同年,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使電影進入有聲時代(這部電影大部分還是無聲,只有喬森唱歌以及 一些對白才是同步發聲)。此後,聲音成為電影藝術意義最豐富的環節之一。
奧斯卡的獎項眾多,關照著好萊塢產業內的各類工種。音效作為電影中佔比較大的聲音元素,有著極強的表現力,能夠產生強烈的代入感。電影聲音設計師們對特殊音效的創作投注了大量的心血,以期使人們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奧斯卡音效類的獎項早期被稱為最佳錄音,後來又變成最佳音效類,現在基本穩定分為最佳音響效果(1929年設立)和音效剪輯(1964年設立)兩個獎項。
二、奧斯卡最佳音效電影盤點
第92屆最佳音效剪輯:《極速車王》
《極速車王》(Ford v Ferrari)是一部不會讓人失望的賽車電影,或許由於譯名不佳的緣故在國內受到的關注較少。影片挑戰全新的競速加傳記題材,儘可能減少CG特效,大量採用實景拍攝,最大程度還原緊張刺激的賽車場面。影片中賽車呼嘯而過,觀眾仿佛可以感受到車聲的震顫、車胎的摩擦還有引擎的轟鳴。電影也憑藉出色的視聽體驗,被《好萊塢報導者》稱為:一個具有強戲劇性和歷史根源的賽車傳奇。
第92屆最佳音響效果:《1917》
《1917》原本是最有希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最終卻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3項獎居於《寄生蟲》之後。影片以一鏡到底的手法,講述了兩個英國士兵突然受命要穿越敵軍的戰區,傳達新作戰計劃的故事。影片沒有採用傳統戰爭電影蒙太奇剪輯和多機位爆炸,但全片一鏡到底讓觀眾每分每秒都仿佛跟隨主演共同奔跑在一戰的戰場上。
第70屆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鐵達尼號》
1998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電影《鐵達尼號》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等11個獎項,其中包括音效類的所有獎項,是奧斯卡歷史上的最大贏家。作為一部愛情災難片,電影除了通過《My Heart Will Go On》這一經典配樂表達永恆的愛情以外,令人動容的還有幾位樂隊成員在甲板上演奏的《Nearer My God to Thee》,在眾人求生的哀嚎、哭喊中傳達著人性的尊嚴和文明。
第60屆最佳音響效果:《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講述的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一生。其配樂由坂本龍一、大衛·拜恩、蘇聰三位作曲家共同完成。配樂將二胡、古箏、琵琶等中國古典樂器與小提琴、黑管等西方管弦樂器融合為一,將歷史的厚重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中眾多音樂與情節相當契合,甚至可以當做是回憶和故事的載體,也是音樂的動人之處。
奧斯卡至今有92屆,上百部最佳音效獎電影向我們證明電影聲音的重要性。過去的電影發燒友,為了更好地享受電影音效,還會特意購置一套音響設備,致敬電影,也致敬專業的電影人。隨著觀影方式的進化,即使是桌面觀影也要有足夠的儀式感,才能不負摯愛的作品。
三、明基顯示器使桌面觀影更加震撼
顯示器作為新時代觀影工具,不僅需要有顯示優秀畫面的能力,還要通過內置音箱傳達更好的聽覺效果,提高觀眾的觀影體驗。在過去,由於空間、成本等限制因素,顯示器內置音箱的音質通常被忽視。而明基顯示器的設計師出於對電影的熱愛和影迷的情懷,並不滿足於「顯示器內置音箱只能聽個響」的現狀,邀請treVolo音箱團隊從音響發燒友的角度出發,用心為影音愛好者打造沉浸式的「視聽」環境,填補「桌面觀影」的空白。
在不同的觀看場景下,對聲音的要求是不同的。為了使用戶有更佳的聽覺體驗,treVolo團隊在內置音箱系統中配置了數位訊號處理(DSP)晶片。針對不同收聽需求,提供不同的音效模式:包括影院、對話/人聲、遊戲、搖滾/派對,以及流行/現場模式。在調整各場景模式的時候,工程師沒有選擇DSP晶片的默認設置,而是利用聲音心理學(涉及聲音感知及其生理效應的心理學領域)進行場景化定製。
在多種模式的基礎上,同時還考慮了聽覺距離的反射式音箱的設計,以使用戶在書桌旁收穫不凡的聽覺體驗。
在平凡的生活裡觀賞不凡的光影,是我們對抗無聊的一種生活方式。treVolo音箱助力明基顯示器,傳遞更有溫度的畫面和聲音,讓影迷享受更美好的個人時光。